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揭祕古代功臣和忠臣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只因爲他們影響到了皇權

揭祕古代功臣和忠臣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只因爲他們影響到了皇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功臣和忠臣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歷史上,爲何絕大多數的功臣和忠臣下場都很悲慘?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釋,對於功臣,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話,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對於忠臣,則是岳飛那一句著名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當我們仔細回看中國古代歷史,似乎各朝各代的功臣和忠臣的結局都不是很好,當然了,這也不絕對。但總的來說,確實如此。那麼這究竟是爲何呢?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舉歷史上兩個著名的人物來加以說明。他們分別是南宋的岳飛和明朝的藍玉。

揭祕古代功臣和忠臣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只因爲他們影響到了皇權

朱元璋——劇照

首先就功臣來說,藍玉是大明帝國名副其實的開國元勳,曾經血戰洪都的戰神。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爲大明帝國立下過赫赫功勳的藍大將軍,到最後卻被朱元璋剝皮實草,其下場十分悲慘。而這其中的原因,真的是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嗎?

當然不是,藍玉之死,其實是必然的。爲何這麼說呢?

藍玉不僅是淮西籍將領,同時還是朱元璋太子朱標的舅父,屬於皇親國戚。但是在大明建國之後,藍玉便開始專橫跋扈起來,依仗着軍功肆意妄爲,貪贓枉法。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咱們出生入死給皇上打下來的天下,咱們也得享受一下”。換句話來說,就是,這大明朝的天下,應該也有他們的一份。

揭祕古代功臣和忠臣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只因爲他們影響到了皇權 第2張

藍玉——劇照

在中央集權制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時代,這樣的言論無疑就是在挑戰皇帝的權威。所以,清理驕兵悍將是必然的事。

當然,除這以外,朱元璋還有着其他的考慮,那就是他必須要在自己去世之前,將朝廷內外這些驕兵悍將們清理乾淨,給後代帝王一個平穩安定的國家。因爲這些人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安定,他們爲了給自己謀求私利,完全不顧及百姓的死活,肆意收刮民脂民膏。

當然了,如果只是簡單地貪污受賄,專橫跋扈,那麼還能勉強再容忍一下,藍玉也不至於被處死,但如果是牽扯到國家的安定,那麼朱元璋就必須要採取相應的措施。而朱元璋對藍玉高舉屠刀的時候,就是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爲何要在這一時候除掉藍玉呢?很簡單,因爲太子朱標如果在世的話,那麼就能將藍玉等人控制住,還能利用他們幫助朱標鎮守邊疆。可如今朱標去世,繼承人朱允炆又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將其除掉。

揭祕古代功臣和忠臣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只因爲他們影響到了皇權 第3張

宋高宗、岳飛——劇照

接來下我們再來說忠臣的代表——南宋抗金名將“岳飛”。

在歷史上的衆多忠臣裏面,岳飛可以說是其代表之一,不說別的,就說他脊背上“精(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就無人能比。當然了,這四個字不僅僅是刻在背上,同時也刻在了岳飛的心上。

面對金人的步步緊逼和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岳飛率領着他的岳家軍奮勇抗爭,與金人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殊死搏鬥。在抗金戰爭中,岳家軍大顯神威,屢戰屢勝,最後連金人都只能無奈地發出“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感嘆。但就是這樣一個忠君報國的岳飛,卻屢遭朝中奸人排擠,最後在抗金連戰連捷的時候,被奸人所害,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將其召回,隨後便將他斬首在風波亭。岳飛的兒子,兄弟張憲等人都未能避免一死。

看到這裏我們不禁會問,忠臣爲何也要被處死?

揭祕古代功臣和忠臣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只因爲他們影響到了皇權 第4張

岳飛——劇照

其實回顧歷史我們便可得知,岳飛之死實際上是有着一定原因的。首先第一點,便是岳飛身爲武將干預朝政,其主要事件就是岳飛讓尚未有兒子的宋高宗立太子。雖然岳飛是爲了國家穩定着想,但是這一行爲在皇帝的眼中,就是圖謀不軌。其次便是岳飛向宋高宗要兵權。

我們知道,宋朝的起家是因爲太祖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而爲了避免將領們在自己的身上故技重演,趙匡胤曾杯酒釋兵權,解決了這一問題。而在往後,宋朝一直秉持着重文輕武的思想,一方面不斷提升文臣的權勢,另一方面則不斷打擊武將。所以宋高宗在面對岳飛向自己索要兵馬,自然會起疑心。

再者來說,岳飛想要的是能夠收復山河,收回失地,而宋高宗只想偏安一隅。相對於收復收地來說,偏安一隅似乎要更容易,更要安穩得多。而想要得到這樣安穩的日子,那麼就必須和金朝和談,而和談的資本就是除掉岳飛。所以再這樣幾番週轉之下,岳飛的首級終於成爲了趙構心中所謂的和談籌碼。

揭祕古代功臣和忠臣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只因爲他們影響到了皇權 第5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其實不論是功臣還是忠臣,只要是影響到皇權的穩定,那麼就必然會遭到清理。藍玉如此,岳飛如此,歷史上那些慘遭殺害的功臣、忠臣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宋史》、《明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