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被稱爲“亞歷山大第二”的皮洛士最後結局怎麼樣?

被稱爲“亞歷山大第二”的皮洛士最後結局怎麼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歷史記載,漢尼拔將皮洛士列爲天下第二,僅次於亞歷山大大帝而高於漢尼拔本人。由此可見這位顛沛一生的名將在後人心中地位之高。那麼被稱爲“亞歷山大第二”的皮洛士最後結局怎麼樣?

皮洛士的伊庇魯斯王國,即使在諸國林立的希臘化世界也絕對算不上什麼大國,然而,伊庇魯斯地處亞歷山大帝國的西陲,爲希臘人、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雜居之所。兼具蠻族的勇猛與希臘化世界的戰術,若能有名將點石成金,則足以成爲一時強梁。更何況,在繼業者戰爭中浸淫多年的皮洛士,早已對戰象這種東方式的利器運用嫺熟,而這些龐然大物帶給羅馬人的巨大沖擊也使得皮洛士的西征被冠以“大象戰爭”之名。

1、希臘人的艱難時局

此時,散佈於大希臘(Magna Graecia)的希臘殖民城邦,由於不斷的內耗,特別是與西西里的同胞敘拉古人間的劇烈鬥爭而進入了困難時期。而盧卡尼亞人、布魯提亞人(二者均系薩謨奈人南支)、美薩尼亞人在無力抵禦羅馬人的情況下卻大舉南下侵掠,諸多城邦相繼淪陷,在西岸,僅存維利亞(Velia即今日的埃里亞)和雷吉烏姆(Rhegium)兩城,在東岸,富庶的塔蘭託成爲抵禦意大利人的屏障。塔蘭託人儘管是斯巴達人的子孫,卻不諳戰事,只能屢屢僱傭希臘本土軍人蔘與戰事,甚至邀請彼岸的同胞冒險者成爲自己的統帥。在皮洛士之前,已有四位希臘統帥應塔蘭託人之邀揮師進入意大利戰場,其中兩位來自斯巴達(斯巴達王阿基達馬斯三世Archidamus III和克列奧尼美斯),一位來自敘拉古(敘拉古僭主阿加托克利斯Agathocles,皮洛士的岳父之一),一位來自伊庇魯斯(伊庇魯斯王亞歷山大,此人的姐姐是亞歷山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斯,此人的堂弟便是皮洛士之父阿亞基德斯Aeacides)。然而由於他們與塔蘭託人間的矛盾,這些將帥的最終結局都不甚理想,皮洛士對此自然也是十分清楚。

被稱爲“亞歷山大第二”的皮洛士最後結局怎麼樣?

公元前282年對於塔蘭託人而言並非什麼吉利的年頭,儘管他們名義上的盟友羅馬人迅速橫掃了大希臘諸城邦的多年冤家盧卡尼亞人,但是羅馬這個他們眼中的拉丁蠻族,卻當即成爲了塔蘭託的頭號大敵。可以說,這在相當程度上是塔蘭託民主政治的短視所造成的,當薩謨奈人危難之際,他們本應出兵相救,卻因狹隘的民族情感最終袖手旁觀,甚至於公元前304年與羅馬簽訂條約,和平共處,以致最終直面羅馬強敵。

即便如此,考慮到羅馬人周圍強敵環伺,無意即刻對大希臘諸城邦開戰,因而塔蘭託仍可盡外交努力以維持現狀,然而,塔蘭託的暴民們卻將城邦提前拖入了與羅馬的戰爭。

此時,羅馬人因擊敗並驅趕了高盧人塞農部,從而在亞得里亞海沿岸獲取大片土地,於是派出十艘軍艦東進以戍衛沿海,不幸途徑塔蘭託。然而此時塔蘭託的煽動家們卻趁機援引舊日條約中羅馬軍艦不得越過拉金山岬(Lacinian海角,上圖中在克羅頓Croton的右下方)的條款,於是塔蘭託愚妄的羣衆們立即對羅馬戰艦發動海盜式的進攻,擊殺羅馬海軍將領科尼利阿斯,俘獲五艘戰艦,羅馬水兵不被處決即被鬻賣爲奴。即便就當時情形而論,此輩襲擊同盟海軍的海盜行徑也爲道義所不容,更何況給羅馬一個絕佳的開戰理由。

彷彿還嫌與羅馬交惡不甚,塔蘭託在此次突襲後又急襲羅馬屬城圖裏(Thurii),圖裏對於羅馬而言,意義非同尋常,此前與盧卡尼亞人的反目便是由對圖裏的爭奪所引發。此次背信襲擊,加上城內反羅馬派的策應,使得羅馬戍軍措手不及,只得投降。塔蘭託隨即佔據圖裏,重懲他們投靠羅馬的行爲,絲毫不慮及正是塔蘭託對圖裏的希臘同胞的冷血行徑,才使得獨抗盧卡尼亞人的圖裏投靠羅馬。

然而,羅馬人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地平和。他們竟然爲維持和平,提出了保持榮譽下的最爲溫和的條款,僅僅要求釋放被俘人員,歸還圖裏,並交出襲擊羅馬軍艦的禍首。 同時,羅馬派出執政官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率軍開入薩姆尼烏姆,兵臨塔蘭託境上,懾之以威。

塔蘭託近乎癲狂的民族主義在大兵壓境的刺激下終於發作,他們數次拒絕了羅馬人的要求,甚至公然侮辱羅馬使者。當然此時塔蘭託兵力尚稱雄厚,而且相當一部分不願臣服於羅馬的盧卡尼亞人和美薩尼亞人也以同盟者的身份歸附於彼,自然自視甚高。

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隨即揮師攻入塔蘭託,蹂躪田間,輕鬆擊敗塔蘭託軍隊,並俘獲數位塔蘭託上層人士,其後又分文不索,當即釋放,以期塔蘭託有所迴應。此時,兵驕民惰的塔蘭託終於意識到大難將至。他們似乎只能充當一個羅馬的“同盟者”,小心翼翼地維持可憐的“中立”。

難道就沒有其他的道路了麼?

2、伊庇魯斯王的西征

在此次軍事外交行動中,羅馬的做法令人相當不解,他們居然一再寬恕反覆無常的塔蘭託人而試圖尋求和平,如果我們注意到此時羅馬所擁有的巨大實力,這一舉動實在可謂剋制之至。如果與其他時期的羅馬相比,更會讓人感覺這時的羅馬幾乎不是羅馬。羅馬爲何要如此低聲下氣呢?勢必背後另有隱情。

羅馬所擔心的自然不是塔蘭託人本身,而是對意大利懷有覬覦之心的伊庇魯斯王皮洛士,倘若塔蘭託倒向皮洛士,那麼伊庇魯斯軍隊將輕而易舉的越過愛奧尼亞海,進軍意大利。

塔蘭託慘敗後自然有人提出要與羅馬議和,然而卻有相當一部分決心邀請皮洛士西征,以期消除羅馬威脅。希臘軍人的僭政和羅馬蠻族的霸權間,更多的塔蘭託人寧願選擇前者。於是,塔蘭託使團東赴伊庇魯斯,聲稱代表整個大希臘的希臘城邦向皮洛士求援,並將集合全意大利的反羅馬勢力協助皮洛士,爲他提供35萬步兵和2萬騎兵。(此數字來自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照錄)

皮洛士自從爭奪馬其頓失利後,便一直希圖能在意大利、西西里、迦太基開疆拓土,建立與亞歷山大大帝比肩的功業。此次天賜塔蘭託,自然當即決心出兵。雙方迅速締結條約,在條約中,皮洛士被授予指揮塔蘭託及其盟友軍隊的全權,皮洛士也承諾一旦戰事結束,立即東歸。

被稱爲“亞歷山大第二”的皮洛士最後結局怎麼樣? 第2張

色薩利人齊納斯(Cineas)作爲皮洛士麾下最爲傑出的謀士,當即作爲使節前往塔蘭託,併成功清洗了乘主戰派領袖前往伊庇魯斯求援時竊據政權的主和派人士。 齊納斯是德謨斯提尼的弟子,而且有當代的德謨斯提尼的美譽,普魯塔克甚至誇張地聲稱齊納斯用談判手段爲皮洛士贏得的土地比皮洛士親自打下的還多。不過,將政治家與演說者,大臣與民衆領袖相提並論,着實不倫不類。

西征的工作當下展開,伊庇魯斯的軍人們因即將遠征而興奮不已,希臘各地的傭兵們貪圖大希臘和西西里的富庶紛紛加入這位當時希臘化世界最爲傑出的將才的麾下,最爲慷慨的援助來自他的潛在的競爭對手和當今的同盟者馬其頓王托勒密,因爲皮洛士的西去使得他的寶座驟然穩固,遂懷着“楊柳春風萬千條”的心情送給他大批馬其頓重裝步兵和色薩利(Thessaly)騎兵。

公元前281年秋天,皮洛士派遣米羅(Milon)率軍3000戍守塔蘭託,羅馬軍甫見伊庇魯斯軍隊,不知底細,即刻舍塔蘭託不攻,回師阿普利亞。好逸惡勞的塔蘭託人終於得以免去兵役之苦。(米羅率軍戍守塔蘭託的記載來自拜占庭史家Zonaras所著Compendium of History中輯出的李維《羅馬史》部分,普魯塔克此處認爲是齊納斯率軍前往,姑存此說)

公元前280年初春,皮洛士的大軍終於集結,搭乘塔蘭託艦隊渡過愛奧尼亞海,起航時計有重裝步兵2萬人,弓箭手2000人(極有可能來自克里特),投石手500人(極有可能來自羅得島),騎兵3000人(其中包含希臘最爲強悍的色薩利騎兵),另有戰象20頭。合計正規軍約2萬5000人,加上隨軍僕役和划槳水手(以雅典遠征西西里及以後羅馬徵迦太基爲例,古典時代划槳水手人數當在正規軍2-3倍)則當有十萬之衆。可謂旌旗蔽空,士馬精壯。

皮洛士久歷戎行,自然知道塔蘭託人所謂35萬步兵2萬騎兵不過誇飾之詞而已,因而着力準備本部軍隊,此次西征所徵集的兩萬餘大軍多系精銳,堪稱希臘化世界的精華。

(關於皮洛士的兵力問題,歷來有爭議,從1萬人50頭象到2萬人20頭象都有,此處從普魯塔克。)

在渡海過程中,艦隊遭遇風暴,皮洛士軍隊損失慘重,登陸之際,皮洛士身邊的步兵不足兩千,騎兵僅餘少許,戰象只剩兩頭。多數軍隊仍在海上漂泊。如果再考慮到不中用的塔蘭託盟友,皮洛士此行極爲兇險。

不過,孱弱的羅馬海軍無力控制海岸,戰士和軍需品仍然可以從大海東側暢通無阻的運送過來。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絕不是沒有可能。

羅馬人不是自稱特洛伊的後代麼,那好,就讓阿喀琉斯的子孫們來了卻他們,讓伊蘇斯和高加米拉的光榮在意大利重現吧!

3、枕戈待戰

皮洛士從來就沒有對塔蘭託的軍隊抱有信心,確切的說,是對塔蘭託疲軟的市民兵毫無指望。他們招徠皮洛士不過是爲了使自己不必上戰場而去享受浴缸和酒會的快樂,而這種文恬武嬉的氣氛在米羅的軍隊接管戍衛後更是日甚一日。

他對於塔蘭託人的政治操守更加沒有好感,主戰派赴伊庇魯斯求援時主和派趁機奪權的問題已經嚴重地說明了這一點,因而皮洛士決心徹底控制塔蘭託,用希臘人的劍教會塔蘭託人如何作戰,同時將塔蘭託轉化爲未來西方偉大的希臘帝國的鎖鑰。

不過,皮洛士此刻手頭只有兩三千人馬,這點兵力連圍困塔蘭託都不夠數,幸好齊納斯與米羅及時率先期抵達的戍軍出迎,兩軍會合後和平進入塔蘭託。城內的希臘人爲救星的到來而歡呼。皮洛士在入城之初表現出高度的剋制,事事順從塔蘭託人,絕不給他們施加任何強制勞役,作出一副義務增援希臘同胞的模樣。

將欲取之,必姑予之。

在城內休整數日,先前被風暴吹散的船隻陸續入港,皮洛士的大部隊安全抵達。手中既有實力,翻臉的時刻自然到了。

皮洛士下令關閉城內一切娛樂設施,駐兵民宅,封鎖體育館和散步場,控制城門,強制塔蘭託人服役。並將城內的民衆領袖們押往伊庇魯斯,少數逃走的只得流亡羅馬。塔蘭託由一座墮落的自由希臘城市轉變爲一個巨大的練兵場和中轉基地,這對於皮洛士而言,是鞏固後方的必由之路。而對塔蘭託而言,這種處境似乎還不如羅馬的附庸。

無論如何,伊庇魯斯王的登陸在南意大利掀起了一陣波瀾,盧卡尼亞人和布魯提亞人不甘匍匐於羅馬人腳下,加入他的部隊,不少被迫臣服於羅馬的城邦開始騷動,羅馬當即派出軍隊四出戍守,彈壓各地變亂。

羅馬將一個同盟軍團的兵力投放到扼守墨西拿海峽要衝的希臘城邦雷吉烏姆,然而,這支由坎佩尼亞人組成和指揮的部隊發揮了坎佩尼亞人的背叛特長,立刻叛離羅馬和雷吉烏姆,劫掠財富,屠殺市民,佔有他們的妻女,正如他們的祖先在卡普阿做的一樣,反而使自己成爲雷吉烏姆的主人。與海峽彼岸墨西拿城內的坎佩尼亞人(他們自號爲馬麥丁人,意爲戰神的子孫,原爲墨西拿的傭兵,後來佔有此地)遙相呼應。正忙於準備戰事的羅馬鞭長莫及,而皮洛士此番前來便高舉希臘民族主義大旗,自然也不會將這些屠殺希臘人的傭兵納入麾下。於是,雷吉烏姆變成三不管地帶,而坎帕尼亞傭兵們一時竟成爲墨西拿海峽的主人。(PS:坎佩尼亞人是薩謨奈人佔有坎帕尼亞後與當地原有的希臘人和埃特魯斯坎人混血的後代,而薩謨奈人正是以傭兵身份背叛僱主後佔據坎帕尼亞特別是卡普阿的)

儘管意大利此刻已是一片混亂,但這並不關鍵,說到底,羅馬和皮洛士其中一方獲勝之後,意大利的其他民族也好,城邦也罷,都是手到擒來的戰利品罷了。

羅馬執政官普布里烏斯·拉維努斯(Publius Laevinus)帥四個軍團前往迎擊皮洛士,總兵力加上輔助軍團約有5萬之衆,沿途蹂躪盧卡尼亞人的土地。同時羅馬又派出一支兵力,阻滯薩謨奈人、盧卡尼亞人與皮洛士會合。

因羅馬人的阻擊,此時皮洛士的意大利盟友們多數未能與其會合。然而,皮洛士毫不畏懼,反而派出使者要求羅馬立刻停止軍事行動,並且由自己來仲裁羅馬與大希臘城邦間的矛盾。拉維努斯斷然拒絕,他聲稱羅馬既不曾邀請皮洛士前來調停,更不害怕皮洛士與他們爲敵。

而此時皮洛士爲保護塔蘭託殖民地赫拉克里亞(Heraclea),駐兵於此城與潘多西亞(Pandosia)(PS:皮洛士的堂叔父伊庇魯斯王亞歷山大殞命的潘多西亞在科森察(Cosenza)地區,不是一個地方)之間,聽得此訊,當即揮師進抵赫拉克里亞附近的西里斯河(Siris),兩軍隔河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4、西里斯河的死鬥

戰前,羅馬軍隊的訓練、崗哨、傳令和宿營的有條不紊就曾給親自探查的皮洛士留下過深刻印象,他當場感慨道:“從紀律看來,羅馬蠻族並不是野蠻的,但他們究竟成色如何,還得看戰鬥的結果。”

羅馬方面,拉維努斯決心速戰速決,趁皮洛士援軍未集之際一舉殲滅皮軍主力,應當說,這一計劃從出發點來看確實不錯,可是他實在低估了皮洛士的希臘精銳,而且,他似乎忽略了那些被羅馬土包子們稱爲“盧卡尼亞牛”的巨獸。

西里斯河名曰“河”,實則不過溪流而已,羅馬步兵從一處淺灘徒涉渡河,騎兵則乾脆縱馬狂奔過去,在衆多渡河點上順利登陸,全軍上下士氣如虹。羅軍渡河之際,皮軍河岸上安置的少數警戒騎兵當即撤退回稟,得悉此事的皮洛士下令步兵迅速列成馬其頓方陣迎擊羅馬步兵,自己則親帥色薩利騎兵三千人對半渡之敵予以迎頭痛擊。

出乎皮洛士意料,由於羅軍行動迅速,此時河灘上已經形成了一道閃爍着金屬光澤的綿亙防線,這是羅馬重裝步兵標誌性的橢圓大盾並排列成的,但由於徒涉地點僅有一處,尚有相當多的步兵未能列陣。而羅馬騎兵則以良好的秩序迫近皮洛士本人。換言之,羅馬騎兵以一次兇猛而成功的衝鋒拉開了會戰序幕。

儘管如此,皮洛士並不驚恐,他將麾下騎兵列成密集隊形,正面迎擊。

伊庇魯斯王盔甲鮮亮,即便在千軍萬馬中仍如鶴立雞羣一般,所率騎兵在軍中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還不時左右進擊,援救被困同伴,不禁令人感慨的確不負斯人令譽勇名。色薩利騎兵不愧爲希臘世界的翹楚,一時羅軍難以抵禦。

羅馬騎兵決心以斬首行動奪回戰場主動,來自Frentanian的騎士Oplax瞅着機會,盤馬綽矛,當場擊斃皮洛士坐騎。然而馬其頓人Leonnatus幾乎同時橫矛還擊,擊殺Oplax的戰馬。皮洛士當場被部下救走,Oplax卻立刻被複仇心切的夥友騎兵亂刀砍死。然而他的個人英雄行爲卻使得皮洛士的指揮系統出現紊亂,失去主心骨的騎兵們陷入混亂之中,等到皮洛士重整部隊完畢時,羅馬的步兵們已經完成了涉渡和列陣,羅馬式三線佈陣與馬其頓密集陣的第一次交鋒一觸即發。

馬其頓的戰術體系並非僅僅依靠密集陣,而是一個多兵種的合成體系。步砧騎錘是對其最主要戰術的簡潔說明,而他們的輕步兵也能在近戰以外對敵軍造成有效的打擊。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征中各種環境下無往而不利,與馬其頓的合成作戰關係甚大,而此後希臘化世界卻陷入不斷加長長矛僵化方陣的歧途,終致百餘年後馬其頓三度戰敗,塞琉古、托勒密輕易束手於羅馬,長眠在亞歷山大里亞的大帝恐怕也只能哀其不爭了。

重新披掛上陣的皮洛士,此次將他的盔甲和披風交予夥友騎兵之一Megacles。而他自己則廁身於步兵陣列之中,事實上,亞歷山大只有一個,他的傳奇無法複製。

羅馬軍隊穩步向前,隨着距離逐步逼近,羅馬人的標槍手和皮洛士麾下的僱傭弓箭手、投石手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波打擊,雙方默默承受着無謂而痛苦的傷亡,時間帶着生命緩緩流逝。

被稱爲“亞歷山大第二”的皮洛士最後結局怎麼樣? 第3張

驚天動地的戰吼終於從羅軍方向傳來,三線陣列交替猛攻,此時,Megacles因他臨時換上的引人注目的伊庇魯斯王盔甲而被誤認爲皮洛士本人,從而招致羅馬人的猛烈攻擊,一番激鬥後羅馬士兵Dexoüs將Megacles擊殺,隨即剝下他的頭盔與披風呈交與拉維努斯,宣示全軍,以示敵酋皮洛士已被斬殺。羅軍頓時歡聲雷動,而伊庇魯斯軍隊中的驚駭與沮喪隨即瀰漫。危急關頭,皮洛士上馬巡視戰線,他揭開面甲,伸出手來親切慰問士卒,同時大聲吼叫,讓他們認出此人才是他們的王,他們的“鷹”。(千年後的黑斯廷斯戰役,征服者威廉重演此幕)伊庇魯斯軍隊士氣大振,重新穩住陣腳。

在羅馬軍隊的進攻浪潮中,馬其頓方陣的強大正面防禦力體現的淋漓盡致,羅軍初次與其交手,不得窺其門徑,屢攻不克。(普魯塔克認爲皮洛士率先進攻,雙方來回惡鬥七次之多,此說可能不確,馬其頓密集陣在進退中表現甚差,其後的馬其頓戰爭便是明證。依的意見,羅馬軍隊強攻不克,較爲確切)

雙方步兵戰線僵持之際,皮洛士的象兵從兩翼出擊,輕易驅散不擅作戰而且對戰象毫無準備的羅馬騎兵。(這倒也不能全部怪罪羅馬騎兵,此後凱爾特人入侵希臘和小亞細亞時同樣被安條克的十六頭戰象嚇得全軍崩潰)皮洛士麾下精銳的色薩利騎兵隨即猛烈打擊到羅馬軍隊脆弱的側翼上,戰鬥自此進入一邊倒階段,羅馬軍隊被擠壓着向西里斯河退去,秩序大亂,幸而羅軍第四軍團第一長矛手蓋約·米努齊烏斯(Gauis Minucius)刺傷一匹戰象,在皮洛士軍中引發混亂,羅馬殘軍方得脫身。此役羅軍戰死7000,被俘虜2000,共計減員達一萬五千之多,而皮洛士是役僅陳屍沙場者即達四千之衆。雙方均付出了巨大代價,然而皮洛士自此獲取了政治上的主動,薩謨奈人、盧卡尼亞人得以加入他的陣營,除了被坎佩尼亞傭兵所佔據的雷吉烏姆外,希臘城市均歸附於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