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西漢是如何處理與匈奴之間的關係的?

揭祕:西漢是如何處理與匈奴之間的關係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漢作爲我國曆史上極爲強盛的一個王朝有很多的時代戰略都值得我們今天的學者進行推敲,例如西漢時期的匈奴作爲大漢做強勁的敵人,那麼西漢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直接影響着西漢邊疆的穩定呢?

咱們今天要提及的正是西漢“文景之治”時期對於匈奴的防禦政策。在西漢建立初期爲了發展社會鞏固新建政權,朝廷實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國家經濟因此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逐漸擁有了可以與匈奴抗衡的基礎。因此西漢相繼在邊境對匈奴採取了各種防禦措施。西漢前期社會的發展爲後來漢武帝出征匈奴打下了實的物質基礎。西漢的強盛使得漢匈關係也由最初的漢弱匈強轉變爲漢強匈弱。

抵禦匈奴的時代背景

揭祕:西漢是如何處理與匈奴之間的關係的?

匈奴的強盛

匈奴既是中國古老的遊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民族興起於戰國,到了西漢初期勢力已經非常強大。秦末漢初中原戰亂,匈奴趁機奪回了過去被中原王朝佔領的“河南地”,於是大漠南北和河西、河湟等廣闊西域地帶被匈奴所掌控。史書稱:“至於漢興,匈奴冒頓兵強,破東胡,走月氏。威震百蠻,臣服諸羌。”

高帝六年,韓王信向匈奴倒戈。隨後匈奴軍隊南下侵漢,一路進軍太原直至晉陽,高祖開始着手回擊。第二年,漢高祖親自率領三十多萬大軍進擊匈奴,不料中計被圍困於平城的白登山上七天七夜。高祖只得採用陳平的計策,贈送大量財物賄賂匈奴單于,才得以脫逃。

白登山之圍,匈奴不光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從心理上給漢軍以沉重打擊,在漢軍中引發了強烈震撼。這次漢匈交鋒,宣告了漢高祖想從武力方面壓制匈奴是不可能的,也使漢朝當庭深刻認識到此時的西漢王朝國運未穩,國力不濟,根本無力與匈奴對抗。

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由此可見,西漢社會極度凋敝,當朝者深知重建社會秩序、解決百姓基本生存問題、發展國家經濟已成爲首要任務,因此漢初王朝推崇黃老之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描述:“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經過文景兩帝的治理,西漢社會已經逐漸接近了人民生活殷實,國家財富充裕的境界。這時的西漢較建立之初雖已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沒有足夠的力量對匈奴發起征討戰爭,只能採取防禦政策。

抵禦匈奴的主要政策

徙民實邊

所謂“徙民實邊”,就是將內地民衆遷移以充實邊疆。文景時期雖然也像前朝一樣時常給匈奴送去大量錢物並和親於匈奴,卻依然未能阻擋匈奴不時地南侵。據史書記載“西北邊地雖有長爵不輕得復,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冑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爲流涕者此也。而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時於焉”。面對邊境如此不得安寧的情況,賈誼、晁錯之人紛紛上書討論此事,進言御邊之策。

入粟於邊

入粟於邊就是使邊塞有充足的糧食,實質上是對募民徙邊政策的完善和補充,這也是晁錯所提出的建議。文景時期,西北邊塞大概是指隴西、北地以及上郡,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東部、慶陽和陝北地區。文帝時,國家糧食匱乏,農民貧困但商人卻大多富裕,晁錯便進言:若想使民衆安心從事農耕就要提高糧食的價值,提高的糧食的價值,最好的方法便是將糧食作爲賞罰的一種。這樣做不僅可以刺激農業的發展,也能豐富國家的糧食儲備。與此同時,晁錯又提出“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建立苑監

這一政策便是專設養馬機構,孳養官馬。西漢初期,馬匹的數量代表着西漢國力的強弱。史書對漢初戰亂後的衰敗情況有這樣一句描述:“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大意爲天子出行不能乘坐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的馬車,而文武百官只能乘坐牛車出行。反映了馬匹在當時的稀缺,間接表現了西漢社會的衰弱同時也反映了馬匹在當時社會發展中佔據着極重的地位。之後的西漢,歷經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時國家已經十分強大。故有云“衆庶街巷有馬,仟伯之間成羣,乘牝者擯而不得會聚”。

抵禦匈奴的現實意義及影響

揭祕:西漢是如何處理與匈奴之間的關係的? 第2張

綏靖匈奴韜光養晦

文景之治時期的防禦政策爲西漢爭取到了自我恢復與發展的事件和空間,因此整個西漢社會從此走向穩定,而文景時期對匈奴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看似委曲求全,實質上是一種積極的防禦。實施這些措施,避免了跟匈奴產生正面衝突,得到了邊塞與中原的相對安靖,社會也得到長遠穩定的發展。

防禦政策使西漢邊境居民增多,起成爲抗擊匈奴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豐富了邊疆的糧食儲備,使得一旦開戰糧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同時,養馬政策的實行大大增加的西漢戰馬數量,爲漢武帝之後征戰匈奴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於是西漢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後,至漢武帝即位之時,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盛,國家已有足夠強大的能力出征匈奴,西漢與匈奴的國力對比發生重變化。當時西漢朝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無內部憂患,已有相當充分的戰備,呈現出國庫充裕,兵強馬盛的繁榮局面,反擊匈奴已有十分成熟的條件。

臥薪嚐膽掌控匈奴

漠北戰役以後,漢匈勢力的對比猛然之間急轉直下,匈奴開始處於弱勢地位。這個時期匈奴政權的經濟,一方面依靠其本身的會生產,另一方面還有對西域地區的依賴。除此之外,與匈奴居住地區緊密相連,一直保持着互通有無關係並對其繳納過和親貢獻的中原地便了匈奴謀求經濟政治出路的最好選擇之一。

匈奴方面所期望的就是恢復雙方和好和親的局面,但是這件事此時已經不是匈奴政權所能決定了。匈奴不斷派使請求與漢和親,企圖復武帝前漢匈不平等的和親關係,但漢朝堅持匈奴臣服於漢朝之後接受和親。此時的西漢朝廷已經完全掌握了漢匈關係往來的主動權。

以退爲進的時代遠見

縱觀西漢對匈奴政策的演變,文景時期的防禦政策始終發揮了承前啓後的作用,文景時期的防禦政策不僅使西漢王朝得以穩定發展,同時也對西漢王朝後來的興盛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匈奴社會經濟也有很深影響。

此外,這種防禦政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滿足了漢匈人民對和平友好的憧憬。使西漢與匈奴不僅在經濟政治上交流融合,也使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融合,對國家的統一穩定有很大作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