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一生留下31首《沁園春》,揭祕陳人傑的生平經歷

一生留下31首《沁園春》,揭祕陳人傑的生平經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陳人傑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宋代詞壇上有一位最短命的愛國詞人,在短暫的一生中屢試不第,後來漫遊各地,卒時年僅二十六歲,他就是——陳人傑。

陳人傑(1218年—1243年),一名經國,字剛甫,號龜峯,福建長樂人,南宋末愛國詞人。

陳人傑現存《龜峯詞》一卷,共31首詞,全部爲《沁園春》調,這也是兩宋詞史上比較罕見的用調方式。陳人傑的詞大多抒寫憂時報國之情,筆力豪邁,言辭慷慨,與辛棄疾詞風相近。

陳人傑還以詞論詩,提出“詩不窮人,人道得詩,勝如得官”,“惟詩也,是乾坤清氣”的主張,把詩歌創作當成高於利祿的崇高事業,發揮了北宋歐陽修“窮而後工”的詩論。

1234年,蒙古和南宋聯合滅金。金滅亡後,在宋收復西京洛陽的時候,蒙古趁機進行攻擊,宋軍戰敗,自此揭開了蒙古大軍侵宋的戰幕。

當時,兩淮、荊襄一帶經常受到蒙古軍的侵襲,烽煙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危急日甚。而南宋朝廷腐敗不堪,當權者無良策挽回危難局面,國家日益淪陷。

這時,陳人傑痛心疾首,鬱憤填膺,寫下一首詞,不僅抨擊當權者無道誤國,同時也抒發了渴望爲國請纓、殺敵立功的願望:

一生留下31首《沁園春》,揭祕陳人傑的生平經歷

《沁園春·丁酉歲感事》 陳人傑

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傑;西風斜日,東帝江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

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嘆封侯心在,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

丁酉歲: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蒙古發兵南侵攻宋,一路南下,自光州、信陽直逼合肥。南宋朝廷無力抵抗,大片土地失陷,當地百姓不堪忍受侵擾,紛紛背井離鄉。

上闕開頭直言質問當權者,國土久久不能恢復到底是誰的責任。接下來連用兩個歷史典故:桓溫斥責宰相王衍清談誤國的話來責備南宋當權者;用“青氈”比喻中原故土,將敵方比作盜賊,國土遭到掠奪後,沒有歸還。

接着,詞由憤慨轉爲惆悵,對國事發表評論。北方的抗敵之士碩果僅存,所剩無幾;南宋半壁江山也如西風落日,難以長久。朝廷中有些人懦弱無能,只會空談;有些人好大喜功,行事草率冒進,轉眼喪失了克敵的良機。

上闕末了,詞情再轉爲哀傷。用“冰合”、“風寒” ,比喻南宋遭北方強敵的不斷威脅和進攻,國勢岌岌可危。

詞的下闕自抒抱負,仍與上闕緊密關聯。南宋當權者對和與戰舉棋不定,國家已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身處江南一隅,耽於安樂的局面是不會長久的。

下面說到詞人自己壯志難酬。詞人空有一腔熱情、一顆立功封侯的雄心卻如大魚失水,英雄無用武之地,雖有恢復中原故土的大計,無奈奸佞當道,無法讓皇帝採納自己的意見。

一生留下31首《沁園春》,揭祕陳人傑的生平經歷 第2張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是朝廷的無能。其實,形勢還可以挽回,國事尚有可圖。所以陳人傑還常深夜挑燈看劍,希望爲國殺敵立功。

詞尾三句,詞人表示自己雖爲一介書生,但也有沙場殺敵,建功立業,做一名麒麟閣上中興人物的抱負,充分顯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和勃勃英姿。

在陳人傑有限的生命裏,貢獻出無限的愛國情。他僅存的31首《沁園春》,大多着力以古喻今,既藉以歌詠時事,憂嗟國家不幸;同時又用以抒寫現實人生,感慨命運遭際。

晚清著名詞家陳廷焯在《雲韶評集》中評價陳人傑詩云:“傷古吊今,議論縱橫。大聲疾呼。聲滿天地。預料‘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有志不成,千古同慨。挑燈看劍。令讀者起舞。龜峯詞悲而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