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秦國和趙國爲何共祖?其中有哪些原因?

秦國和趙國爲何共祖?其中有哪些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趙國王室的起源,《史記·趙世家》開篇就說“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爲帝大戊御。其後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爲周所殺,其後爲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爲趙。”

也就是說,秦國和趙國的王族具有共祖,那就是蜚廉,蜚廉有兩個兒子,惡來是秦國王族祖先,季勝是趙國王族的祖先,這兄弟倆生活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

《史記·秦本紀》也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爲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爲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惡來因爲追隨商紂王對抗周武王,在武王伐紂時被殺,他這一脈也被周王室貶爲奴隸,給周王室養馬,然而,惡來的弟弟季勝卻在周朝混得風生水起。

季勝應該是較早投靠了周王室,仍然保留貴族的身份,季勝之子孟增還獲得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信任,獲得皋狼的領地,孟增以所居之地爲號,稱皋狼。

皋狼的孫子造父就是題主所說的周穆王車伕,乍一看,車伕跟今天的司機一樣,地位不算太高,可我們要注意的是,造父是周穆王的車伕,周穆王,那可是天子,天下共主啊!而且造父駕車是祖傳手藝,他有多位先祖給最高領導駕過車,費昌曾爲商湯(商朝建立者)駕車,中衍曾爲帝太戊(商朝君主)駕車,現在是他重振家族威名的時候了。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造反給周穆王的馬車安了四輪驅動(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然後帶着周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造父這個老司機駕車,不僅快,還穩,周穆王向西巡視,開心的很,據說他還跟西王母見過面。

不過周穆王再怎麼忘歸也得歸,因爲徐國反了,徐國國君公然稱王,即徐偃王,直接挑戰周王的權威,周穆王必須迅速返回宗周,組織軍隊平叛。老司機造父再一次出手,一日千里以救亂。

因爲這次立功,周穆王將趙城封給了造父,造父以此爲氏,即趙氏,造父也被視作趙姓的始祖。造父的後人仍然幹着車伕的祖活,到周宣王時期又出了一個老司機,就是奄父,其名公仲,在千畝之戰時給周宣王駕車。

雖然周宣王是西周中興之主,但其晚年獨斷專行,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千畝之戰就是以周朝戰敗告終,周朝喪南國之師,損失慘重,幸好奄父技術好,駕着車幫助周宣王逃脫。周宣王已經是西周的倒數第二任周王了,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當然,是惡名。《史記·趙世家》載:“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奄父的兒子叔帶見周幽王無道,覺得周朝遲早玩完,就跑去了晉國,給晉文侯當小弟,從此趙氏就在晉國紮下了根。問題來了,當時諸侯國那麼多,齊、魯、宋、衛等都是有名大國,爲什麼叔帶就一定要去此時並不強大的晉國呢?對於這次關係到趙氏命運轉折的搬家事件,史書沒有太多記載,我們只能從叔帶的新老闆晉文侯的經歷推測一二。

晉文侯,名仇,因爲他出生那年他老爹晉穆侯隨周宣王討伐條戎,慘敗而歸,就將剛出生的長子命名爲仇,並將其立爲太子,以示覆仇之意。晉穆侯的兒子似乎總跟戰爭有關,後來晉穆侯率軍討伐北戎,一戰大勝,回來後次子出生,高興的晉穆侯爲其起名“成師”。

晉國大夫師服認爲國君兩個兒子的名字完全相反,成師的名字比哥哥好得多,但他不是太子,這豈不是昭示着晉國後來必有禍亂?我們不清楚師服是怎麼從名字看出端倪來的,不過晉國後來的確是大亂了,這場大亂,也是趙氏命運的第二次轉折點。晉穆侯去世後,按規矩自然是太子仇繼位,可意外出現了,晉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爲君,太子仇無奈出逃。

《史記》沒有記載太子仇逃到哪裏,不過接下來提到一句“殤叔三年,周宣王崩”,按照常理推測,被篡奪君位的太子仇跑到周王畿尋求周天子幫助是最正常的,所以太子仇應該跑到了周王畿。

不過此時的周王室連遭慘敗,周宣王又垂垂老矣,無心也無力幫助太子仇復位,太子仇在周王畿待了三年,周宣王去世了,周幽王繼位,但仍然沒有出兵幫助太子仇復位。一年後,無奈的太子仇帶着自己招攬的人馬回國奪位,襲殺殤叔繼位,是爲晉文侯。

合理猜測一下,晉文侯能夠招攬足夠人馬回國奪位,再加上其繼位後的一系列舉動,這個國君的個人魅力應該是不小的,能力也足,有眼光的賢士會把他當作一個可以投靠的老闆,而晉文侯在周王畿待了四年,期間交往認識了叔帶,並被叔帶認準。在周幽王上位後,許多有識之士都看出了王室的危機,開始謀求自保,周幽王的叔叔鄭桓公就把鄭國從周王畿附近東遷到了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叔帶也逃離王室,投奔他心目中的明主晉文侯。

晉文侯十年(前771年),犬戎破鎬京,周幽王身死,西周滅亡。周幽王死後,其子宜臼和其弟餘臣均被擁立爲王,周平王與周攜王並立,宗周已經陷於犬戎之手,周平王在關中無法立足,想東遷卻連護衛都不足,關鍵時刻,晉文侯、鄭武公(鄭桓公之子)和秦襄公合力護送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因此被立爲諸侯。

十年後,晉文侯親手替周平王解決掉了最大隱患周攜王,功勞大大的,晉文侯不僅獲得了周平王的大量賞賜,還獲得了代王征伐的大權,扛着這杆大旗,晉文侯在汾水流域不斷擴張,晉國的領土和實力都在快速增強。然而,當晉文侯去世,其子晉昭侯繼位,師服的預言逐漸變成現實。

晉昭侯繼位之初,就把叔叔成師封於曲沃,號爲桓叔,即曲沃桓叔。曲沃是晉國大邑,比國都翼城還大,這在那個尊卑有序的年代簡直是自亂尊卑。這一年,是前745年,兩年後,鄭國的鄭莊公(鄭武公之子)在母親的施壓下,把弟弟段封到了京城,京,也是比鄭國國都還大的城。

同樣的開始,不同的結局,鄭國的共叔段政治手腕遠不如哥哥鄭莊公,被鄭莊公捧殺二十二年,最後舉兵奪取君位,卻被鄭莊公輕而易舉地擊敗了,不得不流亡國外,這就是《左傳》中的名篇——《鄭伯克段於鄢》。

晉國的劇本跟鄭國結局是反過來的,過程也曲折離奇得多。曲沃桓叔受封時已經五十八歲了,跟了哥哥大半輩子的他精通政治權謀,侄子晉昭侯在他面前不過一個娃娃,他輕而易舉就招攬住了晉國的人心,晉國之衆皆附焉,如此人傑,怎會屈居人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晉國要亂了,禍亂的根源,就在曲沃。

禍亂很快爆發,晉國大臣潘父弒殺晉昭侯,欲迎立桓叔,桓叔也帶着人馬來了,但卻被翼城的同宗打得大敗,灰溜溜地跑回曲沃,積蓄實力去了,翼城有驚無險地度過了第一關。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翼城畢竟是正統大宗,雖然形勢危急,但卻撐了好幾回合,晉昭侯對曲沃桓叔,晉孝侯對曲沃莊伯,晉鄂侯對曲沃莊伯,晉哀侯對曲沃武公,晉小子侯對曲沃武公,晉侯緡對曲沃武公。歷經近70年的內亂,曲沃武公最終完成曲沃代翼,攻滅晉侯緡,並賄賂周釐王,由此曲沃武公被立爲晉君,更號曰晉武公。

晉武公去世後,其子詭諸繼位,即晉獻公。此時春秋時期的特徵逐步顯現,禮崩樂壞已成定局,春秋三小霸全部去世,第一位霸主齊桓公也已經開始稱霸,耽誤七十年的晉國卻在晉獻公的帶領下不斷擴張,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在齊國鞭長莫及的中原北部迅速發展。

在晉獻公手下,趙氏再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只不過,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幹着祖活的車伕,而是殺敵萬數的將軍。

秦國和趙國爲何共祖?其中有哪些原因?

叔帶奔晉後,經五世而至趙夙,趙夙是晉國大將,在晉獻公時期率軍攻滅耿國、霍國和魏國,由於戰功卓著,趙夙被封到耿地,趙氏正式成爲晉國的大夫家族。

從晉獻公對趙夙的器重來看,要說趙氏在曲沃代翼中支持翼城或者保持中立,可能性是不大的,最可能的是趙氏在很早就投靠了曲沃,甚至可能在“晉國之衆皆附焉”的時候,趙氏就成了曲沃桓叔的馬仔。

趙夙只是個開始,在他的孫子趙衰手中,趙氏更上層樓,趙衰本人也成爲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士之一,名留青史,稱趙成子。

趙衰是晉文公當公子時的好友,晉獻公的兒子很多,趙衰在爲服侍哪個而煩惱,史書記載他特地爲此進行了占卜,占卜到侍奉公子重耳時,結果吉利,他就去侍奉重耳。

從後來的情況來看,這次占卜是完全準確的,可人生哪一帆風順,想要見到彩虹,就得先經歷風雨。趙衰選擇了公子重耳,但公子重耳的君位之路卻非常艱辛,流亡19年方纔成爲晉侯。趙衰一路相隨,多次獻計助重耳脫離險境,晉文公繼位後,第一時間封趙衰爲上卿,封原地。

趙衰去世後,其子趙盾繼位,也就是趙宣子,趙氏的勢力迎來第一次巔峯。趙盾獨攬晉國朝政數十年,還留下了“趙盾弒其君”的記載,被弒的的君是晉靈公,弒君者是趙穿,趙盾的堂弟,史官追根溯源,把賬算到了趙盾頭上。

晉靈公死後,晉成公上臺,他是晉文公的兒子,晉靈公的叔叔,他同意了趙盾改革假公族大夫制度的建議。曲沃代翼後,晉國爲了避免公室爭奪繼承權的內亂,一旦確立繼承人,其餘國君直系親屬需要離開晉國,這就導致“晉無公族”現象的出現。

可沒有公族,國君的直屬領地怎麼管理呢?那時候郡縣制纔開始有點影子,官吏制度則連影子都沒有,國君直屬領地的管理方法還是靠分封制下的層層分授。假公族大夫,就是以卿族的宗子代替國君掌管城邑,也就是代理公族,可假公族大夫畢竟是別的家族的人,國君這樣等於是往外分封領土,一代代下來,直屬領地越來越小,國君的實力也越來越弱,爲晉國公室的最終結局埋下了伏筆。

所謂盛極而衰,趙盾死後,趙氏家大勢大,不僅威脅到了國君權力,同時也跟其他卿族鬧得很不愉快,晉成公之子晉景公聯合其他卿族對趙氏展開清算,趙盾家族幾乎全滅,僅剩下一個孤兒趙武,他的故事後來被加工成著名的趙氏孤兒。

另外趙氏還有一支政治勢力存在晉國,那就是當年趙穿的後人,他們世襲邯鄲大夫,又稱邯鄲氏。

趙武時代趙氏起死回生,而晉國公室在短暫的因卿族制衡獲得權力後,隨着卿族越發強大,公族卻越發頹廢,儘管晉國仍然是春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但國君的地位已然受到威脅,他們的統治已經完全依賴於卿族,衰敗只是時間問題。

秦國和趙國爲何共祖?其中有哪些原因? 第2張

自從晉文公之後,先後有十數個家族擔任過晉國的卿,經過殘酷的政治鬥爭乃至戰爭兼併,最後脫穎而出的是三大家族,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趙氏、魏氏和韓氏。

韓趙魏三名選手出爐之前,還有一個更有分量的選手——智氏,可惜智氏被三家聯合擊敗瓜分,至於晉國公室,他們就如逐鹿中原的鹿一般,不管鹿死誰手,鹿是一定要死的。

前403年,周威烈王命趙氏、魏氏和韓氏爲諸侯,趙氏終於完成了從卿向國君的轉變,中國歷史也從春秋時期進入到戰國之世。

順便提一句,魏氏的來源其實跟趙氏有關,當年趙夙滅魏國,晉獻公把畢萬封到了魏地,子孫以封地爲氏,就是魏氏。而三家完全瓜分晉國公室,要等到前376年,趙敬侯、韓哀侯和魏武侯這些二代諸侯徹底吞了原來的主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