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人喪葬的時候,爲何要讓逝者口含金玉呢?

古人喪葬的時候,爲何要讓逝者口含金玉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翻開那些盜墓小說,但凡開棺取寶,屍體的嘴,盜墓賊是決計不會放過的,這是什麼道理?

五千年中華文明,作爲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喪葬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古語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先人辭世,其禮儀規範是有一套完整體系的。

古人喪葬的時候,爲何要讓逝者口含金玉呢?

逝者口中之物,俗稱“壓舌”,又稱“玉琀”。“玉琀”也是喪葬制度的一部分。根據社會等級和貧富貴賤,口中之物也自然不同,有米貝、珠玉等等。貝即古代早期錢幣,和後來往死人口中塞銅錢是一個道理。

君王諸侯死後,壓舌之物多爲珠玉,且有形狀寓意,如玉蟬、玉魚、玉管、玉牛、玉豬等。小門小戶雖無珠玉,米貝銅錢亦不可少。

古人以爲口含金玉,可讓屍身不腐。

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有“金玉塞九竅,以死人不朽”之說。除了壓舌之物,漢代出土的金縷玉衣,亦是同理。若論金玉塞九竅和金縷玉衣,劉備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劉勝兩口子,是非常講究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等農民起義軍以及曹操等地方軍閥爲籌措軍費,大肆盜挖古代陵墓。除了攫取了大量金銀珠寶,金玉防腐之說,自然不攻自破。身穿防腐的金縷玉衣尚且沒有功效,口含珠玉又豈能做到?

漢朝的王公貴族死後,口中壓舌之物多爲玉蟬。古人以爲蟬從地出,逝者口含玉蟬,有蟬蛻復生,靈魂不滅之意。這是對逝者靈魂永續的一種美好想象,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乾隆和慈禧的“玉琀”。

1928 年,軍閥孫殿英部盜挖清皇陵。孫殿英選擇了清皇陵中的乾隆陵和慈禧陵,一個身處清朝大盛世,一個是晚清話事人。兩人都是長壽星,前者活了 88 歲,後者活了73 歲,都有足夠的財富和時間安排自己的後事。

古人喪葬的時候,爲何要讓逝者口含金玉呢? 第2張

誰說盜墓賊都是大老粗?其實個個都是文化人!選擇大於努力,沒點歷史知識,還真幹不了這事兒。

孫殿英盜挖乾隆陵和慈禧陵,除了攫取了無數金銀珍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乾隆和慈禧的“玉琀”。乾隆的口中有一隻玉蟬,慈禧則是一隻頂級夜明珠。該夜明珠掰開爲兩塊,無光。合則爲圓球,發出綠色的寒光,夜晚百步之內可見髮絲,絕對的價值連城。

孫殿英部挖開皇陵後,乾隆基本只剩下頭髮辮子了,慈禧的屍體保存較爲完好。當然,乾隆1799年去世,1928年被盜挖時,時間長129年。慈禧1908年去世, 不過20年,防腐之說,自然不足採信,玉蟬的寓意卻流傳千年。

孫殿英闖下天大之禍,惹事兒後自然要平事兒。經第六兵團總指揮徐源泉指點,孫殿英等除了打點大小神仙各路衙門,大人物也得走動。

孫殿英將陪葬乾隆的一柄在劍鞘上嵌有 9 條金龍,劍柄上鑲嵌無數珠寶的九龍寶劍送給了蔣介石,另一柄陪葬寶劍送給了何應欽。乾隆脖頸上的象徵十八羅漢的 108 顆朝珠,送給了戴笠,慈禧的枕頭翡翠西瓜送給了宋子文。朝鞋上的珠寶送給了孔祥熙和宋藹齡,還給閻錫山送了價值 50 萬的黃金。最爲珍貴的慈禧“玉琀”夜明珠,送給了當時的第一夫人宋美齡。

雖然當時羣情譁然,閻錫山也像模像樣地組織了一個軍事法庭,但此事仍然不了了之。孫殿英活蹦亂跳,周旋於閻、馮、張、蔣之間。1943 年投敵當漢奸,後參加內戰,被八路軍所俘,1947年死於戰犯管理所。

孫殿英死後,不知有沒有口含之物?但口含之物也並非臆想和迷信,其確實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功效,那就是美顏。人死後水分流失,肌肉萎縮,面部肌肉塌陷,形狀失調。中國喪葬文化中,人死後並不立即下葬,而是擇日下葬,一般要在家中停靈三到七天,或更久。在舉行親友告別儀式上,口中若有物,可支撐面部肌羣,讓逝者走得體面,走得有尊嚴,讓生者安心,減少悲傷。

在古人的觀念中,雖有“一死百了”之俗語,其實不然。人死後並非灰飛煙滅,亡魂還要經歷黃泉路、奈何橋、鬼門關、望鄉臺等等。在這期間,口中有物可以避免忍飢挨餓。

在這漫漫黃泉路上,人生地不熟,霧濛濛一片,孤單單一人,最好能少說多走不惹禍。爲了避免禍從口出,有壓舌之物也有禁言的作用。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無論是林沖刺配滄州,武松刺配孟州,還是宋江刺配江州,這一路的防送公人要孝敬吧?到了牢城,牢頭獄子要打點吧?處處都要花錢,不然路上不好受, 一百殺威棒也免不了。

陰司地府亦是如此,小鬼難纏,判官要命,閻王更難對付,牛頭馬面脾氣又不太好,上刀山下油鍋要不要?十八層地獄走一走?口中所含之米貝珠玉也有買路錢之意。有錢能使鬼推磨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人將人世間的種種境遇,鏡像地投射到另一個世界,簡簡單單一個“壓舌”,充滿了古人對逝者的擔憂和懷念,對生命的期待與敬畏。

極盡人間之能事,只爲讓逝者走得體面漂亮,走得安穩踏實,即便那是一個模糊不清、遙不可及、捉摸不透的虛無世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