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項羽的失敗和他分封十八路諸侯有什麼關係?

項羽的失敗和他分封十八路諸侯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而非七國,一方面從地緣政治方面將諸侯勢力打散,以便控制,另一方面打擊舊貴族扶持軍功階層,目的都在於維護自己創建的霸主秩序。分析過項羽的分封內涵之後,仍有兩個問題可做探討。其一,關於項羽如此分封的目的問題,有人認爲項羽的分封其實就是賈誼所主張的衆建諸侯而少其力,其目的與劉邦相同,都是爲了逐步消滅異姓王最終成爲皇帝,只不過劉邦的步伐更爲穩健。對此,我個人覺得猜測的性質比較大,首先項羽既然自稱西楚霸王而非楚帝,並且在殺義帝也未表現出稱帝的意圖,那麼在合法性上很難說其有稱帝之志,其次縱觀項羽的佈局主要針對舊貴族,而並未針對軍功階層,因而無法推斷他有統一寰宇之志,僅憑少年時一句話可取而代也,便認爲項羽志在楚始皇未免略顯牽強。

因而我自己的觀點仍然認爲其目的僅在於維護霸主體系,而不在稱帝。其二,關於項羽如此分封的原因問題,我覺得這涉及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人們對於項羽的最初印象,或起源於不學無術的紈絝,項羽已經九歲了,年輕的項羽見證了祖父爲了祖國奮戰而死,從此在他的一生種下了種子。《史記》中對於項氏的評價,僅僅是世世爲楚將,封於項,項家從未染指楚國的政治核心,卻在危難之際扛起了整個楚國併爲之殉難,而楚王與那些舊貴族們卻在壽春無所作爲,眼看着這偌大的楚國與項燕一起身死國滅。

項羽的失敗和他分封十八路諸侯有什麼關係?

這是由項羽自身實力不足來決定的。項羽也是志在天下的人物,雖然可能不是爲了天下一統,但是也是想做天下共主的,可惜的是自身實力不足,不足以單獨壓制各路反秦勢力,只能依靠軍功新銳和六國舊貴族相互制衡來維持,分封不過是相互妥協的結果。而各路反秦勢力的需求來講,鉅鹿之戰前是爲了求生存,權勢是其次,鉅鹿之戰後,生存已經不是問題了,權勢復國纔是最大訴求。打完大秦之後,到了兌現自家需求的時候了,你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不好意思,莫說你只是個只有江東和彭城的盟主,掌控天下的大秦如何?還不是照樣就反了。

彼時的項羽應該是沒有能力在遠離本土的地方直接同各路勢力開戰的,所以只能兌現各路勢力的需求,該復國的復國,該建國的要建國。再轉回項羽來講,項羽是想坐天下之主的,各路諸侯又還很強大,我一個人是搞不定的,我想做秦始皇一樣的人物是不可能的了,只能答應各諸侯立國,我做天下最大的諸侯,學學周王室協調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再找機會能不能統一天下。既然我想做天下共主,但是各路諸侯這麼強大,我想安安穩穩的做老大是不可能的了,那麼怎麼辦呢,只能利用諸侯間的矛盾讓諸侯們相互制約,儘量削弱各諸侯的實力,我穩坐釣魚臺了。於是有了十八路諸侯的出現。

項羽的失敗和他分封十八路諸侯有什麼關係? 第2張

這裏要說一下,項羽的戰略之所以沒有成功在於兩點,一是項羽集團的政治能力嚴重不足,沒有平衡好各諸侯國之間實力對比,沒有團結好各路諸侯,特別是維護好從自己帳下出去的英布等諸侯國的關係,導致了後院頻頻起火,沒有一個穩定的牢固的後方大本營。在政治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又過於依賴武力,沒有政治歸化和安撫,導致各諸侯國反反覆覆,牽制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還有一個是過於迷信自身武力,對對手的實力沒有一個全面、充分的認識,對有潛力的對手的處置失當。

特別是對劉邦、田榮、英布等的處置都不恰當,各路諸侯之間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制約,整個分封設想完全成了空談。而項羽爲什麼冊封了十八路諸侯?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多封諸侯,以分其力;二是酬賞軍功,扶持新貴。秦末戰爭除了原來的六國貴族勢力外,劉邦英布吳芮這些原相應起義的軍事集團也起到了主要作用,按照當時的"政治正確",不分封不足以酬其功。如果只封六國,秦末戰爭中崛起的軍事集團肯定會不滿,這是要引發新一輪政治動盪的,而且六國國祚綿長,就這樣復國很容易尾大不掉。

所以他的這次分封,重點削弱牽制的對象,就是六國,畢竟不管怎麼說,項羽自己也屬於義軍系統的一部分,除了劉邦這樣的個案外,分裂六國,並扶持"自已人"去進行牽制。比如,在原齊地,搞出了膠東、濟北、齊三個王,而且田都算是自已人,用意還是非常明顯的。秦地、燕地、韓地等都體現了這一方略,打散六國格局,再摻沙子。另外項羽之所以失敗,跟他的分封也有關係,他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這一點從漢代建都長安就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婁敬還是張良,都提到了坐擁關中,鉗制東方諸侯,可見即使在楚漢戰爭後,對於分封諸侯還是不放心的,希望建議一個穩固的後方,這樣即使諸侯叛亂,對政權的影響也不致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