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文景盛世的最大受益人是誰 百姓僅僅混個溫飽而已

文景盛世的最大受益人是誰 百姓僅僅混個溫飽而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漢朝文景盛世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漢初年,國家採用輕徭薄賦的政策與民修養生息,對外不用兵革,對內奉行黃老之術,鼓勵農業生產。到了文景時期,更是以農業生產爲主,爲此皇帝親身耕種爲天下做表率,創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身處盛世的農民階層應該是最大的受益者,國家一再的減少稅賦,可實際上農民僅僅混個溫飽,而漢初國家政策的真正受益者並不是農民階層。

文景盛世的最大受益人是誰 百姓僅僅混個溫飽而已

漢初的輕徭薄賦

秦朝亡於暴政,對百姓橫徵暴斂和律法嚴苛,從而激起了農民起義;西漢建立後,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採用輕徭薄賦的政策緩解底層民衆的壓力,並廢除了秦時的苛法。

漢承秦制,漢初在稅賦制度上基本和秦一致,百姓面臨着的稅賦有哪些呢?

01.稅賦

“稅”、“賦”之別

通俗的來說,“稅”指的是田稅、市稅、商稅、漁稅、礦稅等等,其中田稅爲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用於政府官吏工資發放、郊社宗廟的祭祀耗用、天子的奉養、以及政務開支等。

田稅按照田地的畝數收成徵收,秦漢時期的田稅都徵收糧食,並不收錢。市稅、商稅、漁稅、礦稅等按交易額的一定比例收取錢。

“賦”是用於車馬、軍費,充實府庫賞賜的時候用。賦按人口來交,也就是人頭稅,規定年齡範圍內的人口,必須每人每年上繳一定數量的賦稅。

02.徭役

徭役分爲兩種,一種是兵役,一種是勞役。兵役主要是戍邊,而勞役的範圍就比較廣。

但凡大耗民力的工程,都會徵調民夫參加,政府不管伙食,服役者自己解決。比如皇帝陵墓的修建、皇家宮殿的建設等。

經常性需要服役的就是運輸。這個主要包括給京城運送糧食用品等,西漢初年京城每年需要消耗幾百萬石糧食,這些糧食基本都是從關東調運過去的,參與運輸的就是服勞役的民夫。

戰爭時期,民夫還要承擔爲軍隊運輸糧草的徭役。

文景盛世的最大受益人是誰 百姓僅僅混個溫飽而已 第2張

03.漢初的稅賦收取和徭役

稅賦和徭役是古代壓在百姓身上最大的兩座山;秦時,田稅按十取一的比例收稅,再加上人頭稅下來,基本上一半以上的產出都交了稅賦。秦朝的徭役也極爲繁重,每個成年男子每年至少要服一個月的勞役,而且純屬義務勞動,國家不會有任何補貼,工資更不要想。

漢初時期,田稅以十五取一的比例收取,到了文帝時期,又降到了三十取一的比例,這個田稅的比例是中國歷史上最低的。“賦”在漢初的時候規定十五歲以上五十六歲以下不分 男女,每人每年120錢,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爲軍事消耗巨大,增加到了每人150錢。

漢初對外採取懷柔的和親政策,邊關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兵役較之於秦朝要少很多;在勞役方面,爲了恢復農業生產,防止過渡的消耗勞動力,漢初的徭役非常的輕。文帝時期規定,每個成年男子沒三年服勞役一次。

從上面可以看出,漢初輕徭薄賦的修養政策是黎民百姓最大的福音,國家安穩,有沒有太大的徭役任務,政府又一再的降低田稅,百姓安心的耕種,完完全全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其實不然。

文景之時百姓勉強能溫飽

01.西漢初年理想情況下百姓一年的產出和支出

普通百姓一家在漢初能分到一百畝左右的田地,以一家五口爲例。

根據《漢書》記載秦朝李斯對秦始皇的奏報中可以知道,秦朝時期一畝地的產量約是一石半的粟,而漢初和秦朝時期在生產工具和技術上沒有大的進步,產量基本和秦朝一樣。

一家五口,100畝地的產量爲150石,上稅10石,一年的口糧是90石,還餘下50石,一石大致可以賣30錢,可以賣1500錢(實際沒這麼多),每人交120錢的人頭稅,按兩個成年人算,需要240錢;每年的穿衣、生活等其他用度最少要花掉300錢,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啥也不敢弄,就攢下860錢。再算上婚喪嫁娶、生病等其他的花費,保本就是最好的呢,甚至還會虧。這還是再理想的情況下。

通常在皇帝登基、大婚或者一些重大的喜慶事件時,會對所有百姓於以物質上的獎勵,比如賞賜布匹、糧食、酒、耕牛等,這些獎勵分散到每個人身上,也沒有多少。會不定期的對年齡大的老人、孤寡、貧窮的人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相當於現在的扶貧。雖然不多,但也算是額外的收入。

文景盛世的最大受益人是誰 百姓僅僅混個溫飽而已 第3張

02.漢初農民面臨的實際情況

上面大致統計了普通農家一年的產出和支出,但這是理想狀態,實際上的情況並沒有樂觀。

(1)農業生產的風險

古代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非常落後,幾乎沒有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如果是風調雨順的一年,莊家收成好,大家的日子好過些,起碼能吃飽。

可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出現減產或者顆粒無收的情況,那就是災難。沒有多餘的糧食儲存,有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只能靠政府救濟或者乞討,啃樹皮來維持。

旱災和蝗災是古代農業生產的兩大天敵,除了這些還有冰雹、病變等等一系列的災害;地也有富饒和貧瘠之分。

面對災難,國家會出面賑災,但國家不可能承包災民一年的生活支出,頂多是減免稅賦,再給一定的糧食,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借貸或者賣地來換取生存物資,大部分的借貸最終也會被逼賣掉土地,成爲地主和豪強的佃戶。

(2)商人的壓榨

碰到好年成豐收了,可糧食的價格反而低了,典型的增產不增收。商品的價格決定於供求關係,商人以逐利爲主,豐年的時候,壓低價格從農民手裏收購糧食,要交稅、要生活開銷,百姓必須賣糧食。

漢時最低的糧食價格在宣帝時期是一旦5錢,一旦30錢是非常理想的狀態,基本上農民手裏的糧食都是低於這個價格被商人所收購的。

爲了穩定糧價,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漢文帝聽取了晁錯的建議,實行以粟買爵和以粟抵罪的策略,來提高糧食的價格。

漢初雖然重農抑商,但並沒有完全禁商。羊毛出在羊身上,朝廷對商人的限制最後全部落在的農民的頭上。所以導致的結果是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但農民越來越窮,商人越來越富有,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03)底層官吏的剝削

文景時期,對民實行輕徭薄賦的修養政策,對內提倡節儉;官員的俸祿並不高,據《漢書.貨殖列傳記載》三公年俸大致是兩千石,普通的下層佐吏一年的俸祿只有九十二石,遠不如一家農戶的收入,養家餬口都是問題。

可這些人的生活並不差,衣着光鮮,比普通的老百姓生活滋潤多了,錢肯定從百姓身上剝削而來。以糧食交稅本就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弊端,容易造成貪污;而以產量來定稅,定多定少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縣官不如現管,吃拿卡要,稅賦上貪污,都是平常不過的事。

03.農民階層勉強混個溫飽

在多方的剝削之中,身處盛世的農民階層辛苦勞作一年,好一點一年辛苦下來能攢一點血汗錢;不好了只有忍飢挨餓到下一年。碰到大的天災人禍,只有將手裏的土地賣出。

吃肉喝酒那是奢望;只有逢年過節或者祭祀的時候吃點肉來解解饞;打獵釣魚也是有難度的,官府有管制。想喝酒,國家有禁酒令,偶爾皇帝會下令解除幾天的禁期,但手裏也沒幾個錢,捨不得買酒。

文景盛世的最大受益人是誰 百姓僅僅混個溫飽而已 第4張

誰是盛世最大的收益者

農民階層在“文景盛世”也只能圖個溫飽,這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那麼誰纔是盛世最大的受益者呢?

01.貴族集團

貴族集團永遠是封建社會的最大受益者,有權勢、有地位、有土地,不用自己勞作,等着坐享其成就可以了,皇室宗族、功勳貴戚、士大夫集團,只要皇帝高興,良田隨便幾百頃的賞賜,都不用多說。

02.豪強、地主階層

豪強、地主階層通過大量的兼併土地,獲得貧困農民的土地,再轉手租給農民階層,收取遠遠高於政府稅收的租金,他們切切實實的享受到了國家稅後政策的最大紅利。

這些豪強和地主的土地租金達到了恐怖的十分之五,其對農民的壓榨不亞於秦朝時期的暴政。失去了土地的農民爲了生存只能從豪強、地主手中租地來種。這些人享受不到漢朝三十稅一的紅利政策。

在文景時期,土地的兼併已經很嚴重了,信奉黃老之術無爲而治的漢景帝雖然認識到了土地兼併的問題,但沒有過多的去幹預和管制。

03.商人集團

漢初隨着農業生產的恢復,商人以極低的價格收取農民手裏的糧食,再囤積以高價賣出。朝廷的抑商政策和稅收制度並沒有限制商人對社會財富的搠取。

漢文帝以每家10萬錢作爲中產的標準,可大部分的農民家庭每年能收支平衡就很不錯了,而天下的大量財富匯聚到了商人和貴族手中。

舉個例子,據《史記》記載重臣灌夫的家產有數千萬,宛城孔氏的家產也有數千萬,資產過億的商人、豪族非常多。

貴族階層有權有勢,豪強、地主階層兼併了大量的土地,商人集團壓榨民衆獲得了財富,他們都享受到了盛世帶來的富貴,唯獨底層的農民階層成爲了被壓榨的對象。

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尊農夫,農夫已貧窮。

《秦漢史》

結語:

“文景之治”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盛世,官府倉庫裏的存糧都滿的溢出來了;好幾年的陳糧都放着快發黴了,天下一副繁榮昌盛的太平景象。

但唯獨農民階層用雙手耕耘出了一片盛世的基礎,卻未曾享受太多的盛世福利。他們是享受到了太平安穩,享受到了輕鬆的徭役。

辛辛苦苦的勞作一年,只是混個溫飽,成就了封建王朝的盛世榮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