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一煎一泡儀式隆重,揭祕明朝人的飲茶文化

一煎一泡儀式隆重,揭祕明朝人的飲茶文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明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茶走過了唐、宋的鼎盛時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備的境地。明代在飲茶法上展開新局面,爲人津津樂道的有:創新瀹茶法,興起煎、泡芽茶(散茶)的自然簡潔風尚流傳至今;茶味與藝境交融,“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締造茶藝術的一波高潮;茶具的藝術化,手工紫砂壺成了一代茶壺的代言。同時明代人對飲茶空間的氛圍非常講究,文人雅士茶寮文化興起,茶道成了明人生活四藝(焚香、茶道、掛畫、插花)之一,形成文人雅士生活時尚。

一煎一泡儀式隆重,揭祕明朝人的飲茶文化

宋代的精緻登極龍團茶到了明初成絕版,明太祖“以其勞民,罷造”一詔定了茶江山,此後以芽茶爲主的散茶在茶道中秀出,《明史.志第五十六 食貨四》記載:

“其上供茶,天下貢額四千有奇,福建建寧所貢最爲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筍及薦新等號。舊皆採而碾之,壓以銀板,爲大小龍團。太祖以其勞民,罷造,惟令採茶芽以進。”

明太祖對貢茶的指示改變了唐、宋以末茶(片茶)、團茶爲主的飲茶習慣,從此至今,芽茶成主流。芽茶保有自然真味,得到茶家的讚賞,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評說:“茶之團者片者,皆出於碾鎧之末,既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今之芽茶也。”

明代《張伯淵茶錄》說“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不同的造茶法也掀起了瀹茶新章。屠隆(萬曆五年進士)所撰《茶說.序》道出明茶的採造與製茶法與唐、宋茶道大相徑庭。明代行炒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唐宋行蒸茶碾茶法,以蒸碾爲工;明代飲茶的方法以簡易繁,煎茶、泡茶代替了煮茶、點茶,明法得自然之精而茶味更雋永。

明代的烹茶法以蘇吳(江蘇長江以南)地方的煎茶拔得頭籌,據明代永昌太守陳師(杭州人)的《茶考》(萬曆癸巳年作)記載:“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而杭州的撮泡法也別開生面,且後來居上成了今日主流。

蘇吳一代的煎茶法,是將茶葉入磁瓶稍微火煎。《茶考》載:“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爲節,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飲時,“置磁壺二小甌(*茶碗、茶盅)於案,全不用果奉客,隨意啜之”,“知味而雅緻”。後來隨着紫砂壺出世,陶壺取代磁瓶,蔚然成風。

唐寅的《煎茶圖》描繪了明代煎茶的實境與精神。唐寅《煎茶圖》畫一風度灑脫放逸的文官,戴着紗帽(明代文武官員的常禮帽)對着竹爐,獨自就在高高兀立的崖石下煎茶,炭火、輕扇當爐,山泉瀹茗茶,掩映着明人飲茶的環境美學。一邊几案上放置了茶壺和小茶碗,展現明代蘇吳名茶區的飲茶習慣。唐寅這幅《煎茶圖》也展現人在塵世中、心在塵俗外的明人飲茶精神和樂趣。

王問所繪《煮茶圖卷》畫中,在竹爐上煮茶,對應明代煎茶的情境與詩畫入茶的風尚。茶器、茶具中的水缸、水瓢、茶壺、茶罐、茶盤、竹爐等都出現在畫中。圖中竹爐和爐上的紫砂提樑壺都是明代後期茶具的經典之作。

一煎一泡儀式隆重,揭祕明朝人的飲茶文化 第2張

杭州地方風俗的烹茶法,不用茶壺,直接將熱湯注入茶碗、茶杯,名爲撮泡,取其簡便。許次紓《茶疏》說“杭俗喜於盂中撮點”,同時“果餌間供”;《茶考》記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爲撮泡”,同時“雜以他果”食用,也就是各種口味的茶果,比如薰梅、鹹筍、醃桂、櫻桃等等都有。《煮泉小品》認爲縱然是佳果也會損茶的真味:“今人薦茶,類下茶果,此尤近俗。縱是佳者,能損真味,亦宜去之。”

當時愛茶的文人雅士對杭俗的撮泡法也有不滿意或取笑的,認爲“失茶真味”,而且浪費茶的精華殊爲可惜,“一則味不盡出,一則泡一次而不用,亦費而可惜”。後來這種一人一杯的撮泡茶配上茶果飲用之俗,雖然清雅之士不愛,但也成了普羅大衆的多元選擇之一,在民俗休閒聚會中也保留下來。

這種方法成了今天最常見的泡茶法。投茶有序,分上、中、下投法,春夏秋冬各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後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後茶約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這是針對季候冷熱的調整做法,目的都是在於泡出中和的茶味。當然投入的茶葉多寡需要斟酌,茶重則味苦香沉,水多則色清氣寡,以茶韻中和甘美爲上。

投入茶葉後,稍等茶滋味在水中溶出,然後將茶汁分濾茶杯中布飲。布、飲有度,美在得時,“釃(*濾)不宜早,飲不宜遲;早則茶神未發,遲則妙馥先消”。茶水相融以甘爲美、苦澀則不美,掌握之妙在熱度與時間。所以說一場茶宴充滿專致的中和之美。至於茶之華溶出水中要多少時間?這是因茶因量而異的,每一泡的時間也各有加減,以經驗來掌握。

許次紓《茶疏》提供茶的“烹點”法略有不同,並告訴人以“呼吸”來斟酌時間:“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用以動盪香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項,以定其浮薄,然後瀉以供客。”這種茶壺泡茶法經過二道“三呼吸”的程序,第一次投茶之後,數“三次呼吸”後,就把茶汁傾入茶盂內,再將茶汁重投入壺內,這時重在動盪茶的香韻,同時決定茶汁的厚薄,大約再數“三次呼吸”後就倒出茶汁供客。

注湯兩壺後,再用冷水盪滌壺身,使壺涼潔清淨,保持不減茶香,“罐熟則茶神不健,壺清則水性常靈”。雖然有天下一等好茶,如果煎泡的水火失候,或是器具不潔,都會讓茶的真味受損,甚至喪失茶味。

飲茶重在品茶香、乳、甘、韻的過程,明代羅廩《茶解》示人:“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數杯,全不辨味,何異傭作!”牛飲之下,就不可言茶了。

明代的茶文化境界,流傳至今,仍然讓今人津津樂道,影響着現代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