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炊事兵不用打仗,爲什麼很少有人想當?

古代炊事兵不用打仗,爲什麼很少有人想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千年曆史中,出現過許多輝耀千古的將星。他們執干戈以衛社稷,憑藉自己非凡的膽略和軍事才能,保家衛國,禦敵抗侮,創造了一段段戰場傳奇。不過,古代名將雖多,但從純軍事角度而言,其軍事才能真正得到古今中外一致認可的,卻並不是太多,明朝中期的戚繼光算是一個典範。

很多人以爲,武將只要能打幾個勝仗,就能稱得上軍事家,其實大謬不然。一個真正卓越的軍事家,精通用兵之道僅僅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必須在練兵、治軍、器械改進、軍事理論研究、戰略戰術創新升級等諸多方面,都有所建樹,纔算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戚繼光在這些方面就做得很好。

古代炊事兵不用打仗,爲什麼很少有人想當?

戚繼光一生不僅戰功累累,而且著作等身,把一生心血和軍事經驗寫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名著。在這些著作中,戚繼光把組建一支能征善戰之師的諸多要素進行了全面探討論述,連以往從不被人專注的炊事兵,古代又稱“伙頭軍”“夥兵”,都列出專門章節進行了論述。

古代炊事兵看似不起眼,但卻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基本保證,對維繫士氣軍心至關重要。俗話說“兵無糧自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填飽肚子,吃得飽吃得好,從來都是一支軍隊賴以維持的基礎因素之一。古人從軍,有的人是爲了建功立業,但大部分人覺悟沒那麼高,僅僅爲了一天能吃三頓飽飯,所以古代從軍又被形象地稱爲“扛槍吃糧”。

古代炊事兵不用打仗,爲什麼很少有人想當? 第2張

炊事兵在一支軍隊中如此重要,而且他們還不用上陣廝殺,不用像普通士兵一樣,頂着刀山箭雨,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往上衝,很少會有性命之虞。而且炊事兵近水樓臺先得月,從來不虧嘴,正所謂“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按理說應該屬於一個人人羨慕的優勢兵種,應該人人趨之若鶩纔對。但實際上,在古代這個兵種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高,大部分時候都沒人願意幹。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情況?

原因之一是炊事兵工作繁重,非常熬人累人。古代普通士兵僅僅在作戰時辛苦打拼,但和平時期則比較輕鬆。而炊事兵無論戰時平時,每天都要承擔百十人的飲食操辦,一刻不得清閒。

長途行軍跋涉時,炊事兵更是勞累不堪。士兵們只需要攜帶自己的武器即可,但炊事兵每人則要揹負“鐵尖扁擔一條,銅鍋二口,水桶二隻,椰瓢一個”,此外還要輪流推送裝載廚具和糧食的車輛。

工具車上“每車圍幔一條,拔軸繩二條,稍坡繩一條,出索繩六條,撒繩二條,迎撒繩二條,大鐵鈈二個,小鐵鈈二個,鐵索二條,皮肚帶一條,皮後鞓一條,麻擁子十條,麻搭子共二十條,木鞍一座,屜子一個,草鍘一口,柳筐一口,水桶二隻,載水大簍一個”,糧食車上“每車應載煤炒二石五斗,米三石七鬥五升,豆六石二斗五升。”

到了宿營地,士兵們辛苦一天可以歇息放鬆,同樣辛苦的炊事兵們卻更加繁忙,他們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就要趕緊外出蒐羅柴草,尋找水源,並把柴草和水運回營盤中,同時支鍋架竈,用最快的速度爲士兵們準備餐飯。士兵們吃完後倒頭就睡,炊事兵們還要刷鍋洗碗,準備好第二天早起的柴草糧米。凌晨時分,士兵們還在睡夢中,炊事兵們又要早早起身,準備早飯,一天緊張勞碌,片刻不得安閒,恐怕沒幾個人能長年累月經受這種強度的工作量。

原因之二,是因爲炊事兵基本不存在升遷的可能,幾乎沒有上升通道。他們常年在煙熏火燎的竈頭忙碌,幾乎沒有參戰機會,立功升官的機會也與他們無緣。別的士兵一刀一槍搏命疆場,還有希望混個軍官武將,封妻廕子,進入仕途,修成正果。但炊事兵就是忙死累死,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年輕時像一隻勤勞的螞蟻辛苦操勞,年老之後被一腳踢出軍隊,自生自滅,令人唏噓不已。評書演義中薛仁貴從伙伕升爲大將,純屬虛構,真實歷史上薛仁貴一天都沒有幹過伙伕之職。

古代炊事兵,工作極爲繁重勞累,且沒有升遷可能,前途暗淡,沒人願意幹也就不足爲奇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