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孫權爲何不肯重用鳳雛龐統?龐統被削弱的真相

揭祕孫權爲何不肯重用鳳雛龐統?龐統被削弱的真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龐統爲什麼不被孫權重用?在烽煙四起的三國時代,孫權不拘一格、不看門第、不計仇怨的用人藝術,使得東吳集團英才輩出,遠勝西蜀,直追曹魏。對於“種瓜自給”的步騭,“家世務農”的闞澤,“將家支庶”的陳表,“未有知名”的張樑,“兩代世仇”的劉基,“敵國來降”的甘寧,“使氣殺人”的淩統,“嗜酒如命”的胡綜,孫權都能各授其職,量才錄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深通帝王之術的孫權,何以竟對“才高一時,名動四方”的鳳雛龐統不加重用,甚至愛答不理呢?是因爲孫權先入爲主、剛愎自用,還是龐統盛氣凌人、桀驁不馴?如果拋卻小說家言爲龐統塑造的光環,撥開千古文壇對鳳雛的浮誇疑霧,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龐統又會是怎樣的形象呢?

一, 江東集團人才濟濟,文籌武略,是孫權不重視龐統的資本。

略觀江東的人才市場,就知道龐統置身其中,根本毫不顯眼。“東吳四英將”海內馳名,是當時少有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固不必說。張昭、張紘、顧雍、虞翻仕宦年深,雖然功勳卓著,卻爲世家大族,起點與平民布衣不同,我們也不拿之與龐統比較。

單以江東的“三流名士”而論,譬如步騭、裴玄、諸葛瑾、夏侯承、衛旌、李肅等等,龐統恐怕也難以望其項背。先說步騭,其自遊歷吳中以來,穩定交州,計撫三郡,平定叛亂,匡救賢良,駐守西陵二十年,就連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其策論如《表言塞江》、《上疏請備蜀》、《上疏論典校》歷陳時弊,十言九中,長篇宏制,高瞻遠矚,大氣磅礴,令人見後耳目一新,心生振奮。史家韋昭讚美他說:“騭博研道藝,靡不貫覽,性寬雅沈深,能降志辱身。”這評價絲毫沒有誇張。

揭祕孫權爲何不肯重用鳳雛龐統?龐統被削弱的真相

再論裴玄,在吳國任職,官至太中大夫。嘗與嚴畯論管仲、子路,幸傳於世。又與其子欽論辯齊桓、晉文、伯夷、柳下惠優劣,各抒己見,皆有文理。其《裴氏新言》更被清代馬國翰錄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其論涉及經、史,兼有王霸、申商、墨翟之道,爲孫權治國理政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諸葛瑾、夏侯承、衛旌、李肅等人也各有勳績,不作詳述。而龐統自任周瑜的功曹以來,不像步騭那樣有“開疆闢土”之計也還罷了,居然連類似“施政之要”的建言獻策也沒有。他在東吳期間唯一被世人稱道的,大概就只有那次“獻連環”,可惜那個連環計是羅貫中替他獻的。

二, 龐統爲人言過其實,博攬虛名,是孫權厭棄他的重要原因。

龐統既被周瑜徵爲功曹,自然要對當地的人才詳加考察,寫下評語,以便“爲帝王用”。孫權出於信任周瑜、用人不疑的立場,當然就把龐統推薦的人照單全收了。可是任用之後,孫權發現這些人根本難當大任,甚至品德敗壞,就派人問責龐統。

龐統是這樣回答的:“如今天下大亂,合乎道德規範的正道衰微不振,好人少而壞人多。要想淳化社會風俗時尚,增強人們道德觀念和社會公益心,不把值得讚譽的人誇說得更爲完美,他們的名聲就不足以讓人們去仰慕仿效。無法使人仰慕仿效好的行爲,則社會上做好事的人將會更少。現在獎拔十人有五人失當,但是還能得到一半人,這一半人就可以促進世風教化,使有志者自我勉勵,不也挺好的嗎?”

龐統這話說的好聽一些就是不合時宜,說得難聽便是異想天開。《韓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況且時值亂世,讒言誹謗、邪惡奸詐就會壓倒忠誠正直,就更應該貫徹控名責實、參符驗契的法理,實事求是的獎拔人才。如果按照龐統“以詐止詐”的做法去樹立官場模範,騙得才俊們爭相學習,一旦百姓發現官員名不副實,誰還肯輕易相信東吳呢?更爲重要的是,此種做法會令真正的有識之士對孫權望而卻步,甚或變個花樣,也用沽名釣譽的手段來求取升官發財。

當然,如果龐統本人僅僅是對別人平地拔高,那還可以說他是謙遜敦厚,偏偏他對自己的評價也是“駭人聞見”。據《三國志卷三十七》所錄,龐統自稱是“王佐之才”,並與龐德、司馬徽、全琮、陸績、顧邵四人相互炒作,以至於“由是漸顯”。

揭祕孫權爲何不肯重用鳳雛龐統?龐統被削弱的真相 第2張

三,狂傲自大,好高騖遠是龐統在東吳集團難以久存的內在隱患。

龐統一向自視甚高,長期以來“屈居”功曹一職,自然讓他覺得十分屈才,遂有改換門庭之念。於是託人找到魯肅,要求魯肅把自己介紹給荊州牧劉備。

魯肅當然是先極力挽留,勸他不要急功近利,只要踏實肯幹,在哪都能出頭。而龐統聽了卻是老大不高興,口出狂言,責怪魯肅“大材小用”。

魯肅反駁說:“夫人材猶器,大小異,或者以大鼎不能烹雞,喻大材不能治小,失其名也。”

意思是衡量一個人有無才能,不能簡單地以“大小”來做標準。比如鼎,既可用來煮牛,也可用來烹雞。“小材大用”固然不可,那樣會誤國誤民。但是爲了苦其心志,何妨先“大材小用”,以備厚積薄發?

可惜龐統聽不進去,帶上魯肅的推薦信,絕塵而去。

豈料到了荊州之後,劉備也勸他先從基層做起,體察民情。龐統這回乾脆來了個陽奉陰違,表面上去就任,實際上卻“在縣不治”,弄得耒陽百姓怨聲載道。

劉備大怒,將其免官。龐統便把魯肅的介紹信拿出來,嚇唬劉備。其信載於《蜀書七-龐統法正傳》,原文如下:“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劉備此時暫居相借之地,怎能不看東吳的眼色?於是連連道歉,敕封龐統爲治中。

四,矯詐功利,氣量窄小,拾人牙慧使龐統終身難以大展駿足。

早先劉備曾諮詢法正如何奪取益州,法正的意見是攻城爲下,攻心爲上,並表示自己願意致書劉璋,爲他分析拒不投降可能帶來的三種結果,使其明白利害,心悅誠服。法正其書自“正受性無術,盟好違損”至“愚以爲可圖變化,以保尊門”,共千餘字,可謂虛實結合,恩威並用。許靖等人,見之皆有降心。

揭祕孫權爲何不肯重用鳳雛龐統?龐統被削弱的真相 第3張

而翌日龐統對劉備所獻攻城方略,分爲上、中、下三策,竟與《法正致劉璋書》的精要部分大略相同。若攻城之計爲龐統與法正共商國是時所竊,則其矯詐功利,可想而知。若偶遇暗合,也足證龐統備位充數,非大才也。

方孝孺評價龐統說:“使統不死,終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學,庶乎王道;而統之言,皆矯詐功利之習。劉璋之迎昭烈,或說昭烈就取益州,昭烈恐失信於天下,統則請就其來迎而襲殺之;昭烈之不即從,所以堅益州之民服從之志,猶有王者之用心也;統獨切切焉欲奪璋之位,其器量何淺哉?”這話不無道理。

千古悠悠,人寰無限。有哪個文人墨客不想檀宮折桂,爲帝王師?然“渭水同車”、“茅廬三顧”者能有幾?於是濃墨重彩,寄懷演義,遂使臥龍、鳳雛式的神話,史不絕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