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探索唐朝“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這件事是這是存在的還是杜撰的?

探索唐朝“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這件事是這是存在的還是杜撰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唐貞觀六年春節前夕,李唐王朝在全國範圍內一共有近400名死囚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監獄內,準備秋後斬首。

探索唐朝“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這件事是這是存在的還是杜撰的?

唐太宗親自到監獄裏對死囚逐一審問,他們都說自己罪有應得,死有餘辜,法官的判決很公正。唐太宗聽後感激涕零,便跟死囚立下君子之約:“明天是小年,相信你們都想回家跟家人團圓,朕可以成全你們,但是你們要保證在第二年秋收之後自覺前來服刑。”

死囚們心裏樂開了花,隨即答應了唐太宗,唐太宗信守承諾,放死囚們回家過年,到了第二年的秋收,當年被放走的死囚全數投獄,沒有一人逃亡。

死囚們的誠信深深打動了唐太宗,唐太宗爲了表彰他們,下令將其無罪釋放,就這是唐代非常有名的“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

很多人不解,在生死關頭,爲什麼沒有一人潛逃,是唐朝的政治清明,還是有別的原因,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貞觀初期的死刑制度。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重視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帝王,他“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深知隋煬帝嚴刑峻法帶來的後果,所以唐太宗登基後廢除了五十多種死刑,根據《舊唐書》記載,貞觀年間,死刑的條律與古代相比減少了一半,犯罪的人也不多。

後來張蘊古因泄露了禁語觸怒了唐太宗,被判處死刑,事後太宗懊悔不已,於是他下令推行“三複奏與五復奏”制,顧名思義就是有人犯了死罪,不可立即執行,京城地區要反覆五次上奏,其他地區三次。

唐太宗這樣做無非是爲了給自己留點思考的時間,也是爲了給子民一次再生的機會,畢竟盛怒之下容易判斷失誤,他不想因爲自己的喜怒哀樂而誤殺子民。

除此之外,貞觀年間還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定來限制死刑,比如不能隨時進行死刑的宣判。

探索唐朝“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這件事是這是存在的還是杜撰的? 第2張

首先,冬天才能奏決死刑,其他季節都不行,其次,雨雪天、夜晚、節假日、祭屠日等也不能奏決死刑,如此一來符合奏決死刑的時間非常有限,這是貞觀年間君臣理性行政的一種表現。

李世民的法治改革主要以民爲本,除了判決死刑要奏報皇上,由皇上抉擇以外,李世民還要親自到監獄裏詢問死囚的情況,這並不是做做表面工作,問問司法長官犯人的具體情況。唐太宗會親自審問犯人,聽聽他們的聲音,如果有人喊冤,李世民便會下令重審此案。

所以這纔有了文中開頭提及的“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唐太宗的胸懷與自信,能夠做到重視死囚的生命,能夠這麼自信地認爲死囚定會歸獄確實非常艱難。

這件事體現了唐太宗超前的人道主義,他推行的德政連死囚都可以感化,“衆囚歸獄”的佳話成爲後世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故事,白居易曾寫下“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歌頌唐太宗的德政,連宋仁宗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成爲他最忠實的粉絲。

當然也有些人對“衆囚歸獄”的故事表示質疑,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北宋的歐陽修,他認爲趨利避害乃人之本性,墨子曾經說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在歐陽修看來,這些人判了死罪,那麼就是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所謂“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那麼死囚可以算得上是小人中的戰鬥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連君子都難以做到,更何況死囚?

如果說唐太宗的德政確實能感化小人,讓他們脫胎換骨變成正人君子,那麼此時李世民已經登基六年,他的德政已經推行數年,幾年都不能感化小人不犯罪,一天的恩德卻能讓他們變成“捨生取義”的君子,這似乎不太符合常理。

歐陽修最後得出結論,唐太宗之所以這麼做,只不過是一次政治投機,違揹人情來博取聲譽罷了。

想想如果屢屢有人犯下死罪,卻受到赦免,那麼這個國家還要怎麼管理?犯罪成本低,不是縱容犯罪嗎?

探索唐朝“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這件事是這是存在的還是杜撰的? 第3張

故而,四百死囚應該是預想到如果主動回來一定會得到赦免,而唐太宗認爲死囚歸來一定渴望得到赦免,這樣一來才促成了“四百死囚歸獄”的佳話。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貞觀年間,州有刺史,縣有令尉,有着強大的刑偵系統,往北不可走胡,往南不可走粵,囚犯插翅難飛,在王夫之看來,死囚不是不想逃,而是無路可逃。

王夫之還說一定是有人事先承諾囚犯,只要他們主動回去,就會得到赦免,在他看來四百死囚歸獄只不過是李世民的一場政治秀。

當然對貞觀年間發生的“四百死囚歸獄”的故事不止王夫之、歐陽修表示質疑,還有不少士大夫對唐太宗的動機表示懷疑。

史載,貞觀四年全國的死刑犯一共只有二十九人,可是到了貞觀六年卻出現了近四百人,老百姓還是兩年前的老百姓,制度還是兩年前的制度,而且在如何治理好國家方面,太宗皇帝絲毫沒有怠慢之意,爲什麼貞觀六年的死囚比貞觀四年的死囚高出十倍不止。

此時讓我不由想起來玄武門之變,政變後,李世民一直擔心受到後人詬病,所以他以皇帝的權威破例看到史官記載的玄武門之變的內容(當時規定皇帝不能審閱實錄中與自己相關的內容),果然讓他不滿意,他要求史官要像描寫西周周公爲保天下而除掉自己兩位弟弟那樣描寫自己,所以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到底如何,至今撲朔迷離。

加上近來出土的李建成墓誌銘,發現連李建成的諡號都有修改過的痕跡。

在我看來“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很有可能是貞觀年間那幫老臣所杜撰,或者是他們誇大其詞。

總而言之不是他們誇大其數便是並無其事。

當然評價一個帝王,不能總是揪着他的過失不放,主要看他的政績,不管怎樣,李世民依舊是我們心目中那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