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李自成和張獻忠敗亡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明末亂世,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部,抗擊明朝政府軍的圍剿多年,並最終推翻了明朝在北方和四川地區的統治,分別建立了“大順”和“大西”政權。

李自成與張獻忠聚會: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然而,當滿清八旗軍入關後,李自成軍卻屢戰屢敗,短短一年時間,就丟掉了包括根據地關中地區在內的幾乎全部地盤。在南下湖廣時,李自成更在親自偵查敵情時,被當地豪強擊殺。

而張獻忠在和滿清的第一次交戰時,同樣因爲偵查敵情,被清軍一箭射殺,大西軍失去首領,同樣難以與清軍對抗,被迫南下雲貴。

李、張二人曾是明朝朝廷和崇禎皇帝多年來的心腹大患,卻在對敵滿清時敗得如此輕易,多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如果深入瞭解當時中國各個軍政集團的實力對比和組織架構,便知道此事原是順理成章。

事實上,李自成和張獻忠長期交鋒的,只是明朝的二線軍隊。在明朝一線軍隊和精兵良將都在遼東戰場和滿清戰爭中損失殆盡後,李自成和張獻忠所部的農民軍,才得以從屢戰屢敗到死灰復燃,竟成一方基業。

而滿清在薩爾滸之戰、鬆錦之戰兩場大的戰略決戰,以及廣寧之戰、渾河之戰、大淩河之戰等多次戰役,交手的都是明朝雲集舉國四方精銳集合而成的重兵集團,卻能屢屢得勝,斬俘明軍累積數十萬人,甚至打得絕大部分明軍只敢憑藉堅城重炮堅守城池,而不敢出城野戰。因此,論清軍戰鬥力,原本就肯定在李自成和張獻忠所部之上。

此時的滿清政權,更由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父子兩代梟雄,經過在關外近三十年經營,已打造出了強有力的國家機器,組建了軍民合一、動員力極強的八旗軍集團。

到了皇太極統治後期,滿清已經通過“三丁抽一”的強大動員力,有能力一次性在華北地區投入超過10萬人的機動兵力,而且還是攜帶多門紅夷大炮的步兵、騎兵、炮兵協同作戰的大兵團,無論軍力和戰力,在當時的中國大地,甚至於整個東亞大陸,都毫無疑問是最強者。

滿清崇德皇帝:皇太極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第2張

作爲崛起的新興勢力,滿清能做到拉攏人才,舉賢用能,在佔領區收取稅收,穩定秩序,給軍隊按時提供軍需。八旗軍出戰時令行禁止,戰勝重賞、戰敗重罰,即使燒殺劫掠也能相對“制度化”,在政權建設和軍隊組織性上,爲當時中國各大軍政集團之最強,其兵鋒當然能勢如破竹,迅速席捲天下。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第3張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確實做了種種組織建設的努力,但因爲天下形勢所致,發展過快,從商洛山的18殘騎到嘯聚幾十萬部衆,兵臨北京城下,只用了短短几年。相比於滿清,大順軍崛起速度太快以至於根基嚴重不足,來不及鞏固其政權基礎,就被推到了爭奪天下的最終決戰舞臺。

李自成與其麾下大將劉宗敏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第4張

而且,李自成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就是情報嚴重滯後,甚至不明白腐朽不堪、衰落已極的明朝,已經不再是其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敵軍的精銳兵馬,更遠不止是區區3萬戰兵的吳三桂部。

因此,當大順軍攻破北京後,在對清軍完全沒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在最不利的時間和地點,將8萬左右的精銳主力投入到山海關戰場,和在關外厲兵秣馬數十載的滿清政權進行了一場終極決戰。

山海關一片石之戰:李自成主力精銳8萬 vs 吳三桂軍3萬 + 鄉勇3萬+滿清八旗軍主力10萬人,幾乎是1:2的兵力比。

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動員了十萬八旗主力軍團,和吳三桂軍團內外夾擊,一戰就把最強的競爭對手打殘。大順軍主力損失慘重,頭號悍將劉宗敏重傷,在京畿和河北地區再難立足,被迫倉促西撤。

滿清攝政王:多爾袞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第5張

滿清入關後,作爲一個已經立國近30年,體制完備的穩固政權,能適應當時局勢的切實需求,又在明朝政權土崩瓦解之際,以恰到好處的政治政策大肆招降納叛,自然是勢如破竹,近乎無往而不利,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之後,大順軍更被滿清以優勢兵力和騎兵集團分進合擊,窮追猛打。退守山西后,李自成又犯下了嚴重戰略錯誤。他本應自己坐鎮太原,北守雁門西守太行,源源不斷地從關中徵兵徵糧,力爭守住這表裏山河之地。

然而,李自成的選擇卻是倉促返回關中。

公元1645年11月: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第6張

如此則山西必失,失山西則關中難守,倉促南下則湖廣自然瓦解,其根據地關中地區,也再無地利可言,而後牆倒衆人推,坐擁數十萬部衆卻一路丟城棄地,向南潰逃,正是“運去英雄不自由”了。

當大順軍此前經營數年的兩個根據地關中和湖廣,剛剛着力經營的新根據地河南,都被輕易丟棄,來到人地兩生的長江沿岸,無根本之地可以依託,即使李自成沒有意外身死,也完全不看好其還能有所什麼作爲。

李自成一死,大順軍雖尚有魚龍混雜的幾十萬部衆,然而羣龍無首,各部將領各懷心思,難以整合,如此當然大事去矣。歸順南明政權後,又被充滿偏見的南明官僚所忌憚憎恨,因此之後大順軍在抗清戰場發揮的作用,甚至遠不如偏居一域的大西軍,只能以“變東十三家”的名義,在三峽地區佔山爲王。

至於大西軍首領張獻忠其人,更可說嚴重缺乏戰略眼光和政治頭腦,政權建設能力更約等於零。他攻入四川之後,非但沒有利用當地資源建立一個穩固政權,反而因爲政治舉措失當,大肆殺戮士人,民心喪盡,還沒等滿清攻來,就已經被當地的南明勢力逼迫得難以立足。

張獻忠及其義子李定國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第7張

所以張獻忠纔會放棄成都,全師北上,迎擊滿清豪格部,妄圖死裏求活,卻在戰前偵查時遭遇清軍突襲,中箭身亡。幸有他的義子孫可望繼任大西軍首領,南下雲貴,更憑藉出色的政治組織和政權建設能力,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新興政權,短短几年就養兵十萬。甚至日後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其起兵基礎也源於孫可望最早肇基。

李自成和張獻忠能推翻明朝 最後爲什麼會走向敗亡 第8張

然而自古以來,雲貴一隅之地而取天下的勢力,本是數千年聞所未聞。孫可望和南明永曆政權合流後,更暴露出他性情偏狹急躁、剛愎自用、不能容人的弱點,南明臣子們更將種種腐朽內訌弊病也帶入大西軍,最終導致了李定國和孫可望的內戰。孫可望戰敗後,投靠滿清甘爲其帶路走狗,李定國雖忠勇善戰,終究大廈將傾,無力迴天。

事實上,平心而論,如果不是滿清入關後一系列以“剃髮令”爲代表的暴政,導致民族矛盾尖銳,億萬漢人民衆自發反抗,大西軍和大順軍的敗亡只會比歷史上更早。

最終,這場波瀾壯闊的明末農民戰爭,以李自成的義孫、受封爲南明臨國公的李來亨,在茅麓山上一場大火,劃下了壯烈的休止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