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怎麼死的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樣的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怎麼死的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決鬥與逝世

晚年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重歸於年輕時候信仰的基督教,但他在臨終之時要求紐約特尼提教堂(Trinity Church)爲其舉行聖餐禮時,卻一度被拒絕,原因是他始終難以放棄“決鬥”這一有違基督教義的行爲——他的死便是出於與政敵、傑斐遜的副總統阿倫·伯爾)的決鬥,當時漢密爾頓答應了決鬥,卻因爲基督教信仰而故意將子彈打偏。漢密爾頓的雄辯最終說服了教堂方面,爲其舉行了儀式,他說,他已經虔誠地懺悔,並願意與所有的人和解,包括伯爾。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怎麼死的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樣的

按照決鬥的規則,漢密爾頓先開槍,奇怪的是,他發出的子彈離伯爾甚遠。而伯爾毫不手軟,一槍命中漢密爾頓的右胸。在整理漢密爾頓的遺作時,人們發現他決鬥前一天晚上寫的日記。漢密爾頓在日記中說,自己明天不會開槍。爲什麼漢密爾頓有此打算,而第二天他又開了於事無補的一槍,並造成自己的死亡,艾里斯保持了開放的結尾,沒有作出定論。

後世評價

漢密爾頓一般被視爲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財政部長。相對於漢密爾頓的這些政治遺產,人們更關注的是那種在當時被主流政治忽視甚至攻擊,而在後世卻逐漸顯現出其高瞻遠矚性的部分,以對其進行當代意義上的重估。比如,漢密爾頓因注重發展工業而長期被傑斐遜以來的許多人攻擊爲是“平等和自由”的敵人,他們認爲,漢密爾頓鼓吹的城市和商業社會對他們所鍾愛的以種植園經濟爲核心的美國鄉村民主而言是一個威脅。有歷史學家指出,儘管漢密爾頓飽受民主派的批評,但他本人卻是一位廢奴主義者,並主張美國走工業化道路;而且,歷史學家切諾爭辯道,漢密爾頓堅持走工業道路正體現了他對“自由和機會”的忠誠,而不是相反。值得讓漢密爾頓欣慰的是,他生前沒有實現的理想,幾十年後被同樣出身寒微的林肯所繼承並實現:林肯宣佈廢除奴隸制,並通過戰爭打敗南方,使得美國走向了工業化的道路。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怎麼死的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最近在《紐約時報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爲《如何重塑共和黨》(How to Reinvent the G.O.P.)的長文,其中對漢密爾頓的這一政治遺產進行了梳理。他這樣寫道,我們現在有三種政治傳統:一種相信大政府,因爲它有利於實現平等和社會正義,該傳統體現在民主黨身上;一種相信小政府,認爲這樣才能保證自由和個人責任,該傳統體現在共和黨身上;而第三種則主張建立一個有限但卻有力、善於爲個人提供機會的政府,認爲這樣才能維持社會的活力以及國家的團結,該傳統由漢密爾頓建立,可惜目前無人承繼,處於休眠狀態。布魯克斯認同漢密爾頓傳統,他認爲這種進步的保守主義傳統(progressive conservative)是建立在對這樣一種個人的尊重的基礎上的:他們年輕、野心勃勃、勤奮、獨立自主卻總能爲別人創造機會,希望美國在世界上發揮其獨一無二的使命作用。布魯克斯認爲,共和黨要想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保持目前的優勢地位,就需要向漢密爾頓傳統轉型。爲此他勾畫了該傳統的傳承關係圖: 創建者漢密爾頓→亨利·克萊(Henry Clay)和輝格黨(the Whig Party)→林肯和早期的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在羅斯福時期這一傳統一度呈現輝煌,但進入二十世紀後,該傳統逐漸消失在對政府大小之利弊的偉大爭論中。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怎麼死的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