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燭之武能退秦軍,爲何強大的晉軍也跟着退了呢?

燭之武能退秦軍,爲何強大的晉軍也跟着退了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作爲課文選入了高一教材之中。這篇文章很短,文章中的燭之武,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很不出名的人。他甚至連姓都沒有,“燭之武”這個名字的意思,只是說他是“燭”這個地方的一個叫“武”的人。至於他姓氏是什麼,誰也不知道。而且,他當的官也不大,在年邁的時候,才當到了一個小小的養馬官。可是這樣一個人,卻被選入高中教材之中。那麼,爲什麼這篇文章會選入教材之中,當我們在學燭之武的時候,究竟應該學他什麼呢?

這是因爲,燭之武雖然是一個年邁的小小的養馬官,但是他幹了一個大事。他乾的這件大事就是,當秦國和晉國這兩個當時的“超級大國”圍毆鄭國這樣一個小國的時候,燭之武一番話,就讓秦國和楚國退兵了。

燭之武能退秦軍,爲何強大的晉軍也跟着退了呢?

那麼,燭之武究竟有什麼本事,會讓秦國和晉國退兵呢?

先說秦國。秦國當時是秦穆公時期。那時候秦國實際上還並不是很強大,在爵位上,秦國國君還是伯爵。不過,秦穆公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也是渴望爭霸的。所以,當晉國聯合他,讓他加入攻打鄭國的戰爭的時候,儘管鄭國隔得很遠,在晉國的東南方。也就是說,秦國和晉國還隔了一個晉國,以及一個周天子,但是秦國依然欣然加入進去了。加入進去,就是要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爲自己爭霸做準備。

那麼燭之武是怎麼說服秦國的呢?

燭之武從利益出發,幫助秦國考慮了問題。燭之武首先講到了,打下鄭國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只有壞處。理由是鄭國與秦國不接壤,只與晉國接壤。一旦滅亡了鄭國,那麼獲利的只可能是晉國。而且晉國如果因爲獲得鄭國的土地變強,秦國就只可能變弱了。

同時,燭之武又給秦國講了不打的好處。如果不打,那麼鄭國將和秦國修好關係。只要把關係修好了,這樣鄭國將作爲盟友,處在晉國的東南方,從兩邊威脅晉國。

這個話,對秦國當然是很大的利好。他們收穫的,就不僅僅是在國際上鬧出聲響,而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所以秦國當然要退兵了。

燭之武能退秦軍,爲何強大的晉軍也跟着退了呢? 第2張

不過,奇怪的是,秦國退兵後,晉國也退兵了。晉國爲什麼會退兵呢?難道是他們覺得獨自和鄭國,打不贏鄭國嗎?

當然不是的。

晉國當初之所以要打鄭國,按照一般的說法有兩點:一是當年晉文公重耳流亡鄭國的時候,鄭國對重耳很不友好,得罪了重耳;二是當年晉國和楚國發生爭霸大戰的時候,鄭國加入到了楚國的陣營。

不過,這只是表面的目的,實際上並不是晉國的真實目的,尤其不是晉文公的真實目的。晉文公的真實目的,就是要爭霸。

晉文公應該怎樣爭霸呢?當年齊桓公爭霸的時候,曾帶着中原聯軍前往攻打教訓楚國。晉國堅持和楚國作戰,當然就是一種爭霸的表現,也是一種“正義”的表現。但是迫於楚國的壓迫,當時楚國周邊的一些小國,都不得不加入楚國的行列,其中就包括鄭國。

晉國打鄭國,當然不是要滅掉鄭國,就是要教訓他。讓國際社會看出,只要加入到楚國的陣營,就應該捱打,這就是一個態度。

現在秦國不打了,晉國也退兵。有人問晉文公爲什麼要退兵?晉文公的回答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秦國就沒有我。秦國不打了我還打,就是不仁的表現。如果因爲打仗,失去了秦國這個盟國,是不智的表現。鄭國已經亂成一團了,再去打他們,是不武的表現。

大家看看,在這裏,晉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仁義的正義的感恩的寬厚的”人。可以說,晉文公確實很高明。在這場戰爭中,秦國佔了便宜。但是由於晉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了“仁義之師”的形象,因此他也並不吃虧。在國際上有了更好的形象,讓他稱霸更容易了。

那麼,作爲高中教材,燭之武教給了我們什麼呢?我認爲這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要做好足夠準備,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燭之武如果平常沒有表現出會說話的才幹,也沒人把他推薦給鄭國國君。那麼,他也永遠不會有用武之地。這說明燭之武平常就是在做準備的,哪怕年邁了也不遲。

二是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雖然燭之武只是個小官又年邁了,雖然由於鄭國被晉國圍困,燭之武是被人用繩子從城牆上放出城去的,非常危險。但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有很好的擔當精神。

三是燭之武說話有相當的技巧,懂得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讓別人容易接受。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的學生學習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