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人是怎麼防盜的?來看看他們的防盜設施

古人是怎麼防盜的?來看看他們的防盜設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我國古代先民便已發明瓦用於覆蓋茅草屋頂來防雨。最初僅有脊瓦一種類型,用於壓覆屋脊茅草以防止被風吹散,後來逐漸發展出筒、板瓦用於覆蓋屋面。

隨着時代發展,到秦漢時期各種類型瓦建材均已出現,並隨之出現一些特殊形制瓦建材,這類瓦建材擁有不同的功能,其中一些流傳至今仍在使用,也有一些僅僅是曇花一現,即在某一時期閃現而後便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西漢時期曾出現一種帶釘瓦就屬於這類曇花一現的特殊形制瓦建材,這種瓦建材造型怪異、存世量稀少且流行時間短暫。

古人是怎麼防盜的?來看看他們的防盜設施

帶釘瓦的發現與功能

迄今爲止考古工作中在兩處遺址發現過帶釘瓦,一是在陝西省西安漢長安城武庫遺址、二是廣東省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從外觀來看這種瓦建材形式起源應追溯到自然界中帶釘動物刺和帶刺植物,動植物中帶有的刺是經過自然演化形成的,都是利用釘刺扎來進行防禦,避免天敵的傷害。

而瓦體表面佈滿釘顯然也具有刺扎功能,瓦釘一般呈三棱錐狀,高度約3釐米,結合出土地點“武庫”和“宮署”遺址的性質來分析。武庫是漢高祖七年(即公元前200年)修建的,呂雉改庫名曰靈金藏。惠帝即位,以此庫藏禁兵器,名日靈金內府,該建築是國家武器統一存放的軍械庫;南越國宮署是南越王居住、辦公的重要行政中樞建築。由此可以初步推斷這種帶釘瓦主要是防止有人在屋頂攀爬,具有防盜和保障屋主人安全的作用,不是爲裝飾而進行的創造。

具體到每一塊帶釘瓦來分析,漢長安城武庫出土的帶釘瓦爲脊瓦,是在脊瓦基礎上二次加工而來,脊瓦用於覆蓋屋脊,西漢武庫建築體量巨大,屋脊平緩可以站立多人故此存在從頂部破壞屋頂入室盜竊的安全隱患。若使用這種帶釘脊瓦覆蓋屋脊便可以有效防止偷盜者在屋脊站立,從而有效避免被盜風險、排除安全隱患。

南越國宮署出土帶釘瓦則是筒瓦和板瓦兩種類型,帶釘筒瓦從瓦頭粘連瓦當的情況來看應該鋪置於屋檐部位,瓦當用於保護椽子而瓦體上的釘則有效防止偷盜者進行攀附,所以這種帶釘筒瓦具有雙重功能。帶釘板瓦是在板瓦的瓦體上粘連釘狀物,秦漢時期高等級建築均用筒、板瓦連接扣合鋪置,所以帶釘板瓦與帶釘筒瓦也一定是配合使用,二者的均用來防止盜賊攀附或在屋面行走,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古人是怎麼防盜的?來看看他們的防盜設施 第2張

圖片均摘自《老廣新遊之神遊南越國》

帶釘瓦製造工藝起源

從兩塊帶釘瓦的瓦體、釘狀物粘連部分來看,兩塊瓦都是先製造出瓦本體並獨立製作釘狀附屬物,然後將二者粘連,粘好後入窯燒製而成,這與周秦時期粘連制瓦工藝一脈相承。粘連制瓦工藝源於東周時期帶當筒瓦的製造,東周時期並未出現帶當筒瓦模具,瓦建材製造使用手工泥條層層盤築來製造,故此需要先製造出筒瓦本體與瓦當然後將二者粘連。

從這些遺物來看秦漢時期瓦建材粘連工藝十分高超,很多遺址中出土的帶當筒瓦粘連部分至今仍牢不可破,這與帶釘瓦的情況相同——瓦體與釘粘連十分緊密,牢固的瓦釘不易掉落,使盜賊不可能通過先破壞釘狀物後再登上屋頂。

帶釘瓦地域文化起源

這兩個帶釘瓦當在長安與南越國同時起源。首先,這兩個帶釘瓦出土的地點一個在西安、一個在廣州,兩地相距1600餘公里且中間地區並未發現任何類似文物出現,在器物類型之間不存傳播性;其次,兩個瓦類型也不一樣,漢長安城武庫出土的爲脊瓦、而南越王宮署遺址出土的爲筒瓦;再次,南越國宮署是南越國的行政中心,這一時期南越國獨立於漢國之外,與西漢政府爲藩屬關係而不受西漢中央政府直接統治,南越國與中原地域相互交流較少,文化差異巨大。

最後,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三年後,兼併嶺南的桂林郡、象郡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所以秦末漢初南越國並未受到中原戰亂影響,經濟文化繁榮發展,到漢初國力甚至比肩於齊、楚、吳等實力雄厚的諸侯王國。

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建築構件來看,質量上乘且與中原風格迥異的磚瓦層出不窮,如帶釉磚瓦、浮雕式熊首磚、帶隼磚等創新磚瓦建材製造工藝甚至遠超中原地區,表明帶釘瓦當爲南越國工匠獨立發明的。由此可見這些形態相似、功能相同的防盜屋瓦是在兩個地區同時出現的,它們二者之間不存在承襲關係。

帶釘瓦的消失與演變

帶釘瓦建材僅在西漢時期有所發現,後來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主要是因屋頂形式變化。秦漢建築整體風格古拙粗獷、簡約大氣,屋面形制雖有單坡、兩坡懸山、攢尖、囤頂和四阿頂等多種,但屋脊和檐口均爲直線,總體上坡度平緩,在屋面行走並非難事,再加上漢代屋面覆蓋瓦之間連接鬆散而簡單,大風甚至可以吹落屋瓦,《漢書·平帝紀》載:“冬,大風吹長安東門屋瓦且盡。”

“瓦合之衆”、“土崩瓦解”的成語即源於西漢時期,盜賊可以輕鬆破壞屋面覆瓦進入屋內,所以存在盜賊破壞屋頂進入室內盜竊的安全隱患。

而漢代以後隨建築技術發展和審美觀變化,屋頂形式愈加複雜、坡度陡峭,到隋唐時期建築屋面曲線優美,呈現出“飛檐”的狀態,與斗拱配合使屋頂在視覺上顯得輕盈華麗,這便是後世俗稱的“飛檐斗拱”,陡坡屋頂成爲流行趨勢,這使屋面行走十分困難。再加上屋頂搭建技術有所發展,屋頂人字架構下的檁條、椽子橫縱交錯,盜賊很難從屋面頂部垂直穿過到達室內,所以後世盜竊通道轉向天窗,屋面覆瓦防盜方式遂逐漸消失。

帶釘筒瓦雖然消失但其影響卻並沒有消失,這種粘連燒製工藝繼續發展爲後世屋檐裝飾性瓦建材出現奠定了基礎,如五代時期南唐宮殿出現了一種“反式”檐口裝飾筒瓦,筒瓦末端的獸首豎立於筒瓦頂端而不是下垂的狀態,如立體式虎頭、羊首瓦當,造型抽象形態優美,與帶釘筒瓦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用釘刺防盜的方式也並未隨着帶釘瓦的消失而消亡,後世官式建築常用圍牆、院牆圍合成爲定製,盜賊必須先翻越牆體進入院內,然後再通過天窗、側門進入室內盜竊,故此只有首先保障院牆安全才能保障院內建築物安全。這樣院牆便成爲另一個需要安裝防盜設施的重點部位,釘刺這種防盜方式逐漸出現在牆頭,古代常使用碎瓦與瓷片豎插在牆頭以防止攀爬,時至今日一些民居牆頭插玻璃片、建築牆頭掛鐵絲網仍然是防盜的常見手段。

秦漢時期各種類型瓦建材均已出現,並隨之出現一些特殊形制瓦建材,西漢時期曾出現一種帶釘筒瓦就屬於“曇花一現”的特殊形制瓦建材。迄今爲止考古工作中在兩處遺址發現過帶釘瓦,一是在陝西省西安漢長安城武庫遺址、二是廣東省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

這種帶釘瓦主要是防止有人在屋頂攀爬,具有防盜和保障屋主人安全的作用,不是爲裝飾而進行的創造。帶釘瓦的粘連制瓦工藝與周秦時期粘連製作帶瓦當筒瓦工藝一脈相承,從發現地點、國家關係、燒造技術水平綜合分析,這些形態相似、功能相同的防盜屋瓦是在兩個地區同時出現的,它們二者之間不存在承襲關係。

帶釘瓦建材僅在西漢時期有所發現,後來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主要是因屋頂形式變化。但爲後世屋檐裝飾性瓦建材出現奠定了基礎,後來演變成牆頭插玻璃片、掛鐵絲網等防盜方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