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街亭之戰時,諸葛亮爲何要安排王平隨行呢?

街亭之戰時,諸葛亮爲何要安排王平隨行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平在羣星閃耀的三國時代顯得默默無聞,即使在他最有代表性的戰役之一——街亭之戰中也毫無存在感。人們只記得諸葛揮淚斬馬謖時的惋惜與憤恨,而往往不記得故事裏還有王平這麼一個人物出現。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在與馬謖立了軍令狀,給他2萬5千精兵之後,又撥了一員上將,這員上將正是王平。諸葛亮安排王平隨行的主要原因,是“吾素知汝平生謹慎”。

街亭之戰時,諸葛亮爲何要安排王平隨行呢?

和馬謖這樣一位飽讀兵書但毫無經驗的將領相比,王平可謂是完全互補型的,史書記載,王平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便命人讀《史記》、《漢書》,即可略知大意,往往論說而不失其大義,可見其資質並不差。在行軍作戰時,王平也的確如同諸葛亮所評價的“平生謹慎”,一生中大小戰役中,都是以防守見長,即使驍勇善戰的張頜遇到他也毫無辦法。這其實與《孫子兵法》中“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的理念是暗合的,但在三國那樣名將性格分明的時代,就多少顯得毫無特色,沒有值得大書特書之處了。

街亭之戰時,諸葛亮爲何要安排王平隨行呢? 第2張

回到街亭之戰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諸葛亮對馬謖和王平的安排是不一樣的。諸葛亮在戰前對馬謖說,“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又說,“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只是強調街亭之戰的難度與重要性。或許,在諸葛亮的判斷中,有這樣的強調,應該能引起馬謖的重視。但是小心謹慎的諸葛,還是忽視了馬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莽撞,因爲沒有戰爭經驗,所以諸葛亮的這些苦口婆心,對馬謖來說可能毫無概念,而這正是後面一切悲劇的起因。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自負的馬謖,諸葛亮如果再耳提面命交代具體事項,也可能絲毫起不到積極作用,更可能適得其反,引起馬謖的逆反與不滿。因此,對諸葛亮而言,唯有通過”軍令狀“的方式試圖再次強調街亭之戰的重要意義。

到了向王平吩咐,就不一樣了,諸葛亮對他的交代可謂細緻入微,“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倘若此戰沒有馬謖,單憑諸葛亮的這些教誨,王平大約也能立於不敗之地了。但正因爲其中有了馬謖這一環節,才導致敗局的產生,諸葛亮雖然戰略得當,安排也無微不至,但卻沒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授權,在“將領負責制”的軍事體制下,王平在馬謖面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管轄權乃至話語權,諸葛亮的安排也因此成了空中樓閣。除了馬謖和王平,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還留了高翔和魏延作爲後手,可見“諸葛一生唯謹慎”絕非浪得虛名,但所謂戰役,就有先後主次之分,主戰場倘若失利,再多的後手也只是可能減少損失的補救措施,對大局而言無濟於事。倘若後手太多,甚至可能造成資源過於分散,弊大於利了。事實證明,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的這些後手確實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街亭的失利直接導致諸葛亮以空城直面司馬懿大軍,如果不是諸葛亮個人臨場發揮,表演了一場“空城記”嚇退敵人(姑且信以爲真),說不定街亭之戰就成爲蜀漢覆滅的導火索了。在馬謖和王平到達街亭之後,《三國演義》不惜筆墨對兩個人在安營紮寨的戰略安排方面的爭執詳細敘述,這也是王平在整本三國演義裏臺詞最多的一段。王平先按照諸葛亮的安排,提出當道安營紮寨的戰略,“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爲柵。”但王平卻沒有及時指出這是諸葛亮的意思,這也成了整個討論中最大的敗筆。如果王平先提出這是諸葛亮的意思,馬謖一定會在辯駁時先掂量一番。但王平既然沒有說,而這樣安營紮寨的方式又是兵書所不推薦的,因此這一建議恰好成了馬謖凸顯自己飽讀兵書的機會,他不失時機地指出,“當道豈是下寨之地?”而後進行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可就山上屯兵。”在王平提出反對意見後,馬謖又搬出兵書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而直到這個時候,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在道理上說服這位大將軍的王平,纔想到搬出諸葛亮的大旗來,“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但到了這個時候,兩個人已經從討論變成了立場之爭,馬謖也不太可能撤回自己的觀點了,他因此搬出了更大的權威,“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並以此爲依據作爲討論的結果。

退而求其次的王平在無奈之下,只能請求分兵一部分,在山下結一個小寨,試圖作爲挽回戰局的最後努力。但”馬謖不從“,於是沒有任何選擇的王平只能用最後一個手段來表達立場,“王平欲辭去”。和現代用腳投票的方式不同,在大敵當前的時候,王平這一舉動可以說是冒着生命危險的,如果換一個將領,很可能直接用不聽指揮的藉口就把王平砍頭示衆以定軍心了。但馬謖在這方面還是顯得很溫和,在王平以辭去來抗爭的時候,他同意分兵5千,讓王平“自去下寨”。當然,馬謖的這一做法,從好的方面考慮是他的溫和體恤,雖然態度有爭執,仍然會顧及下屬的想法,給予其一定自主權。但也不排除他希望能以此立威,等戰勝之後再秋後算賬算計。

但無論如何,馬謖臨陣分兵的這一舉措,給了王平一定的自主權,這才讓他有可能在街亭之戰的潰敗中發揮作用,減少損失。如果沒有這5千兵馬,那麼只剩下孤身一人的王平,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繼續在街亭之戰中發揮作用了。

之後就是司馬懿大軍到來,馬謖如意料之中被團團圍住,無計可施。而王平雖然有意來救援,但面對張頜這樣的強敵,也毫無辦法。再之後就是一場混戰,先是後軍中的魏延,急於奪回街亭,中了張頜的計謀,被張頜、司馬懿、司馬昭包圍,無計可施之時,“忽一彪軍殺入,乃王平也”,正是王平在關鍵時刻救了魏延,爲蜀軍保留了一線生機。而當魏延到了柳城與高翔匯合之後,兩個人又因爲想要偷襲魏軍,再一次陷入包圍圈,這時,又是“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

王平在一片混亂的潰敗之中,兩次挺身而出,爲蜀軍保留了戰力。但王平因爲兵力有限,個人戰鬥能力也有限。因此,既無法在街亭之戰中起到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的作用,更無法幫助諸葛亮在北伐的戰役中取得成功。而在街亭之後的幾場戰役中,王平的表現也大抵如此,五丈原之後,王平解決了魏延和楊儀的內亂問題。興勢之戰中,其利用漢中地形成功阻止了魏軍的入侵。在執行層面上,王平是蜀漢不可多得的支柱人才,但他的作用,也僅止於此,對於三國大局而言,難以造成根本性的影響。

普列漢諾夫在《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中寫道:“有影響的人物由於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的種種特點,可以改變事變的個別外貌和事變的某些局部後果,但它們不能改變事變的總的方向,這個方向是由別的力量決定的。”街亭之戰中王平的作用,只能如此。而在整個風雲動盪的三國亂世中,誰又不是如此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