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朱升作爲朱元璋手下的功勳之臣 明朝建立後爲何馬上歸隱山林

朱升作爲朱元璋手下的功勳之臣 明朝建立後爲何馬上歸隱山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朱升歸隱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東漢末年,諸葛亮向劉備提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進巴蜀”的隆中對策,爲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指明瞭戰略方向。而在元末羣雄逐鹿之際,朱元璋最後能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同樣得益於一位謀臣的運籌帷幄之功,這位謀臣所獻呈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成爲朱元璋削平羣雄、創業建國的戰略方針,並由此得到朱元璋的恩遇。他就是明初重臣、一代名儒朱升。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勳之臣,還沒有來得及享受新朝建立帶來的榮華富貴,在明朝開國後的第二年,便急匆匆地堅辭請退,歸隱山林。朱升的退隱是看破功名利祿的淡泊之舉,還是認清現實政治之後的無奈選擇?其中又有着怎樣的隱情?我們還是從朱元璋和朱升的君臣遇合說起吧。

朱升作爲朱元璋手下的功勳之臣 明朝建立後爲何馬上歸隱山林

朱元璋劇照

首陳三策

朱升(1299-1370),字允升 ,號楓林,徽州(今安徽黃山市)休寧人。他自幼聰敏過人,學習刻苦,先後師從陳櫟、黃楚望等名家。他在元朝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歲月。作爲一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原先他的仕途並不通坦,而他自己也不樂於仕進。朱升在四十六歲時, 才登鄉貢進士,後四年即五十歲, 授池州路學正,五十二歲“始之官”。管理學田有方,“講授以身示法,南北學者雲集”。他任職三年,“秩滿南歸 ”, 從此, 便“僻在窮山”, “閉戶著述不輟”。

朱升在元朝不樂於仕進,與他的政治態度有關。他不滿蒙古貴族的統治,曾說:“元主中國,天厭之久矣。”

朱元璋起事後,率諸將親征浙東道徽州,聽大將鄧愈說,這裏有個隱士朱升,是個有學問、有影響的人。出於思賢的緣故,朱元璋便效法三國時劉備親顧茅廬做法,親臨朱升住所,懇望朱升出山輔佐他打天下。 就是在這次會面中,朱升向朱元璋簡明扼要地提出了他的著名三策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所謂“高築牆”,就是攻城略地之後,必須穩固防守,建立根據地。所謂“廣積糧”,就是在根據地籌集糧食等戰略物資,從長計議。所謂“緩稱王”,就是在與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的較量中,勝負未定之前,千萬不可自封爲王,以免成爲衆矢之的。

朱元璋對朱升的建議非常敬服,留他在軍中當軍師。此後朱升便參預軍政要務,制禮作樂,完善其政權,輔佐朱元璋建立帝王之業,“誓效智力以謀國,竭耿耿之丹衷”,確實功勳煊赫,恩寵僅次於李善長、劉基,其他文臣無法與之比肩。連劉基、葉琛、章溢等浙東名儒都是在朱升的推薦下,被朱元璋羅致麾下的。

朱升甚至還親手救過朱元璋的命。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 朱元璋親率二十萬大軍,增援已被陳友諒軍包圍八十五天的洪都守將朱文正,雙方在鄱陽湖激戰三十六天。水戰後期,朱元璋唯恐陳友諒逃走,冒着生命危險, 在雨點般的流矢中親“坐胡牀指揮”。朱升見了,連忙將元璋“捧進船艙,而賊發流矢,已中胡牀板矣!”如果不是朱升及時將元璋推進船艙,他很可能一命嗚呼。

清代史家評論朱升說: “升於明興之初, 參贊帷幄, 兼知制浩, 一切典制,多出其手,與陶安、宋濂等名望相埒。”

朱元璋在寫給朱升的《免朝謁手詔》中,列舉了他在開國大業中的貢獻:“爾察歷數,觀天文,擇主就聘,首陳三策,朕實嘉行。新安款降,不俟兵刃,四方之士,杖策而來,皆卿齒德俱尊倡之也。”

朱升作爲朱元璋手下的功勳之臣 明朝建立後爲何馬上歸隱山林 第2張

請老歸山

然而,就是這位曾經懷着“機會到時須勇進,天邊莫待羽書催”的心情急於前往金陵謁見朱元璋的朱升,在朱元璋稱帝伊始,卻有掛冠歸里之念。

洪武元年(1368)五月,朱升在忙完登基大典之後, 即“告歸省丘墓”。到了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升便正式“請老歸山”, 朱元璋欲“賜以爵土,(升)固辭不受”,只是老淚縱橫地向朱元璋陳訴自己的一樁心事:“臣一子名同,事君之忠有餘,保身之哲不足,臣所以不令其仕者,恐他日不得老死牖下也 ”。 就是說,朱升不希望自己兒子做官,免得他日不得老死家鄉。

朱元璋聽了很不高興,說:“這是什麼話呢!朕與卿分則君臣,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慮及此乎? ”朱升坦白地回答:“並非臣的顧慮,但願陛下哀憐老臣,免臣的兒子死罪,賜以完軀,就是萬幸。”說罷,“涕數行下”。

朱元璋最後也被朱升感動了,“因與朱同免死券以慰之,馳驛送歸”。朱升在歸裏的次年,亦即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寂寞逝去,享年七十二歲。朱升好歹壽終正寢,但他的兒子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後來,朱同在禮部侍郎任上被捲入“胡惟庸黨案”,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處死刑。

朱升作爲朱元璋手下的功勳之臣 明朝建立後爲何馬上歸隱山林 第3張

保身之舉

朱升此時已年逾七十,提出辭官歸裏,本不足爲怪,也符合古代文宮致仕制度。但考慮到明初人才匱乏的現實,加上朱升過往的功績和所受到的恩寵,朱升的歸鄉之舉仍然在羣臣中激起很大反響。

或許我們可以從時人祝賀朱升歸隱的詩句中推測其中的原因。這首詩寫到:“掀天事業乾坤內,開國功勳宇宙間。明哲保身歸隱後,翰林聲價勝侯王。”

朱升的歸隱並不是因爲無心爵祿,功成勇退,而是完全出於政治的考量——明哲保身的自謀策略,是一種無奈之舉。

昔日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後便立即“掛冠”泛舟五湖,他對越王勾踐的看法是“共患難易,共富貴難 ”。張良在輔佐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便飄然遠行。古有明鑑,長期在朱元璋身邊朝夕相處的朱升應該對此人猜忌刻薄的秉性有着透徹的瞭解。而他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的幾件事更堅定了他辭官歸隱的決心。

吳元年(1367) 七月,時稱吳王的朱元璋,令朱升率領宮廷樂隊入見,“設雅樂閱視”。元璋親自擊石磐,命朱升識五音。朱升 “誤以宮音爲徵音”,元璋很惱火,指責說“卿何以宮音爲徵耶?”圍繞音律問題,兩人之間還來了一場爭論。這件事,不能不在朱升的心中投下陰影:聽錯一音,竟招來朱元璋的龍顏大怒,如果犯了其他過失,後果豈堪設想!

另外,許存仁的獄中之死對朱升來說是一次震動。據《明史·許存仁傳》記載:許存仁,名元,金華人。朱元璋克金華後,訪得存仁,“命傅諸子,擢國子博士。吳元年擢祭酒。存仁出入左右垂十年,自稽古禮義事,至進退人才,無不與論議 ”。正當朱元璋準備登大位之際,存仁告歸,於是便以“忤旨”罪,下獄而死。許存仁之死,使得朱升預感到這是朱元璋開始殺戮功臣的先兆。

朱升作爲朱元璋手下的功勳之臣 明朝建立後爲何馬上歸隱山林 第4張

當初追隨朱元璋併爲之效力,朱升看中的是驅除元虜,“變左衽而爲衣冠”的機會到了,認定朱元璋在天下大亂中將成就大業。而他在明朝開國之初,便及時隱退,則是因爲覺察到了朱元璋“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共安樂”的爲人。

他的進和退都是形勢造成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朱升大概感受到了這一點吧。與後來那些身遭誅戮、夷族滅家的功臣宿將相比,朱升的選擇顯然高明得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