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賈魯治理黃河,爲何會導致農民起義呢?

賈魯治理黃河,爲何會導致農民起義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河的每次氾濫都會給兩岸人們帶來巨大災難,所以黃河的治理,歷來是我國治河史上的大事。但是歷次治河除了完成治洪防災的目的外,有時又會給沿岸百姓帶來沉重負擔,甚至造成民不聊生、社會動盪。這首《早發黃河即事》作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賈魯治河之前,反映的是在此之前元朝治河的現實,其目的就是爲即將進行的賈魯治河提供借鑑。

自金代起,黃河改道,由淮河流入海中。元朝建都大都,離黃河較遠,因此對黃河防災重視不夠。直到黃河威脅到大運河之時,纔不得不整治黃河。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黃河白茅堤決口,六月金堤決口,沿河城鎮均遭受水災,黃河之水又溢入會通河,威脅到運河安全。朝廷內部就水患問題,展開激烈討論。至正九年,元順帝令羣臣商討治河,丞相脫脫召大臣研討治河方略,賈魯(1297~1353)力排衆議主張“河必當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主張整治黃河。賈魯提出治理黃河的兩種方案:其一,修築北堤,制止決口,費用開支小;其二,採取疏、塞並舉的方法,使黃河改道東行,恢復原來的水道。當時,賈魯這兩個方案均未被採納。至正九年閏七月,黃河災情更加嚴重,復出的脫脫深感問題嚴重,抓緊了治河計劃,元順帝召集羣臣,商討治河大計。當時參加討論的大臣,議論紛紛,提出了種種方案。賈魯以都漕運使身份,參加此次討論,並重新提出了他的治河二策。丞相脫脫力排衆議,採用了賈魯的第二種方案,決定開始治理黃河。

賈魯治理黃河,爲何會導致農民起義呢?

賈魯畫像

賈魯的這兩個方案,都是經過實地考察、並針對現實的問題提出的,有很大的可實施性。但是第一條方案,是針對元朝財政不足提出的,只是以保住眼前漕運和鹽場的安全爲目的而提出的下策。這是因爲修築北堤,開支雖低,用工節省,但是北溢到山東境內的河水,在沛縣一帶形成巨大湖泊,而此後泄洪能力又小,這就使得洪水無法排泄,只能停留在沛縣周圍一帶,新筑北堤也只能阻止河水繼續灌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黃河中下游再遇到特大洪水,新筑北堤仍有被沖決的危險,到那時舊的積水沒有排泄,新的洪水又溢,將會加劇災情的程度。而第二方案,採取疏、塞並用的方法,使黃河恢復故道,卻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案。這一方案,工程規模巨大,所耗費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都將會大大超過第一方案,但其效果更好,不但可以解決黃河洪水氾濫問題,而且可以確保運河和鹽場的安全。

賈魯治理黃河,爲何會導致農民起義呢? 第2張

至正十一年四月,賈魯爲工部尚書、總治河防大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領河南、河北諸路軍隊,發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二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八翼軍二萬人投入治河。這次治河主要方法就是疏、浚、塞並舉,先疏後塞,首先要疏通從黃陵崗至哈只口的黃河故道,以及疏通凹裏村到楊青山的減水河,兩者全長二百八十里。其次,就是堵塞缺口、豁口,修築堤壩,主要工程是堵塞白茅決口,這是決定治河成功的關鍵一役,經過七個月的治理,十一月白茅決口堵塞成功,黃河返回故道,與淮河匯於一處,向東流入大海。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賈魯在堵口技術的重大創造——石船堤障水法取得了成功。工程結束後,賈魯被召回京城,擢升爲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至正十二年八月,隨從丞相脫脫進攻徐州起義軍芝麻李。同年冬天,賈魯奉命與總兵月哥察兒圍攻濠州,至正十三年五月,逝于軍中,年五十七。

賈魯爲官恪盡職守,尤其在治理黃河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總結前人治理黃河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把疏、浚、塞等治河方法結合起來,把氾濫成災的黃河勒回了故道,保證了運河的安全,有利於漕運順利進行,使黃河下游也獲得了相對的穩定,賈魯治河的業績是值得肯定的。同時元順帝命翰林學士歐陽玄製“河平碑”,以及編撰《至正河防記》,記載這次治河經過、方法和經驗,這也是治河文獻第一次詳細地記載治河方法,爲後人治河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但是賈魯治河也帶來了負面影響。黃河的泛濫,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加劇了元末的社會矛盾。賈魯治河時又勞民傷財,整個治河工程耗資極大,據統計,總費用爲中統鈔一百八十四萬五千六百三十六錠。工程之大,是古代治河史上不多見的。巨大的開支,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而且治河民工又遭受治河官吏的剋扣和驅使,正如詩中所寫:“驅夫如驅囚”,“飢餓半欲死,驅之長河流”,這使得原本已經很深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紅巾軍領袖韓山童、劉福通等利用這次時機發動了元末農民大起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