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的揚州這麼繁盛,背後有哪些原因呢?

歷史上的揚州這麼繁盛,背後有哪些原因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百年前,近代詩人陳去病在個人筆記《五石脂》中寫下“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蓋徽商殖民地也。”陳去病在肯定揚州繁盛的同時,明確指出了揚州繁盛的原因,“實徽商開之”。揚州是一個被商人改變的城市。歷史上揚州繁盛,客商雲集,來自徽州的客商發揮了重要作用。揚州與徽商有着撇不清的關係。

揚州繁華千年,但因鹽達到鼎盛

歷史上的揚州並不是城市概念。“揚州”最早出自《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其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此後,這個面積有所縮小,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相當於現在的“省”,到了隋朝才逐步向城市靠攏。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揚州才完成了在名稱區劃和地理位置上的統一。

無論是“省”還是“城”,揚州從來都不是一個落寞蕭條之地;相反,揚州獨有的繁華和富饒讓文人士大夫們心嚮往之。“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正是這種心境的生動寫照。這無疑不說明揚州的繁華。歷史上揚州因爲地利而繁華。一是揚州處於長江與京杭運河的交叉處,“聚南北之衝”,加之揚州外可通海,這讓他成爲重要的交通中心。歷史上南北的糧草、錢幣、礦產都可以經由揚州分運到各地,甚至到海外。二是揚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政治中心,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採訪使和淮南節度使都曾在此建立治所。三是揚州是中原士大夫南下渡江的必經之地,北方有兵災時,中原士人往往遷移揚州。如歷史上的“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都曾爲揚州輸送了大量的人口。

歷史上的揚州這麼繁盛,背後有哪些原因呢?

揚州繁華千年,但因鹽達到鼎盛。揚州的鹽是“淮鹽”,有面積廣袤的“兩淮鹽區”,北接山東,南界兩浙,淮河橫貫其間。《明史·食貨志》記載: “淮南之鹽煎, 淮北之鹽曬。鹽在古代是戰略物資,實行國家管控,揚州也因此成爲極爲重要的鹽策要地,早在西漢時,吳王劉濞就在揚州築城,煮鹽鑄錢,富甲一方。揚州之鹽產自兩淮,但都在揚州城轉運,代表着國家食鹽管控的重要環節,獲利豐厚可想而知。清前中期更是有“揚州繁華以鹽盛”的說法。

揚州鹽商衆多,但徽商始終是主導

揚州繁盛直接得益於發達的鹽業經濟,這在明清體現的最爲明顯。明朝洪武年間,國家實行“開中法”,在揚州設立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從此,商人運糧草、絲綢到邊境,政府給予一定的“鹽引”。商人憑藉“鹽引”到兩淮鹽場支鹽,然後再運到售賣地。這其中,揚州由於地理之利,承接食鹽轉運,得利最大。同時,明萬曆之後,朝廷爲加強食鹽控制,變自願交易爲世襲承包鹽引,鹽業交易逐步向委託專賣制轉變,這給商人集團的崛起帶來了機會。

在此背景下,晉商、陝商以及徽商來到揚州,搖身一變成爲鹽商。鹽商之中,徽商佔多數,他們“其貨無所不居,其地無所不至,其時無所不鶩,其算無所不精,其利無所不專,其權無所不握。”很快就成爲揚州鹽商中的主流。據統計,從明代中期到清代乾隆、嘉慶,徽商始終是兩淮鹽商的主體。徽商匯聚揚州,白銀大量流入,一度和國庫收入平分秋色。康熙六次南巡、乾隆七次南巡,多數用度其實就是直接或間接來自徽商。鉅額資金集中,成爲揚州繁華興盛的根本所在。

徽商對揚州發展的影響

大批徽商的到來,對揚州的經濟發展、文化塑造、觀念認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由於徽商的推動,鹽業的興起,各地以鹽爲生和籍鹽爲食之人逐步多起來,這也是鹽業本身所帶動的;二是徽商的到來又帶動了揚州其他產業的發展,如飲食、戲曲、園林以及脂粉業都要較大的發展,這也是揚州商業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推動了揚州的市政建設。明末清初,揚州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在徽商的推動下,一些“壞道”、“廢橋”、“街肆”、“碼頭”得以修繕和治理,這讓揚州成爲品味更加高端的城市;四是給揚州本地文化注入了新鮮因子。明時揚州有說法“秦腔歙語滿天下”,這是語言方面的影響;徽商癖好古董和文藝,這種風氣隨之帶到揚州,並影響了揚州文藝市場的風向,這位“揚州八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梁啓超眼中的徽商與揚州

“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蓋徽商殖民地也。”可以說,沒有徽商的參與,揚州的繁榮就會少幾分,其文化也要遜色的多,這種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梁啓超先生則將徽商的參與提升到另一個高度,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道“以徽商爲主體的兩淮鹽商對於乾嘉時期清學全盛的貢獻,與南歐巨室豪賈之於歐洲文藝復興,可以相提並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