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劉錡也是南宋抗金名將,爲何名氣卻不高呢?

劉錡也是南宋抗金名將,爲何名氣卻不高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常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言外之意就是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將。這話雖然絕對,但也不無道理。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南宋的一位名將。提起南宋的名將,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岳飛、韓世忠,這兩人是南宋最有名的抗金大將,並稱“韓嶽”,一生戰功無數,爲保衛南宋朝廷立下了赫赫功績。

劉錡也是南宋抗金名將,爲何名氣卻不高呢?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名叫劉錡,是和岳飛、韓世忠同朝的南宋抗金名將,此人文武雙全,是位比較低調的儒將,所以知名度遠不如岳飛、韓世忠,甚至有人說他“有雅量、無英概”(南宋另一名將吳璘),但論率兵作戰才能,卻與“韓嶽”不相上下——

清朝史學大家蔡東藩評價他和岳飛“忠勇相似”;南宋史官章穎從“然後可傳於百世,庶幾聳動於四方,張大國家之威,發舒華夏之氣”的角度,撰寫《皇宋中興四將傳》,以他爲首,岳飛次之;南宋名臣、文學家范成大更是稱其“如蒼生何,人喜謝安之起;果吾父也,虜驚郭令(郭子儀)之來。”讚譽其爲謝安、郭子儀再生。

抗金名將韓世忠

南宋的死敵金朝官兵更是對他聞風喪膽,“亦謂‘自過南朝來十五年閒無如此戰(順昌大捷),必是外國起鬼兵來,我輩莫敢當也’。”(《宋史》)。金主完顏亮南侵時,下令有敢提劉錡姓名的,罪不饒恕。每次南犯,歷數宋朝諸將,詢問有誰敢於抵擋,部下都隨着姓名響亮回答,唯獨提到劉錡時,沒人敢於答應。

南宋朝廷評定 “中興十三處戰功”,他參與四戰,獨佔兩功。

劉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能文能武英才顯,年少從軍揚威名

劉錡是甘肅人,生於官宦之家,父親劉仲武是滬川節度使。因爲家庭條件優越,劉錡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資聰穎,有悟性,既愛讀書,又喜歡習武,特別善於射箭,史載其“美儀狀,善射,聲如洪鐘”(《宋史》),從小就跟隨父親出於軍營,本領日益長進。

劉錡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軍營中騎馬,遠遠看到計時用的水斛水滿溢了出來,他彎弓搭箭,一箭射穿水斛的計水線,一旁的士兵拔出箭後,水流如注。他緊接着又一箭射過去,正好堵住原來的箭孔,圍觀者無不讚嘆其射技精湛。

北宋徽宗年間,剛剛20出頭的劉錡經高俅推薦,被朝廷任命爲閣門祗候。宋高宗建立南宋後,聽說了劉錡的事蹟,就召見了他,劉錡侃侃而談,宋高宗大爲驚奇,馬上封他爲閣門宣贊舍人,派其到岷州,任隴右都護,鎮守隴右。

當時,西夏人經常侵擾隴右,隴右每次都親自率兵,英勇反擊,屢戰屢勝,經過幾年的較量,嚇得西夏人一看到劉錡,就聞風而逃。當時,西夏人都害怕劉錡,連嚇唬哭啼的小孩子都說:“別哭了,劉都護來了!”

劉錡的威名不脛而走,名臣張浚巡視時,特意召見了他,對他的才能大爲歎服,授其爲涇原路經略使兼知渭州。公元1130年,金軍彙集10多萬重兵發動富平之戰,入侵陝西,主帥張浚安排五路大軍迎敵。

劉錡率領的涇原路軍,英勇抗擊金軍主力——兀朮率領的左翼軍,並將其包圍,斬殺金兵無數,並重傷金軍大將韓常。但由於主帥張浚輕敵,指揮不當,宋軍五路大軍各自爲戰,環慶經略使趙哲棄軍先逃,導致宋軍全線潰敗。劉錡率領的涇原路軍也成爲此戰唯一的亮點。

不久,趙哲部屬慕容洧叛金,攻打環州,張浚命劉錡前去救援。金軍藉機攻渭州,劉錡得知後,留下部將李彥琪抵禦慕容洧,自己率軍回救渭州,但爲時已晚,只好撤至德順軍。李彥琪叛逃降金,劉錡因此被貶爲知綿州兼任沿邊安撫使。

1133年,劉錡復職,任宣撫司統制。第二年,金軍入侵仙人關,劉錡奉令馳援,與吳玠會師合力抗擊,大敗金軍。使者回到朝廷,宋高宗得知劉錡戰績,詔令其到臨安府朝見。鑑於劉錡的才能和威名,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川陝宣撫使王似等將臣,都以邊關用人等理由,想留住劉錡。高宗連下三道旨令,纔不得不放劉錡回朝。

劉錡回朝後,馬上被任爲帶御器械、江南東路馬步軍副總管等職,從此一直跟隨在高宗身邊,頗受信任和重用。

1136年,高宗又命劉錡掌管親軍。高宗親征僞齊,又任劉錡爲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次年,宋將解潛和王彥互相爭鬥,高宗同時解除二人兵權,全部交由劉錡指揮。王彥所部原來都是太行山的抗金義軍組成,臉上都刻有“赤心服國,誓殺金賊”八字,號稱“八字軍”, 劉錡將部隊改編後,就用“八字軍”命名這支部隊。從此,“八字軍”就成了劉錡率領的抗金主力。

2.順昌大捷少勝多,一戰成名振天下

在南宋的抗金史上,順昌大捷是南宋初年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也是金軍南侵以來遭到的最重大的慘敗之一,指揮這場戰役的,就是劉錡。公元1140年,剛簽訂宋金和約不到一年的金朝,撕毀合約,金將兀朮親率將兵10萬南侵。當時,剛被任命爲東京副留守的劉錡,正率領他的2萬“八字軍”前往東京,走到順昌時得知金兵入侵的消息,隨行將士紛紛提出返回江南。

劉錡知道順昌是金兵南下的必經之路,決定率兵阻擊金軍,於是傳令衆將士:誓守順昌,阻擊金軍,敢言撤者立斬!

當時,劉錡雖有“八字軍”2萬人,但真正能作戰的只有5000多人,面對10萬金兵,敵衆我寡,手下將士信心不足。爲此,劉錡做了精心部署。一是做好戰前動員。他帶頭將自己的隨行家屬安置在一座寺廟中,門口堆滿柴草,告訴將士,一旦城破就放火燒死家屬,寧死也不當俘虜。又下令將所有船隻全部鑿沉,自斷退路,以示決心。

劉錡接手改編前的“八字軍”屢嘗敗績,聲名不佳。爲激發鬥志,他親自動員大家說:“以前大家看不起我們,今天就是我們殺敵揚威的時候!”全軍上下深受鼓舞,“軍士皆奮,男子備戰守,婦人礪刀劍,爭呼躍曰:‘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爲國家破賊立功。’”(《宋史》)

二是做好防禦部署。將城外的百姓遷到城內,拆毀房屋,使金兵無處居住。將拆下的門窗擋在城上,做成防護器具。發動將士和順昌百姓加固城牆,構築防禦工事,在城牆額外設置擋護板牆,從中間開洞,既能躲避金軍流箭,又能對外射擊。

針對金軍遠道來襲,人馬需要大量飲水的特點,又提前在潁河及周邊水草地帶撒下大量毒藥。又製作了長柄鐵斧和長杆槍,專門對付金軍看家裝備“鐵浮圖”和“柺子馬”。

三是靈活採取機動戰術。提前在城外設下伏兵,金軍前鋒剛抵城外,出其不意擒獲兩名軍官,獲知金將韓常率軍駐紮於30裏外的白龍渦後,夜襲其營,殺敵衆多。

幾天後,金軍3萬多人渡河逼近城下,劉錡又使用“空城計”,大開城門,金軍不知虛實,不敢進攻。趁其猶豫之際,劉錡一聲令下,萬箭齊發,金軍紛紛潰退,掉入河中溺死者無數。金軍撤退後,劉錡又派500精兵夜間偷襲,不但斬殺大量金軍,還使敵軍無法休息,慌亂後退15裏。劉錡又加派精兵100人乘勝追擊,每人帶一隻竹哨,以哨爲號,百哨齊鳴,金軍分不清虛實,暈頭轉向,陣營大亂。

金軍主將兀朮得知前鋒潰敗,親率精兵主力10餘萬上陣。劉錡安排兩名士兵隨同出征,假裝落馬被擒,告訴兀朮說,劉錡是個只知貪圖享樂的花花公子,此前是因爲兩國和好,朝廷纔派他來東京做個安逸的閒差。

兀朮大喜說:“我用靴子尖就能踢破城!”下令放棄戰車等重型武裝,輕裝前進,很快逼近城下。兀朮親率精兵,分東西兩路攻城。時值炎熱夏天,爲消耗金軍精力,早晨天氣涼爽時,金兵攻城,劉錡下令採取防守戰略;午後天氣炎熱時,派少數人在西門佯攻,然後派5000精兵從南門潛出,突襲金軍側翼,金軍大敗。

兀朮不甘心失敗,派出“鐵浮圖”和“柺子馬”,宋軍早有防備,以長柄利斧砍金軍的盔甲和馬腿,以長杆槍刺殺金兵座騎,金軍被殺得人仰馬翻。

一連數日,金軍人困馬乏,加之人馬飲用了有毒的河水和水草,死傷大半,兩週後兀朮落敗而逃。

面對超過自己20倍的金軍,劉錡採取先發制敵、突襲戰、夜襲戰、間諜戰、心理戰等靈活戰術,大敗金軍,有力地策應了吳璘、岳飛、韓世忠等宋軍在東、西兩翼及西京地區的作戰,從而全線抑制了金軍的攻勢,對宋軍抗金的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是南宋抗金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此戰被朝廷列入“中興十三戰功”之一,劉錡也因此戰威震天下。

出使金朝的南宋名臣洪皓,歸國後向高宗奏報金人的反應說:“順昌之捷,金人震恐喪魄,燕之重寶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宋史》)——當時,順昌之戰,嚇得金朝把燕京的值錢物品都轉移走了,想把燕南之地全部放棄。

3.同僚妒忌罷兵權,執政地方功績豐

順昌大捷令劉錡威震天下,更令金軍對劉錡的“八字軍”望風喪膽。1141年,金兀朮再次率大軍南侵江淮,很快攻佔壽春府,宋廷再命劉錡率軍迎戰,在柘皋與十萬金軍相遇。此戰由南宋大將張俊指揮,名將楊沂中、王德等共同參與。

劉錡率軍出擊,再次用長柄斧和長杆槍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柺子馬”,剛一交戰,金兵們就驚呼“此順昌旗幟也”,嚇得不戰而潰,紛紛北逃。看到金軍敗退,主將張俊十分妒忌劉錡,爲了爭功,就下令劉錡先行退兵,想和自己的老部下楊沂中率兵收拾殘局,爭功顯威。

但情報有誤,金兵敗退途中,又去攻打濠州。由於輕敵,沒有防備,楊沂中被金軍伏軍偷襲大敗,只好又令劉錡返回援,但爲時已晚,楊沂中、王德等潰不成軍,死傷多半,紛紛渡江南逃,戰局已不可挽回。劉錡卻鎮定自若,奏請准許後,才根據指令,有序撤回。“乃安部位,整旌旗,最後徐行”。(《宋史》)

張俊、楊沂中爲此更加妒忌懷恨劉錡,回朝後,不但不給大敗金軍的劉錡請功,反而聯合奸臣秦檜,誣告劉錡作戰不力,解除了劉錡的兵權,改任劉錡爲荊南府知府。

劉錡到任後,政清紀明,執政有方,當地百姓安居樂業。後來,參政知事魏良臣奏請朝廷,又任劉錡爲潭州知府,加太尉。

轄區內有一黃潭,以前當地官吏曾經掘開潭水與長江相連,以抵禦叛軍,導致每年夏秋兩季河水氾濫,荊、衡之間都受到水災。劉錡組織人員堵塞缺口,開闢肥沃田地數千畝,安置流民幾千戶。

有一年,當地遇到百年不遇的蝗災,劉錡和當地軍民齊心協力,滅蝗驅災,保護農田不受損失。後來,當地百姓奉其爲“蟲王”,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劉錡生日這一天,官府和百姓都舉行祭祀、迎神活動,表達對劉錡本人的紀念和對來年豐收的期盼。

4.壯士暮年再上陣,功敗垂成悲憤亡

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軍50萬再次來侵。此時,抗金老將多已去世,朝廷再次起用劉錡率兵主戰,任命王權爲副使。此時的劉錡已經63歲,重病在身。聽說金兵殺到,他一躍而起,披掛上陣,在皁角林與金軍展開激戰。他帶頭殺入敵營,率兵斬殺金軍主將高景山,金軍損失主將,大敗而退。皁角林之戰是完顏亮南犯以來遭遇的首次失利惡戰。

劉錡回營後,病勢更重。當金軍再次反攻時,劉錡口吐鮮血,已不能上馬殺敵。此時王權臨陣脫逃,高宗只好下令劉錡退守江南瓜洲渡。病情加重的劉錡被擡回鎮江,安排其侄劉汜率兵1500人堅守瓜洲渡,但劉汜寡不敵衆,瓜洲渡很快失守。

此時,前來慰軍的中書舍人虞允文在採石大敗金軍後,趕來救援,才及時阻擊住南下金軍,化解了危機。病中的劉錡握着虞允文的手說:“朝廷養兵30年,我卻無能爲力,而讓一介書生爲國家建功,我輩慚愧至極啊!”

回朝之後,劉錡辭去軍職,朝廷讓他管理萬壽觀,借住在都亭驛館養病。不久,金朝使者前來議和,留守湯思退清理驛館接待金使,派人勸劉錡移居別試院,劉錡搬過去後,發現院內堆滿糞便,臭氣熏天。劉錡悲憤交加,病情加劇,吐血數升而死,時年65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