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巴洛克藝術:亨德爾《彌賽亞》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巴洛克藝術:亨德爾《彌賽亞》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意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着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巴洛克作爲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爲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着緊密的聯繫。巴洛克藝術還代表了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爲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由亨德爾所創作的《彌賽亞》可說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劇(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許多語言,當然英文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樂。

作品簡介

亨德爾的清唱劇創作遠從1708年即開始,一生約有兩大作品,除了兩首以意大利文寫作之外,其他都以英文的腳本爲依據。取材大多出自聖經。

巴洛克藝術:亨德爾《彌賽亞》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如:以斯帖、底波拉、掃羅王、以色列人在埃及、約書亞、參孫、所羅門王、耶弗他、猶大馬加比亞斯等,最後一首是譬喻式的(Allegorical)”時間與真理的勝利”(The Triumph of Time and Truth)(1757年)。

至於”彌賽亞”卻是獨樹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舊約及新約,注重靈脩、思考有關救主”彌賽亞”的作品,寫的是關於基督的誕生,受難,復活,但沒有故事情節,用一種間接,象徵性的方式敘述。

其詠歎調豐富而獨創,旋律常加上非常動聽的華飾和拖腔,以加強情感的抒發;合唱簡樸深厚,常讓復調與主調織體交替出現,和聲堅實有力。這部清唱劇的全部曲譜是在一個月內完成的,這實在是神速。

亨德爾的”彌賽亞”可說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劇(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許多語言,當然英文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樂;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許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團、聖歌隊唱過或試著去唱,許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

而演出的人數,首演時有18人詩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4位男高音、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樂器──12支小提琴、4支中提琴、3支大提琴、2支低音大提琴、4支雙簧管、4支巴松管、2支小喇叭、1組定音鼓、1架管風琴。這是1742年4月13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編制。

《彌賽亞》公演之夜,當演唱到第二幕終曲《哈里路亞大合唱》時,包廂裏的英國國王肅然起立跟着合唱,於是全場隨之起立合唱。因此形成一個慣例:此後《彌賽亞》每次公演到第二幕終曲時,都是全場起立齊唱《哈里路亞大合唱》。

巴洛克藝術:亨德爾《彌賽亞》簡介及其創作背景 第2張

莫扎特在1789年重編的樂譜,使後來演出的人數大增,同年在倫敦就有275位人聲及248件樂器的記錄。而1859年在倫敦的亨德爾100年逝世紀念會時,合唱團高達2765人、樂器460件。

1869年在美國波士頓“和平日節慶”演出時,更曾有過一萬人大合唱”Alleluia”、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在臺灣YMCA的Oratorio Chorus每年連續不斷地於12月間推出,今年將是第50週年的演出,”彌賽亞”受歡迎的程度於此可見一斑。

此外甚至有所謂的”彌賽亞大合唱節慶”,就如在美國普林斯頓的西敏寺音樂學院,常常邀請普林斯頓附近的居民,自備樂譜參加大合唱,英國的倫敦也常有此盛況,人數有時多達2000人。

當然,世上有許多貧窮的人,也因著”彌賽亞”的演出而多少獲得些幫助,許多醫院更因而被建造或改建。世界上各個角落每年都有人因爲唱”彌賽亞”而獲得心靈上的鼓舞,產生更多向上邁進的力量。

許多基督徒因爲聽了它而更愛主、愛人。也有不少非基督徒(特別是大專院校的合唱團員)因爲參與了”彌賽亞”的演出而深受感動,決心追求真理、用音樂服事世人;福音的種子撒播在各種數不盡的,唱過、聽過”Messiah“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適當的時期,都可能發芽開花而結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