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武則天本想利用叛亂製造輿論,爲何卻弄巧成拙?

武則天本想利用叛亂製造輿論,爲何卻弄巧成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武則天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萬歲通天元年,也就是公元696年,契丹發生了饑荒,無數百姓生活困苦,食不果腹,急需朝廷的賑災援助。營州(今遼寧朝陽)都督趙文翽不但不撥款發糧食賑災,反而視契丹首領爲奴僕,多次侵擾其管轄的契丹部屬。這些行爲激起了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爲首的契丹人的不滿與憤怒,在與妻兄跟跟歸城州刺史孫萬榮等商議後,李盡忠決定起兵反武。同年五月十二日,李盡忠、孫萬榮起兵攻陷營州,殺死都督趙文翽,營州之亂拉開序幕。

武則天本想利用叛亂製造輿論,爲何卻弄巧成拙?

武則天稱帝以後一直有立武氏爲嗣的想法,想讓武氏的子孫來繼承大周的天下,但是朝中重臣大多都擁護李氏,而且武氏子弟在政治上沒什麼建樹,更沒有功勳和威望,立武氏爲嗣談何容易,就算靠着自己的皇權硬立,也是極其不穩固的。然而營州之亂剛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如果能讓武氏的人在這次叛亂中立下戰功,那麼立武氏爲嗣的道路就鋪平了。如果再能擴大這次叛亂在朝中的影響力,就相當於給爲武氏鋪好的立嗣道路鋪上地板了。

武則天本想利用叛亂製造輿論,爲何卻弄巧成拙? 第2張

據【資治通鑑】中記載:

乙丑,遣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討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書樑王武三思爲榆關道安撫大使,姚璹副之,以備契丹。

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爲了平營州之亂,武則天派出的將領竟達二十八位之多,並且還讓武三思做安撫大使。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派出如此多的將領明顯是爲了人爲的增加此次叛亂的關注度,增加其影響輻射範圍,好讓平叛勝利,武三思歸來之後接受大大的封賞,甚至可以直接因此將他立爲太子。

後事與願違,第一次討伐大敗而歸,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爲將領太多,容易各自爲政,難以統一指揮,並且將領們也容易貪功冒進,犯兵家大忌導致戰敗。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將領出徵完全都是因爲武則天爲了人爲擴大此次叛亂的影響力而造成的,因此對於這次失敗,武則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二次武則天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不再派出那麼多將領。令蘇宏暉、王孝傑領兵十七萬出征。同時讓清邊道行軍大總管武攸宣領兵進駐漁陽,作爲側應。然而第二次出兵同樣慘敗,契丹利用地理優勢誘騙王孝傑孤軍深入,蘇宏暉臨陣脫逃,而武攸宣止步不前沒有發揮側翼的作用。武則天讓武氏子弟建功樹望的想法再一次破滅。

第三次討伐武則天命武懿宗爲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將軍何迦樓密領兵二十萬並且聯合突厥一起進攻契丹。這次出軍勝利了,但是武則天卻高興不起來,因爲她聽聞武懿宗聽說反賊即將到達冀州時,害怕得想棄軍逃走。

武則天本想利用叛亂製造輿論,爲何卻弄巧成拙? 第3張

通過這三次討伐,可以看出在營州之亂中,武氏子弟基本毫無功勞可言,充分暴露了他們才智的平庸以及性格的軟弱,根本不足以託付後事。不久以後在狄仁傑的輔佐下,就將廬陵王李顯召回神都,這表明了武則天支持立武氏爲嗣的態度轉向了李氏,爲後來李氏能恢復唐朝政權奠定了基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