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人沒有暖氣,那他們是如何渡過冬天的呢?

古代人沒有暖氣,那他們是如何渡過冬天的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沒暖氣、沒棉襖的古代,古人都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古人的禦寒方式花樣繁多,我國是最早用煤的國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

中國自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包括後來的土炕、火牆、竹火籠等,皆是在極寒天氣之下,讓人們順利過冬的神器。

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階層的人家用煤炭來取火的方式那必然是不同的。

“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

——《開元天寶遺事》

然而,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如白居易口中的賣炭翁,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除了煤炭取暖外,在漢代,皇宮中設有溫室殿,以花椒爲材料,搗碎成泥,塗在牆壁上製成保溫層,再掛上壁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着毛毯。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這就是所謂的“椒房殿”。

古代人沒有暖氣,那他們是如何渡過冬天的呢?

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採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爲皇宮供暖。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道底下。炭口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着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爲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牀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牀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除了住的地方講究,還有一些用來取暖的小物件就是放在今天,取暖效果也是一級棒!考古學家們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古人有用火塘(挖個坑,丟點碳,簡單快捷方便)取暖的遺蹟

到了先秦時期,隨着青銅冶煉工藝的發展,便有了使用青銅器具裝炭火取暖的記錄,叫做燎爐。燎爐再縮小一下,就成爲了另一件取暖聖器——手爐。手爐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提供類似於“暖寶寶”的功能。

薰爐是用陶土或鋼鐵製成的儲火器具,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薰爐又被稱爲暖爐,烘爐。

宋朝還有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湯婆子,類似於熱水袋。一般是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直到清朝甚至近現代,湯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古代人沒有暖氣,那他們是如何渡過冬天的呢? 第2張

至於服飾禦寒,裘並不是古代貴族的專利,算是古代最常見的冬服。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輕薄保暖。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選擇鹿裘、羊裘、狗裘。

宋朝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所以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還用絲麻作爲製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用絲麻製成的冬服稱爲“袍”、“繭”。家裏貧苦的農戶冬天則會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獸毛或粗麻等編織而成的一種粗服,類似麻袋片。

古人在冬天裏,對於食物的保暖以及利用食物驅寒的辦法更是不少。

現代的電飯鍋都有保溫功能,其原理就是不斷加熱、保溫,以保證食物不冷。這種食物保溫原理早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使用,商周時期已相當成熟——考古出土的“溫鼎”,就是一種保溫鍋,只不過不是使用電能,而是通過柴、木炭等燃料來實現,可視爲一種原始“電飯鍋”。青銅器時代,“溫鼎”做得已相當精緻和講究。鼎的下層可放置燃料,給食物加熱、保溫。敞露結構的溫鼎又稱“盤鼎”,顧名思義,鼎下有供放置燃料的托盤。戰國時期,盤鼎有了新的叫法:“溫爐”。

古人在爲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能量,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薑、羊肉和狗肉等。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取暖,當時的人們就已發現酒的這一特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