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韓信真的有謀反之心嗎?真的到底是什麼?

韓信真的有謀反之心嗎?真的到底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信,漢朝第一名將,中國最後一位國士,一生塑造二十多個成語的男人。他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助劉邦奪得了天下,最後卻死在了呂雉手中。千百年來,韓信墓前一直掛着一幅對聯,上面寫着——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那麼究竟是韓信謀反當誅,還是劉邦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韓信第一個知己叫蕭何,他用國士無雙四個字,評價從來沒有真正帶過兵的自己。爲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蕭何月下追了數百里,將心灰意冷的韓信帶了回來。他鄭重地對劉邦說:“韓信這種人,是當世無雙的國士。您如果就想龜縮漢中,那韓信沒有用;可如果您想奪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韓信的第二個知己叫劉邦,他讓二十多歲的自己,一步登天成了大將軍。多年之後,做了齊王的韓信,依舊記得那個下午 ——在漢軍將領的唏噓聲中,一個從來沒有帶過兵的毛頭小子,成了漢軍第二人。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那個受漂母一飯之恩,就許以千金相報的韓信。望着劉邦的身影,生出了士爲知己者死的決心。

對於一個真正的士來說,知遇之恩,是值得以性命來報答的。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如此詮釋國士的真諦——“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國士無雙的韓信,用三分之二的天下,報答了劉邦的拜將之恩。京索之戰擊退項羽追兵;平定魏國、趙國、燕國、齊國;而後十面埋伏項羽於垓下;韓信終顯“兵仙”本色。

韓信真的有謀反之心嗎?真的到底是什麼?

項羽遭遇垓下之圍後,楚軍說客武涉,對韓信說:“如今漢王與項王相持,您投向漢王那漢王就勝,您投向項王那項王就勝。如果今天項王敗了,漢王下一個要滅的就是您。您何不背棄漢王,與項王共分天下呢”?

武涉說的沒有錯:劉邦適合做主公,但項羽適合做盟友。對籍籍無名的韓信來說,劉邦能讓他封侯拜將。但對於齊王韓信來說,劉邦要的是天下一統,而項羽只是想做西楚霸王。解決了項羽,劉邦一定會找韓信的麻煩,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爲他要做的是皇帝,而不是霸王。

韓信真的有謀反之心嗎?真的到底是什麼? 第2張

但韓信對武涉的回答,不關乎任何利益,完全是國士的價值取向。他說:“昔日我在項王麾下,不過是個執戟郎中,說話沒人聽,獻策沒人用。是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軍,讓我統領數萬兵馬,令我縱情施展,這纔有了今天的韓信。漢王對我恩重如山,韓信就是死也不會背叛漢王。請爲我代謝項王的美意,但韓信恕難從命”!

楚軍說客武涉走後,齊人蒯通又勸韓信作壁上觀,以成天下三分之勢。蒯通對韓信說:“您滅了魏國、燕國、趙國、齊國,水淹了龍且二十萬楚軍,早就功高震主了啊!你歸順楚國,楚人不會信你;您歸順漢王,漢王也會忌憚您;您只能置身事外,成那三分之勢啊”!

憑韓信的才智,當然不會不懂這些道理。但他還是說道:“漢王對我恩重如山,他用自己的座駕載我;和我穿一樣的衣服;同我吃一樣的食物。漢王的恩情,韓信哪怕窮盡一生也無法報答,我又怎麼能背叛他呢”?韓信不是不明白蒯通的憂慮,而是將劉邦的情誼,珍視的比生命更加重要。

甚至在長樂宮被殺之際,韓信依舊認爲不是劉邦要殺了自己。他大聲高呼:“我悔不聽蒯通之言啊,今日竟爲女子所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韓信依舊認爲,是呂雉害了自己,而不是劉邦。

齊王、淮陰侯、大將軍、相國,王侯將相全部做了一遍的韓信,沒有劉邦的許可,呂雉敢動嗎?而且動得了嗎?呂雉殺死韓信,最重要的一環,是派相國蕭何去請人。蕭何可不是一般的相國,那是劉邦都猜忌的關中實權派。當時的呂雉,還不是太后,沒有劉邦的允許,蕭何怎會聽命謀害韓信?因此,韓信沒有謀反之心,但劉邦依然殺死了“兵仙”。是功高震主,所以劉邦決定除掉韓信嗎?恐怕不是,是韓信的年齡害死了自己。我們對韓信的關注,往往集中在“兵仙”的光輝上,而忽略了他二十七歲就登臺拜將的事實。

韓信死於公元前196年,時年35歲;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時年61歲。事實就是:漢朝建立6年,韓信雖然兵權被奪,但一直安然無恙。而呂雉害死韓信的第二年,劉邦就以61歲高齡駕崩了。不是劉邦害怕韓信功高震主,而是他的身體已經油盡燈枯了,他不願也不能留下這個隱患。

因此,劉邦回到長安,見到韓信屍體後,是且喜且憐之。沒有任何的憤怒、不解、質問,只是在高興之餘,有那麼一絲悲憐之情。他明白他已經時日無多了,太子劉盈的懦弱讓他不安,他必須除掉正值壯年的韓信。這很殘酷,但35歲的年齡容不得放縱!劉邦不放心儲君劉盈,也太瞭解韓信的能力了。這就是淮陰侯韓信,他是一個精神獨立的士,一個略不世出的國士!他是戰國“士”階層,最後的傳承者,士爲知己者死的最後光輝。隨着大一統進程的推進,分封制的消亡,“士”階層消失在了歷史的雲煙之中,留下的只是“士”精神的傳承。

韓信用自己的死,向世人展示了國士最後的風采;甚至在死亡的那一刻,他仍沒有抱怨劉邦半句。漂母一飯之恩,他許以千金相報;劉邦拜將之恩,韓信雖死不叛;所謂國士無雙,舍“兵仙”再無二人。

這就是《史記》中,淮陰侯韓信的故事。《史記》不僅僅是一本史書,也是一部文學性極強的作品。它既有深厚的歷史沉澱,也有愛憎分明的人物形象。因此,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記錄着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蘊含着無數得失、興衰的奧妙。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