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天下霸主的選擇:即便自刎也不肯過烏江

天下霸主的選擇:即便自刎也不肯過烏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關於項羽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爲慷慨悲壯。那麼項羽當年爲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說法一: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着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爲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爲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天下霸主的選擇:即便自刎也不肯過烏江

網絡配圖

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

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

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着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說法二:選擇犧牲性命結束戰爭

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於是項羽對劉邦說,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着受苦。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

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爲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爲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

天下霸主的選擇:即便自刎也不肯過烏江 第2張

網絡配圖

說法三:根本沒有機會過江

我國着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

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

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爲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當時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這種說法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

天下霸主的選擇:即便自刎也不肯過烏江 第3張

網絡配圖

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從現在定遠東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區,越過江淮分水嶺,包括今滁縣西南境、肥東東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縣烏江的沿江一帶。晉太康六年在東城縣界設置單獨的烏江縣。

也就是說,在楚漢戰爭時期,東城是一個範圍廣闊的行政區域,烏江是包括在東城縣內的,因此司馬遷所說的“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並不矛盾,而是爲避免同義反復而使用的描寫方法。

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於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爭只有70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