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寇準剛拜相就有人罵他,最後倆人竟成了好朋友

寇準剛拜相就有人罵他,最後倆人竟成了好朋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爲楊家將故事的流行,也帶紅了北宋名臣寇準。寇準是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因其先世曾居太原,所以又有了寇老西兒的別號。寇準在歷史上的功績,除了他的敢言直諫外,就是在遼兵大舉南下的關鍵時刻,促成真宗渡河抗遼。最終,宋遼兩國訂立了“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爲沾涕”。

寇準剛拜相就有人罵他,最後倆人竟成了好朋友

寇準正是在遼兵南下之際,與畢士安一同拜相的。寇準拜相的消息傳出後,就有人公開指責他,言稱“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這個人就是年長他15歲,且於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同時考中進士的成都知府張詠。寇準拜相時,年已42歲,正是血氣方剛之時,按說,聽聞這樣的“流言”,是該生氣纔對,沒想到,寇老西兒卻不怒反喜,視張詠爲知己。

同張詠相比,寇準可謂是少年得志的。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14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15歲時就能精習《春秋》,19歲高中進士。其後,被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官。

寇準在宋太宗朝羣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有一次,寇準上殿奏事,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準卻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後,宋太宗十分讚賞寇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就是這樣一位少年得志的宰臣,卻被嘲不學無術,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但是,寇準卻聞過則喜,時時留心張詠的消息。“澶淵之盟”後,寇準受到奸邪小的圍攻,於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被免去相職,到陝州去做知州。“澶淵之盟”後,寇準受到奸邪小的圍攻,於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被免去相職,到陝州去做知州。

此時恰逢張詠任滿回京,路過陝州時,寇準大設酒筵請他,分別時一路送他到郊外,向他請教:“何以教準?”張詠想了一想,道:“《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不明白他的用意,回去忙取《霍光傳》來看,讀到“不學無術”四字時,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說:“張公原來說我不學無術。”

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爲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寇準剛拜相就有人罵他,最後倆人竟成了好朋友 第2張

聞過則喜,是一種人生態度。其意思是說,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

意思是說,子路聽到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益建議,就給人家敬禮。舜帝總是與別人共同的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大家的優點……這樣的人生纔是值得推崇的。所以,宋代陸九淵才說:“故其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