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的 古人究竟拿什麼東西做飯

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的 古人究竟拿什麼東西做飯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人做飯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王者以民人爲天,而民人以食爲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諸如北京烤鴨、蘭州拉麪、西安羊肉泡饃等美食讓人讚不絕口。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美食的製造不僅需要好的材料,也需要好的工具,例如一口好鍋,但宋朝以前是沒有鐵鍋的,那麼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的 古人究竟拿什麼東西做飯

先來看看中國歷史上炊具的演變。人類第一次學會用火,將食物插在樹枝上烤熟後再食用,第一代的炊具——“燒烤架”就這樣誕生了。

鬲是龍山文化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陶製的炊煮器具,有三條“小短腿”,甚是可愛,但它也恰恰說明了人們已經不侷限於“燒烤”,開始了煮食。

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的 古人究竟拿什麼東西做飯 第2張

商朝早期陶鬲爲袋狀足,中期陶鬲數量較多,爲袋狀足加高足尖,部分陶鬲頸部還飾有圓圈紋,而晚期炊器仍以鬲數量最多,與中期的區別是鬲襠變低,並且多不加實足尖。

春秋時期的炊器主要有鬲、釜。鬲的袋足,由春秋早期的作矮胖袋足發展到象徵性的乳頭形袋足,直至袋足逐漸消失。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戰國時期的鬲漸漸被釜取代。中原地區的釜形制與器表裝飾和春秋晚期的陶鬲基本相同,只是低矮的乳頭形袋足已經消失。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漸淡化,遂成爲鍋釜。《史記·項羽本紀》曾提到,項羽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和甑是成套的炊具,釜在下層,作爲水鍋,盛上水,燒火煮水,使蒸氣上升。甑的底部有細孔,放在釜上,用作蒸鍋,米穀魚肉,一蒸了之,簡單方便。釜和甑中間用多孔的箅子隔開,既便於蒸氣上升,又阻止上層的米穀漏到下層,相當科學。釜直接置於爐上烹煮食品,比三足鼎、鬲更能有效使用火力,節省時間和燃料,遂逐漸取代鼎、鬲,成爲主要炊器。而陶釜的樣子與形狀,已經初具我們今天所使用鍋的雛形了。由此看來,沒有鐵鍋也阻擋不了人們想吃食的心以及由此想出各種烹煮的方法。

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的 古人究竟拿什麼東西做飯 第3張

在現有的考古研究上,鐵農具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因此宋朝纔出現“鐵鍋”的說法是不太準確的。由於最初時期的鐵礦產量很低,所以直到漢代鐵一直是由國家進行直接管控的。在出土過的漢代文物中,有形狀似釜的鐵質炊具,雖說與現代鐵鍋相差甚遠,但也證明了漢代就有鐵質炊具。不過這些奢侈的東西都是屬於貴族階級的,宮廷王室才能享用,尋常百姓家中是不會有鐵質炊具的。直到宋代,鐵產量激增以及鍛造技術的進步,鐵鍋變得便宜耐用才走進千家萬戶。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鐵鍋形狀也和以往不同。宋朝有“淺底炒鍋”,這種鐵鍋底部比較薄,傳導性更好,受熱面積更大。也正因如此,到了宋朝,中國人做飯才真正實現了“煎炒烹炸”。

如今,我們的炊具可謂是千變萬化。烤箱,微波爐,電磁爐,燃氣竈等讓人眼花繚亂。但宋朝的許多美食在現代還是很盛行的,如蘇東坡在《格物粗談·飲食》記載的火腿 ——“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一雲谷糠。”,如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寫到的“火鍋”——“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活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等。宋朝真乃是美食的製造營,吃貨們的天堂,鐵鍋是工具,即使沒有,也擋不住人民的智慧,但鐵鍋的優點使其被製造出來是歷史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