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解密:成吉思汗的鐵蹄踏遍歐亞爲何單單攻不下印度

解密:成吉思汗的鐵蹄踏遍歐亞爲何單單攻不下印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吉思汗名爲孛兒只斤·鐵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領,在他的領導下蒙古各部落最終實現了統一,他是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

106年,蒙古高原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韃靼、克烈、篾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也客·蒙古·兀魯思,即蒙古汗國,順理成章。

他便被推舉爲蒙古汗國的大汗,被尊爲成吉思汗,這個稱號在蒙古語中有“海洋”或“強大”之義。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十分廣闊。

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儘管這個帝國十分龐大,但有一點是令人疑惑的,蒙古的鐵騎征戰到了歐洲。

唯獨沒有侵佔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國。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胸懷大志的成吉思汗怎麼可能放棄征伐一個離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國呢?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種叫“甪端”的怪獸有關。

史料稱,成吉思汗爲了追擊扎蘭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軍並沒有攻進印度境內,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

八剌率領的兩萬蒙古軍進入了印度境內,並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經過幾個月的盤查,始終未找到扎蘭丁的蹤跡。

當時耶律楚材便婉言勸說成吉思汗放棄追擊,從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繼續追擊扎蘭丁,還想乘機攻下印度這塊陸地。

這時傳來哲別部隊進軍高加索山,戰勝欽察援軍,進兵阿羅思(俄羅斯)的好消息。於是成吉思汗更加堅決地下令渡河南行,接應八剌,平定印度,儘快完成他的帝國大業。

但爲什麼強大的蒙古騎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內,很快撤軍了呢?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

這使得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怪獸發出響聲,酷似人音,彷彿有“汝主早還”四字。

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爲了保全民命儘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沒有行進。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後,成吉思汗立即率軍返回了蒙古國。

從這段史實的記載來看,頗似一個神話,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爲,奇形怪獸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獸類蒙古人並未見過這也不足爲奇。

至於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的話,估計應該是耶律楚材的牽強附會之辭,耶律楚材本有勸主早歸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借題發揮,假借怪獸的叫聲來規勸成吉思汗班師。

當時的實際情況多半是這樣的。耶律楚材很可能考慮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討到好處,所以借怪獸之名假傳天意。那麼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況和當時印度的狀況。

蒙古國的確是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它僅憑藉着100多萬的人口和十多萬人的軍隊竟戰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及數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歐洲聯軍。

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必然有它優越的條件。

首先,蒙古人的飲食習慣決定了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適應。蒙古軍隊“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爲糧”。也就是說,只要有供馬匹和畜羣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給。

其次,蒙古人好騎射,這不僅有利於他們在平地上作戰,而且也可以彌補糧草的不足。因爲即使在戰爭中,一時缺乏馬乳和羊肉,他們還可以以射獵作爲補充。

在作戰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羣來補充給養的。這在後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

解密:成吉思汗的鐵蹄踏遍歐亞爲何單單攻不下印度

在行軍作戰的過程中,糧草往往就是一個軍隊的咽喉,然而敵人卻很難遏制住蒙古兵的咽喉,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比別人少一個致命的弱點。

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爲了克服這一弱點,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軍。

有相關史料記載,在西征時,蒙古軍就曾在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蒙古騎兵渡過漠蘭河。但是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解決不了的,即他們先天存在的問題。

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溼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佔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有人推測,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

根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只行進了數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還因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

酷熱的氣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鬥志。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爲常。迫於環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裏完全失去了優勢,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鬥力了。

氣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軍隊折回的主要原因,但還有一點很可能就是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戰象的可怕。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裏大象不僅可以用來勞作,而且人們還將大象組織成軍隊以協助戰爭,印度人對大象懷有很特殊的感情,他們稱呼大象爲“哈第”。

在印度人看來,這種動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徵。經過訓練,大象很容易就能成爲人們的好朋友。而在戰場上,大象往往憑藉它們的身高、體積和力量優勢佔領戰場的主動權。

高的戰象可達米,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樓可以居高臨下地向敵軍射箭、投槍。在衆多的動物中,大象力大無窮,而且又可以馴化,如果在戰場上排開象陣,那將會所向披靡。

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軍事力量就已經依靠戰象了,現在出土的當時的錢幣上就有戰象的圖樣。據記載,孔雀王朝還支援伊朗王朝和亞歷山大大帝500頭戰象,幫助他們戰勝馬其頓王朝。

而戰象和戰馬的配合就更是天衣無縫,象馬並肩作戰,由象開道,戰馬就能衝鋒陷陣;而有了馬衝鋒,象就可以衝殺踐踏。

根據印度文獻記載,當時印度的部隊包括四種,象兵名列旗手,其次纔是馬兵、戰車兵、步兵。可見印度是將象兵放到了制勝的地位。

如果兩軍交戰,蒙古騎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戰,蒙古騎兵將很難應付,這一點成吉思汗的後代就嚐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1397年,成吉思汗的後代帖木兒決定完成先祖的大業,排除衆議發兵印度。他先命令其孫賈汗吉率領三萬騎兵作爲遠征軍的先鋒隊。

賈汗吉在1397年成功渡過印度河,並於1398年5月攻佔了木爾坦。隨後,帖木兒親率十萬遠征軍,橫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了喀布爾。

1398年9月,帖木兒特意選擇了當年扎蘭丁過河的同一地點渡過印度河,意爲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業。帖木兒與賈汗吉會師索特里粟河,然後繼續前進,一路上所向無敵,直到遭遇了印度的象兵。

當時印度軍派出了120頭戰象,每頭象的背上揹負一個戰樓,樓內有戰士12~14人不等,他們以箭爲武器,處在幾米高的戰象上可以居高臨下地從戰樓中向腳下和遠方的敵人發箭。

印度軍的這種作戰方法蒙古人從未見過。蒙古軍隊的戰馬見到這等龐然大物,任憑怎麼鞭打也不上前。頓時軍中一片混亂,象背戰樓裏的箭如雨飛,蒙古騎兵死傷不少,不得不馬上回頭撤退。帖木兒見識到了戰象的威力,他的進軍計劃遂被這種龐然大物打亂了。儘管之後他想出了用火攻的方式來制伏象羣,但之前的戰鬥在蒙古騎兵中已留下了陰影。

所以說如果當初成吉思汗的騎兵強行攻進印度也勢必會遭遇象戰,那對於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騎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沒有人知道蒙古騎兵要是強行攻進了印度,歷史將怎樣續寫,但最後成吉思汗決定從印度撤軍,從而保住了蒙古軍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終得以在東方屹立纔是真正的史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