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北宋留下一件法寶,金元兩朝因它而亡?

北宋留下一件法寶,金元兩朝因它而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北宋留下的“斂財法寶”

倫敦英格蘭銀行的城堡式建築裏,一直有個“別緻”的景觀:赫然種着一株桑樹。腦補下經濟史就知道:如此景觀,是千年以後的英國人,特意爲紀念中國北宋一樁獨家貢獻而設計——大宋“交子”,也就是紙幣。

從以貴金屬爲貨幣,到用紙幣做替代品。這個人類貨幣史上劃時代的一大步,正是由中世紀富甲全球的北宋王朝邁開:誕生於北宋初期蜀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這種“交子”最初由蜀地商鋪聯合發行,彼此之間的基礎是信用體系,這就要求實物貨幣總量和交子總體面值,必須是1:1,絕不超發,紙面上的數字和口袋裏的貨幣,完全一致。如此安全且快捷的新貨幣,迅速促進了西南大地的經濟繁榮。

如此好物件,當然也叫官府看在眼裏,“交子”也就輻射到了陝西、山西等地,最後更是走進皇家,入了官籍,從宋仁宗天聖二年起,成了大宋的官方貨幣。可在北宋官方看來,這紙幣如果只圖“好用”,那豈不是太屈才?於是精打細算的北宋“名相”們,很快開發出了新功能:斂財神器。

怎麼斂財?“交子”的發行數量理論上該與金屬貨幣總量一致。但如果紙面上的數字超過了實際擁有的貨幣呢——那就意味着可以“憑空製造”出鉅額財富來!沒錯,從宋仁宗年間起,每年需要給官員發鉅額薪水兼向遼夏支付鉅額歲幣的大宋,就這麼辦了:整個北宋中後期,大宋官方的貨幣準備金通常只有28%,也就是說第一次推出“交子”,大宋王朝的官方購買力就狂翻了3.5倍,這比什麼徵稅、加稅,那可強太多了!

北宋留下一件法寶,金元兩朝因它而亡?

結果,待到金人鐵騎呼嘯南下,把繁華汴京城翻了個底朝天后,大宋政府的雄厚財力,也差點把金人看傻眼:且不論金軍從民間以及各地府庫劫掠來的金銀,單是宋徽宗的私人府庫,就有“有錢九千八百七十萬緡,有絹二百七十萬匹,有金一百二十萬兩,有銀二百萬兩,有糧九十萬石”。死到臨頭怎麼還能弄那麼多錢?再一看這張薄薄的“紙片”:大宋交子。也就明白了——這玩意兒,好!

事實證明,雖然濫發交子,是宋朝的出名槽點,但比起接下來金朝乾的事兒。大宋,還算“良心”的。

二:被紙幣“殺死”的金元兩朝

踩着大宋的半壁花花江山,同樣想斂財的金朝,也推出了自家的官方紙幣:交鈔。

無論從管理還是流通模式,甚至票面的樣式,“交鈔”都簡直是大宋交子的山寨版。要論區別,倒是也有——更不靠譜!

北宋留下一件法寶,金元兩朝因它而亡? 第2張

比起經濟制度成熟的北宋來,迅速膨脹起來的金朝,政治經濟體制都是一團糟,金融體系尤其混亂。立國的頭些年裏,由於連吞了宋遼兩大土豪。一夜乍富的金朝聚斂了鉅額的社會財富,手裏的白銀、銅錢花都花不完,就不知道缺錢是啥概念,也就壓根沒有鑄幣。直到揮霍幾十年之後,錢花沒了,再加上金國本土沒什麼銅礦,本國貨幣又大量外流,金國出現了嚴重的錢荒。

但手裏錢荒的金王朝,當時卻還心比天高,金國皇帝完顏亮做夢都想着一統天下,可兜裏的錢包卻很無奈。窮則思變的完顏亮,也就向北宋有樣學樣,放出“交鈔”大招,發行紙幣“貞元交鈔”,果然立竿見影,迅速籌齊了南征軍費,支撐了一場六十萬人規模的南征。雖說這場征伐,被南宋打的灰頭土臉,把完顏亮本人都搭進去了,但紙幣“斂財”的甜頭,可是真嚐到了。

從那以後,金朝人“豪賭”紙幣的癮頭,那是一代比一代大。舊版的紙幣還在流通,新版的紙幣就立刻朝着市面砸,從完顏亮至金末金哀宗,不到八十年的時間裏,金王朝一口氣發行了七種紙幣。而且只發行不回收,每一種紙幣都是無限期流通,等於是一茬茬從民間“割錢”。這下市面上紙幣扎堆,信譽當然暴跌。到了金朝亡國前夜,幾萬貫金朝紙幣竟只能“市易一餅耳”,幾乎如同廢紙。

發行貨幣如扔廢紙的金朝,亡在了新興的蒙古帝國手裏,蒙古帝國“升級”爲元王朝後,對紙幣的魔力,也早深有體會。元滅南宋的戰爭裏,通過大量發行紙幣籌集軍費,打贏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而且由於元朝準備金充足,發行額度合力,一直到南宋滅亡的1279年時,元朝紙幣都價格穩定,市場信譽十分良好。

可待到元朝擁有了龐大版圖後,這事兒就“作”了:元世祖以後的元朝歷代統治者,對經濟建設一竅不通,就知道紙幣好用,錢不夠就印紙幣湊。外加從元中期起,元朝財政開支越發混亂,國家賬目動不動就虧空,當然也就靠“印錢”來補。於是形形色色的紙幣,幾十年來如潮水一樣涌入民間。元朝末年時的糧食價格,竟比元初時上漲了5000倍——都是紙幣惹的禍。

而且拜元末坑爹的腐敗所賜,元朝最後幾年的紙幣發行,也是空前放飛自我。就連負責紙幣發行的大臣㮶思監等人,白天拍板發行國家紙幣,晚上就跑到自己作坊裏偷着印“毫無違和”的僞鈔,大大咧咧圈國家的錢。

這真真假假的洶涌紙幣,最後也變了一堆乾柴,徹底點燃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戰爭烈火,把曾經雄視歐亞的元王朝,活活燒回到草原去。至此,宋金元三個中國強大王朝,都被這張“薄薄的紙”,折騰的團團轉。

可說到底,這事兒能怪紙幣?要怪,只能怪執政者的貪婪。

三:大明王朝差一點

踩着元末廢墟建國的明太祖朱元璋,本身就是乞丐出身,看夠了“紙幣不如廢紙”的鬧劇。待到他君臨天下後,紙幣還用不用?必須用!因爲他沒有辦法。

初建國的大明王朝,全國打成一片廢墟,北元殘餘勢力不停侵擾,到處都需要錢。特別是元朝跑路時來個捲包會,捲走了北方大量金銀。既然不能向老百姓價稅,紙幣仍然是最佳選擇。“大明寶鈔”就此橫空出世。

而對於紙幣這柄雙刃劍,朱元璋也是謹慎的不得了。“大明寶鈔”用嚴格的設計,更有空前嚴酷的法律嚴打僞鈔。爲防止通貨膨脹,對“大明寶鈔”的發行數量也是嚴控。朱元璋執政的三十年裏,明王朝能以空前國家力量投入建設,興修各地水利工程近五萬處。明朝的歲糧收入到達空前的三千二百萬石,耕地面積到達空前的八百萬頃。如此輝煌,也有“大明寶鈔”的大功。

但不懂貨幣經濟的朱元璋,還是犯了大錯:宋元的紙幣發行,早期總算還有準備金。朱元璋卻找錯了教訓:要什麼準備金?就頒佈嚴令,民間可以拿金銀去跟政府換取寶鈔,但政府不用金銀和民衆換紙幣。也就是“只發行不兌換”,“霸王條款”套牢,看這紙幣還敢貶?

可這“大棒政策”,又哪裏打得過經濟規律?於是奇怪的事情來了:隨着明初經濟的恢復發展,“大明寶鈔”的購買力也是一路暴跌。饒是開國五十年裏,明王朝經濟調控加嚴刑峻法全用遍,但朱元璋的“祖制”不能動,紙幣“貶值”的勢頭也就拽不住。永樂年間的“大明寶鈔”面值,已經是洪武年間的三十分之一。如果不是明王朝當時吏治還算清明,生產也高度發達,紙幣暴跌的大明朝,沒準就是三世而亡的節奏。

雖說還算扛得住,但“大明寶鈔”的信譽,到15世紀中葉就觸了底。民間百姓交易基本用金銀銅錢,只有交稅的時候,才用這不值錢的“大明寶鈔”。“簡單粗暴”的苦果,還是大明王朝自己嘗。

然後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嘗夠了苦果的明王朝,乾脆也對“祖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連賦稅都逐漸改用白銀徵收。到嘉靖初年時,白銀正式成爲大明法定貨幣,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火熱發展起來。“大明寶鈔”也就徹底銷聲匿跡,成了中國古代紙幣最後的見證。

如果說宋金元的紙幣興衰,見證了貪婪的代價,那麼大明寶鈔的教訓,更縮影了一個古樸的教訓: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纔是硬道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