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女子來月經是如何處理的?

古代女子來月經是如何處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提到了月經,稱之爲月事。那時醫學界已觀察到,女人下體每月會規律性地出血,就像月亮定期有盈虧,因此稱其爲月經或月信。“經”和“信”的意思都有按時、有規律的意思。

《黃帝內經》還討論了女人的第一次月經,因爲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祕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因爲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爲“天癸”。

女子在月經初潮時,由於無知而產生恐懼感,或受周圍人們看法的影響,對女性特有的這一生理現象產生不潔、厭惡一類的負面感覺。再加上男性覺得流血不祥,慢慢地月經也就形成一種禁忌。因此《禮記》有不可在月經來潮時行房的“月辰避夕”的觀念。《玉房祕訣》中也有“月經之子兵亡”的話。即便到了現代,女人們還把月經稱爲“大姨媽”或者“倒黴”。畢竟,月經總會給女人帶來一些尷尬和麻煩。

對於慾望旺盛的男人來說,伴侶來了月經更是一個很沉重很沉重的打擊,比如馮夢龍收集的一首民謠《身上來》就提示了經期不能做愛:“年當悔,月當災,撞着了情郎正遇巧身上來。郎做了巡檢司門前個硃紅棍,姐做了池裏鮮魚穿子腮。”

古代女子來月經是如何處理的?

網絡配圖

直至現代,我國的一些農村中還認爲如果在女方“見紅”時過夫妻性生活,就要“倒大黴”。不過,現代醫學也證實,女方月經期間不過夫妻生活對女方健康有好處。所以這一女性歧視倒是默默無聞地保護了女性幾千年。

有月經自然要想辦法對付,在未發明造紙術之前,女性採用的是將草木灰裝進小布條裏,兩頭用細線系在腰間,成了所謂的衛生帶。不過舊時的集市上很少有賣衛生帶的,就是有,也只是貨郎或一些胭脂水粉店纔有賣。所以基本上女性使用的衛生帶都是自己製作的。發明紙張後,草紙等容易吸收水分的東西便派上了用場。

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有一幕很有趣的對話,寫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爲她看病時,最後引出了侍婢說了一句:“做的按月通經陳媽媽。”

這裏的“陳媽媽”是句雙關語,“按月通經”,即指月經,“陳媽媽”則是古代婦女拭穢處以自潔之巾,廣義甚至可作女性生理用具的統稱。如明馮夢龍《又雄記·胡船透信》上說:“還有兩頂巾兒也沒了,做陳媽媽用了。”而《醒世姻緣傳》則說:“又將那第三個抽斗扭開……又有兩三根‘廣東人事’,兩塊‘陳媽媽’,一個白綾合包。”

陳媽媽另有一名又叫“陳姥姥”。《續古存說》就解釋說“陳姥姥”乃是巾帕的別名。“陳姥姥”不但適用於月事,而且兼用於“拭物”(其實是拭私處),古人在註釋“帨”字就說:“婦人拭物之巾,嘗以自潔之用也。古者女子嫁,則母結帨而戒之,而呼其名曰陳姥姥。”總之不管是“陳姥姥”還是“陳媽媽”,衛生帶這種東西古已有之。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中醫有一味藥物叫做紅鉛,就是以初潮之月經,乾燥後取其粉末而入藥。明世宗嘉靖在方士的指導下,服食“紅鉛”最久,爲收集少女經血煉製這種“不死藥”,從民間大量徵召少女入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從京師地區採選8~14歲少女300人入宮;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又採選10歲以下的少女160人。兩個月後又從湖廣、承天府選民女20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又選錄宮女300人。

著名詩家王世貞便有詩云:

古代女子來月經是如何處理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兩角鴉青雙結紅,靈犀一點未曾通。

只緣身作延年藥,憔悴春風雨露中。

關於紅鉛的功效,明代醫家各有爭議。正方認爲此爲“接命上品之藥”。如明代在《攝生衆妙方》中記載“紅鉛接命神方”,上面說:“月潮首行者爲最,次二、次三者爲中,次四、五爲下,然也可用……此藥一年進二三次,或三五年又進二三次,立見氣力煥發,精神異常。草木之藥千百服,不如此藥一二服也。”

與之相類似的說法則是明代醫家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上載:“凡女子首經爲金鉛,二經爲紅鉛,三則後天紅鉛矣。已上諸品,皆能及補真氣,真氣既足,更求伏氣之法,長生之道在是矣。”

而另一位醫家龔廷賢在《萬病回春》則介紹紅鉛的取制之法

取紅鉛法:

擇十三四歲美鼎,謹防他五種破敗不用。

五種者,羅、紋、服、交、脈也。羅者,陰戶上有大橫骨,不便採擇,一也;紋者,體氣發黃,癸水腥,不堪制用,二也;服者,實女無經,三也;交者,聲雄皮粗,氣血不清,四也;脈者,多病瘡疽,經中帶毒,五也。有此五種,非爲補益之妙丹。

務擇眉清目秀,齒白脣紅,發黑面光,肌膚細膩,不瘦不肥,三停相等,好鼎。算他生年月日起約至五千四十八日之先後,先看他兩腮如桃紅花,額上有光,身熱氣喘,腰膝痠痛,睏倦呻吟,即是癸將降矣。先預備絹帛兒槌洗,或羊胞做橐龠,或用金銀打就的偃月器,或候他花開,與他系合陰門,令他於椅凳上平坐,不可斜倚,如覺有紅,取下再換一付,多餘處用絹帛來展,更換收入瓷盆內。待經盡,同制上法五千四十八日。

近有十三歲而來,十六七而至何也?皆因稟受父精母血濃薄不同,亦有長成因受乳食致令氣血各有不平,故難以期定。惟在觀他動靜,察他形色是其期也。如得年月應期,乃是真正首經至寶,實爲接命上品之藥。如前後不等,只作首鉛初至,金鉛二次,紅鉛三次,以後皆屬後天紅鉛。只堪制配合藥,不宜單作服食。既明採取之法,聽後製服。三腥五羶濁氣必須仔細修煉,方成至藥者焉。

關於“美鼎”的概念,我們以前說過了,至於五種破敗不用,則明顯是從“五不女”發展而來的。至於所謂的“算他生年月日起約至五千四十八日之先後”,是因爲古人認爲這一個日子是少女的首經之日,實際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說法。取了紅鉛之後,還需要經過如下工序之後,才能入藥

 制紅鉛法:

先將烏梅一斤,煎水一桶,去梅核冷定。如取得有紅鉛,或器或帛俱入梅缸內洗下。用烏梅水時,先看紅鉛,有一個止用梅水三碗,或多或少,隨意加減,不可太過不及。梅水洗下來鉛再加井水或河水,用大瓷盆令滿,以木棍攪數十轉,用蓋蓋之,勿動。待水清,輕輕逼去清水,將澄下鉛仍加水,又打又攪又澄,如此七次或九次,數足,逼去水盡,止剩得紅漿一碗或半碗。取淨灰用盆盛,貯中剮一孔,量容多少,以軟絹鋪紙,把鉛漿傾入紙上,蔭水盡,方取,於日色處曬乾。此即制服腥羶、穢垢之法,方合入藥配合服。專主助血養神,其功甚大,收貯聽用。

總之寫得神乎其神,讓人五迷三道的。

古代女子來月經是如何處理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反方則以撰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爲代表,他認爲:“婦人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爲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今有方士,邪術鼓弄愚人,以法取童女初行經水服食,謂之先天紅鉛。巧立名色,多方配合,謂《參同契》之金華,《悟真篇》之首經,皆此物也。愚人信之,吞嚥穢滓,以爲祕方,往往發出丹疹,殊可嘆惡!”

不過他的這一見解在明代並不吃香,明代色情小說《十二笑》中描寫花中垣聽方士的一段話,“取女人真鉛同這海狗莖及起陽石等金石之藥,純火煉成,叫做補天接命丹”。連稍有點錢的官宦人家,都打聽怎麼用紅鉛來做春藥,便知道取用紅鉛以入春藥在那個時代的流行了。

不過奇怪的是,到了清代之後,紅鉛雖然也還入藥,但卻少做成春藥了,這估計應和明末的三大案之一的紅丸案有關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