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到底有什麼意義?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到底有什麼意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到底有什麼意義?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提起大明天子,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事實證明,不管大明的天子能力如何,他們對於這句話的實踐程度落實得還是比較到位的。

那麼大明天子守國門的意義在哪裏呢?在筆者看來,有兩大意義。

第一個意義就是加強北方邊疆的防衛能力,守護祖宗的江山以及百姓的穩定生活。這一點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將都城定在北方由天子親自坐鎮守護邊疆,會更好的協調北方各重鎮要塞的軍事佈防及兵力協調,有效的防止北方蒙古人的南下侵犯。

假如天子遠在南京,如果蒙古人南下,朝廷則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確切真實的戰報,進而無法做出有效的防衛措施,這樣一來就會給蒙古人以可乘之機,造成更大的損失。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裏後會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朱元璋時期明朝定都在南京爲,爲何沒有出現上面提到的情況呢?

其實這個問題就要牽扯到筆者接下來要說的“大明天子守國門”的第二個意義了。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到底有什麼意義?

第二個意義就是,天子可以有效地控制邊關軍事力量,防止武將坐大。

接着前面的疑問繼續來講,朱元璋登基後將都城定在南京,雖然天子遠離北方邊關,但卻沒有出現蒙古人南下侵犯的情況,原因究竟爲何?

其實並不難理解,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當時元朝初滅,勢力大損,短時間無法南下侵擾,第二個就是朱元璋分封自己最有能力的九個兒子駐守在西北,北方以及東北邊疆一線,讓他們鎮守在那裏替大明天子守邊,這便是“九大塞王”。

九大塞王各個擁兵自重,朱元璋在世時,他們能夠保持絕對的忠誠。而且九大塞王都是親兄弟,一旦出現蒙古人侵擾事件,他們能夠快速配合,第一時間做出應對措施,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對他們非常的信任,所以九大塞王在各自封地內都擁有絕對的權力,甚至可以調配地方部隊。

也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間,雖然都城在南京,但北方問題他不必太過操心,朝廷完全可以掌控北方的形勢,但是朱元璋駕崩後,形勢就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天子之位是世襲的,藩王之位也是世襲的,隨着皇位與王位的父子相傳,不出三代血緣已然疏遠。到那時,北方的九大塞王對朝廷的忠誠度必然會降低。這裏完全可以參考元朝,鐵木真曾將自己創建的大蒙古國分爲四大汗國。

然而,到了忽必烈繼位改國號爲“大元大蒙古國”時,四大汗國竟相繼宣佈脫離朝廷的統治而獨立。要知道這時候距離四大汗國創建纔不過四五十年,鐵木真的孫子們就已經開始搞分裂了,可見在絕對的權力誘惑面前,真的是毫無親情可言。

而與元朝相同的是,當時明朝也正面臨這種情況,朱棣靠兵變登上皇位。他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是塞王,有兵權且遠離朝廷,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起兵,可以有充足的空間來跟朝廷虛與委蛇。

朱棣深知自己既然能造侄子的反,那等到自己百年以後必然也會有其他藩王造自己子孫的反,所以爲了以絕後患,必須遷都北方。

那麼這裏可能又出現另一個問題了,如果害怕藩王造反,爲何不削藩或者將藩王內調,以武將取代藩王鎮守邊關呢?

其實以武將取代藩王,後果是一樣的。自古以來,朝廷疏於控制而致使武將坐大的實例要遠多於藩王坐大,盛極一時的大唐不就是滅亡於藩鎮嗎?因此朱棣採取了一種更爲合理保險的做法,那就是藩王內調,遷都北京,這樣藩王,武將都不會坐大,一舉兩得。

所以,大明天子守國門的表面意義在於守護邊疆,而真正的意義在於直接控制北方軍事力量,加強皇權,維護統治的穩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