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曹操的連番招攬,爲何阮瑀會悉數拒絕呢?

曹操的連番招攬,爲何阮瑀會悉數拒絕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阮瑀是漢末時期建安七子之一,雖然作品不是很多,但也有不少名作,加上他詩歌中隱喻的社會問題,也值得人們下功夫去研究,他的兒子阮籍後來被列入竹林七賢之中。

曹操的連番招攬,爲何阮瑀會悉數拒絕呢?

阮瑀字元瑜,年輕時候求學於蔡邕,被蔡邕譽爲“奇才”,在當時小有名氣。據說曹操在聽聞阮瑀的才名之後,便想着召他爲自己的屬官。

沒想到在曹操的連番招攬之下,阮瑀被迫逃入深山之中進行躲避。不甘心失敗的曹操於是就命人放火燒山,阮瑀終於在不得已之下響應徵召。

因爲阮瑀好幾次駁了自己的面子,曹操在一次宴席之上,故意把阮瑀安排到樂隊裏面,想要讓他在衆多賓客面前出醜,想要以此來解氣。

沒想到阮瑀除了文采出衆之外,更是精通音律,當下就撫弦高歌,先是推崇曹操立下的功績,接着就表示自己願意爲這份事業盡一份力的思想。

曹操的連番招攬,爲何阮瑀會悉數拒絕呢? 第2張

曹操在聽了之後喜不自勝,阮瑀不說還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厲害,之前對其的種種不快一掃而光,從此軍中檄文書信大多都出於阮瑀和陳琳兩人之手。

而阮瑀能擔任曹操的司空軍謀祭酒這一職位,才學方面自然有其出衆的地方,有一次曹操請他代寫一封書信,阮瑀片刻之間就將寫好的信呈了上來。

曹操見信這麼快就寫好了便以爲是初稿,正準備提筆進行修改,仔細一看才發現此信渾若天成,以曹操的文采竟也無從下筆,不能增損一字。

阮瑀的散文以“章表書記”聞名於天下,與曹操軍中同樣負責撰寫檄文的陳琳相比,阮瑀的文風少了幾分咄咄逼人的氣勢。對兩人文風不同最簡單的理解便是,陳琳是和你來硬的,而阮瑀是和你來軟的。

在建安十五年,孫權劉備兩家和親,準備聯合對抗曹操,阮瑀就秉承曹操意志著《與曹公作書與孫權》,想要拆散兩家的聯盟,勸孫權和曹操一同侍奉漢室。

全文語氣委婉顯得謙遜心誠,卻又帶有堅定不移的態度,將孫權和曹操置於同等的位置,雖不明加斥責卻綿裏藏針,文中全是對孫權的批判之意。

還把昔日赤壁之戰曹軍的敗北歸於疫病,把周瑜貶得一無是處,言外之意就是讓孫權不要以爲打了一場勝仗,就以爲能夠抵抗曹操的大軍。

除去檄文之外,阮瑀的散文中不得不說的就是《文質論》,正因孔子說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而“文”與“質”就成了後人論述的重點。

對於一個人在“文質”上到底應該側重哪一點,阮瑀的觀點是“文”與“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繽紛的文采能更好體現人的內質,而沒有內質的文采便失去了意義。

但是阮瑀在認爲文質兩通、各有其用的同時,又明確指出“質”要比“文”更加重要,他引用器物來對兩者進行比較,“麗物苦僞,醜器多勞;華壁易碎,金鐵難陶。”重質輕文的思想十分明確。

在文章之外,阮瑀的詩歌方面也極具特色,最突出的便是詩中帶有的感傷色彩,儘管阮瑀倖存於世的詩只有十四首,但是各方面涉及很廣無所不容,也十分值得人們深入研究。

這一股感傷色彩同當時社會的環境息息相關,漢末戰亂不休,社會動盪不安,幾乎每個人都在爲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而擔憂,而哀嘆這種現象變成了當時詩歌的主旋律。

例如在看到成千上萬的百姓死亡時,阮瑀深深瞭解到生命的脆弱,在“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塵。”這一首《怨詩》中,阮瑀用他滿腔的悲憤,將來自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怨聲傾吐出來,即使歷經千年後再讀也能體會到那種傷感。

除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外,這一股感傷色彩同阮瑀的志向、性格也有關係。他本樂於歸隱,卻被迫踏入仕途;他本安於貧苦,卻願爲其他受苦的人民發聲。

功名利祿對於阮瑀來說如若糞土,在跟隨軍隊時期,從他詩中絲毫不曾見到出征時的壯志豪情,反而全是對這趟行程的不滿和感傷。因爲每一次出征,都代表着又要有不知道多少人死於戰火之下。

一個人的生命長度不能改變,只能努力提高生命的質量,讓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阮瑀多愁善感的思想意識,也許是來源於他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極深,因此面對生命的消逝纔會如此感傷。

阮瑀的感傷不僅僅是對人民所遭遇的苦難,更多是生命本身的價值被一些人所忽視,而自己對這種現象卻無能爲力的憂憤和惆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