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王允爲什麼要害蔡文姬之父呢?

王允爲什麼要害蔡文姬之父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允爲什麼要害蔡文姬之父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事實證明,王允的極端做法,不光沒有起到團結豪門士族的作用,反而與他們愈走愈遠。

蔡邕爲何對董卓之死感到哀傷

蔡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藏書家和音律大師,大才女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兒。

生逢亂世,蔡邕對政治總的來說是躲避的態度。由於不諳政治,他在漢靈帝時期多次經歷磨難。董卓掌權後,爲了拉攏士族階級,強徵蔡邕入朝爲官,由此給自己的悲劇埋下伏筆。

1.蔡邕與董卓的交往

王允爲什麼要害蔡文姬之父呢?

可惜的是,董卓西涼軍閥集團的身份,並不能得到以關東士族集團爲首的門閥認可,所以,很多士人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蔡邕就是之一:

“董卓爲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

蔡邕以生病爲由,拒絕徵召,董卓以滅族威脅,強迫蔡邕到京出仕。不過,蔡邕到任後,董卓對他真不錯,創下了“三天遍歷三臺”的升遷速度:

“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爲侍中。”

第二年,因爲遷都有功,蔡邕被封高陽鄉侯,董卓也經常就一些問題諮詢蔡邕,對他禮敬有加,也給予了蔡邕足夠的尊崇。

不過,在很多政治建策中,董卓其實很少接納蔡邕的建議。爲此蔡邕很不開心,曾經跟堂弟商量,出逃長安,他說:

“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

可惜一直未能如願,就等來了王允誅董卓。

2.蔡邕之死董卓被誅後的消息傳來,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他情不自禁地大發感慨,爲董卓之死而嘆息,說到情深之處,一臉動容。王允見狀,勃然大怒:

“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爲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爲逆哉?”

你蔡邕顧念私情,忘記了董卓是國之賊,反而爲他傷痛,忘記了自己的大節,簡直是同逆之犯。於是王允下令,將蔡邕送交廷尉治罪。

蔡邕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說話的場合不妥,他給王允上書請罪,自願斷足贖罪,請求保留性命,以完成寫作中的漢史。朝中士大夫們也都替蔡邕求情,認爲殺蔡邕不祥。

王允鐵了心,他說,當年漢武帝就是心慈手軟,沒有殺了司馬遷,結果留下一部謗書《史記》,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所以,蔡邕必須死。

就這樣,蔡邕死於獄中!蔡邕的死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巨大震動,很多士人聞之嘆息,經學家鄭玄的說法最具代表性:“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蔡邕對董卓的感念之情

董卓對蔡邕的賞識、尊敬與超常的擢拔,對一個文人士大夫來説,難免會產生“知己”的感覺。想想蔡邕一生仕途不得志,幾次入獄,受盡欺凌,而董卓作爲掌權人,以謙遜賞識的態度,給蔡邕在冰冷的世道里,帶來絲絲暖意,這份感激難道不是油然而生?

蔡邕對董卓的傷痛之念

面對董卓的突然死亡,蔡邕發乎人性之源,對他的死表示傷痛哀嘆,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爲了。只是蔡邕忘了,人,除了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董卓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自然屬性必然被扭曲!

蔡邕對董卓的惋惜之意

除了感念和傷痛之外,蔡邕對董卓還帶有幾分惋惜之意。客觀來說,董卓也是有政治理念的,並不像歷史描述的那樣不堪,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個事實,蔡邕最清楚。

王允爲什麼要害蔡文姬之父呢? 第2張

當初,蔡邕也向董卓提出了不少建議,只是董卓沒有采納。由此蔡邕爲自己的理想不得舒展而生怨,一度想逃離董卓。因而,蔡邕纔會嘆息:假如董公當初採納我的建議......。

以上纔是蔡邕對董卓感情的完整表達,而不是王允認爲的只有傷痛。

王允殺害蔡邕的政治圖謀

王允難道不知道蔡邕與董卓的交往?難道他完全不能理解蔡邕的心理?其實也不是,王允本身就是個大學問家,也是大政治家,朝中的各色關係,逃不過他的眼睛。也就是說,“蔡邕顧念私情忘卻大義”,只不過是他殺蔡邕的藉口。

對政治家王允來說,誅殺董卓之後,首先要做的是,將自己與董卓置於兩個對立的階級立場,宣揚誅殺董卓的正義,以此樹立個人權威,並吸引門閥集團重建新的政治結構

王允會做得這麼決絕嗎?一定會的,政治清洗歷來就是代價最低的重塑形象之手段,這也是民衆情緒被調動的最簡便方法。

2.誅殺蔡邕也是王允樹立個人威信的手段王允與蔡邕的仕途其實有共性:都受到董卓賞識和提拔。在漢靈帝時期,王允也同樣遭受磨難,幾次入獄,差點丟了性命,他的仕途快車道,也是董卓鋪就的。

所以,也可以說王允指責蔡邕,有點五十步笑百步。不過王允組織策劃了誅殺董卓,所以他被當做了忍辱負重的形象代表。這個視野,我們是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的,但是在當時,恐怕王允還需要自證,以洗白自己。

殺蔡邕就是最好的證明手段!同時朝中還有一批文人士大夫,蔡邕的血也是統一他們思想的最好手段,更是樹立王允個人權威的利器。

這就是蔡邕顛沛流離的根子,除了少數文學之士,他不容於門閥集團!王允誅殺蔡邕,我覺得存在取悅門閥士族集團的意圖。

蔡邕之死,人文與政治的衝突

我們以今人的視野,剖析蔡邕的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場人文與政治的衝突,蔡邕踏進了一個本不屬於他的世界。

蔡邕看待董卓之死,完全是發乎人性最底層的本能,迸發出愛恨交加的情感,完全看不到政治纔是董卓的第一標籤。

客觀講,董卓對蔡邕的尊敬與擢拔,其實目的不純,蔡邕只是他的政治工具,用來替自己粉飾太平,吸引天下士族階層的招牌,而不是國器。但是蔡邕錯誤地以人文的眼光,看待政治事件,以爲董卓是自己的政治生命恩人,所以產生了“士爲知己者死”的衝動感。

現代人總會忍不住要問:蔡邕爲何不躲着政治,安心地做學問呢?

那是一個時代的特性,就像現代人需要通過賺錢體現個人價值一樣,那時候讀書人的最高價值體現,就是“治國平天下”,讀書人都逃不掉這個藩籬。就算想逃,也逃不掉,比如蔡邕,原本也不想出仕,被董卓近乎綁架拖進了漩渦,這就是蔡邕之死的歷史宿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