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清朝倭患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比起從元朝中後期起,中日雙方“你搶我抓”三個多世紀的“倭患”,特別是比起明朝嘉靖年間持續四十年,戰火波及整個東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亂”,鴉片戰爭以前的清朝,“倭患”這事兒卻是很消停。雖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幾位港臺“不老男神”“不老女神”主演的“戲說”題材清宮劇裏,也充斥着大清皇帝手撕日本倭寇的熱血劇情,但放在真實歷史裏,這事兒真沒機會——海那邊的日本,“老實”了二百多年。

當然,這“老實”也不是無緣無故,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國情的變化。

清代年間的日本,既不是元明年間那個羣雄紛爭的“戰國時代”,也不是豐臣秀吉時代的那隻夢想“遷都寧波”的猖狂野獸。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出於穩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對外厲行“鎖國”政策:除了長崎之外,日本對外的港口全數關閉,日本船隻不許出海貿易,更不許擅自與海外往來,偷渡更是死刑大罪。只有中國荷蘭等少數國家的船隻,可以在長崎進行貿易,卻要遭到嚴密的監視。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第2張

出個國都要死刑?如此嚴密監控的鎖國體制,也恰恰剷掉了倭寇作亂的土壤。元明年間倭寇們肆意駕船“覓食”,想打劫就打劫的“好日子”,從根兒上就沒了。

但拼命鎖國的日本,與對岸大清王朝之間,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卻也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這就是當時“中日和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雙方無比重要的“洋銅貿易”。

清王朝一統天下後,國家進入了長久和平,但一件大事,卻關乎着國家穩定:銅錢。要發行銅錢,就需要大量的銅,清王朝的產銅地,卻集中在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產量有限不說,運輸更十分困難,運不出銅是常事。可這事兒每年稍耽誤一會兒,極有可能就是要命的“錢荒”。還好,日本有!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第3張

與地大物博卻缺銅的大清不同,日本島雖說窮得叮噹響,日用品要啥沒啥,可就是金銀銅等貴金屬產量豐富,可以說“窮得只剩下錢”。而且雖說鎖了國,但對中國的各種貨物,日本社會需求量也極大。那怎麼辦?拿銅換吧。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第4張

所以,自1683年,隨着清王朝平定臺灣南明政權,中日雙方也就心照不宣,開始了長達一半個世紀的“洋銅貿易”。每年大批中國船隻從寧波廣州等港口出海,滿載着生絲等貨物直奔日本,換取大量優質銅。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康乾盛世”時代,大清朝對海外貿易高度緊張,乾隆年間更只留了一個通商口岸。但對“換日本銅”的買賣,清王朝卻是政策寬鬆,只要是去日本換銅,中國商船甚至可以不管相關禁令,帶去大批重要寶貨。

對這項關乎國家財政穩定的買賣,清王朝的態度,比起其他外貿政策來,實在太開明。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第5張

這開明的態度,也造就了一段後世幾乎遺忘,當時卻紅紅火火的中日貿易盛況。康乾年間,清朝每年開赴日本的商船,常在百艘以上,每年登陸日本島的中國商民,一度多達近萬人。從1683年至1840年,中國商船累計從日本賺走了三點八億斤銅。對於雙方來說,這都是一筆持久雙贏的生意。

既然是雙贏,中日雙方當然也就盡力維持,和平,也就不難。

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卻是,號稱“漠視海洋”“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年代裏,卻曾擁有一支威震東亞海洋的海上力量。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第6張

康熙年間時,出於與東南“南明小朝廷”作戰的需要,“弓馬騎射”起家的清王朝,也一度高度重視海軍建設。1683年中日開始“洋銅貿易”起,當時的清王朝,海軍正如日中天,主力戰艦“鳥船”長五十米以上,裝備大型火炮三十門以上,即使比起亞洲海面上赫赫有名的荷蘭戰艦,繼承明代造船技術的大清鳥船,當時也足能“單挑”。而這樣的兇悍的炮船,在當時的清軍水師裏,有六十艘之多。

如此兇悍的戰艦,不但在戰場上實打實打出威風,而且在康熙年間時,還曾作爲“封舟”,每隔幾年就去冊封琉球,等於是在日本海面上亮個相,威懾力十分強。這樣強大的海上力量,周邊哪家“鄰居”,又敢輕易造次?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第7張

可最讓人嘆息的,也正是這事兒。隨着清王朝統治的穩定,這曾經強大的“鳥船”,也大多被清王朝廢棄,幾乎是拆的拆扔的扔。到了乾隆年間時,清軍最“巨無霸”的戰艦,竟只有十一丈長。隨着一批手工業圖書在大清被禁燬,清軍水師的造船造炮技術,也是大踏步倒退。

也恰恰是在乾隆晚年時,別看大清沒有鬧“倭患”,越南海盜卻後來居上了。當時裝備有“大師船”的越南海盜團伙,其戰艦往往比清軍戰艦大三四倍,號稱“船大而高,炮多而壯”。憑着這強大實力,從乾隆晚年到嘉慶年間,每到春夏季節,來自越南的海盜船就會組團殺來,在廣東至浙江的海面上大肆燒殺搶掠,氣的乾隆嘉慶兩父子,多次拋下嚴旨,恨不得將這夥賊匪趕盡殺絕。

但到了戰場上呢?由於人家船大炮多,清軍的沿海水師,每次都是能躲就躲。以至於稍有點錢的沿海商民,都得自發配備船炮,靠自家力量和海盜死磕。每次海盜來了,清軍的“正規軍”水師,基本都是“登桅望”,能看熱鬧就看熱鬧。如果不是嘉慶五年,越南海盜船在海面上遭遇颶風打擊,外加越南國內形勢變化,其國王主動剷除海盜勢力,這曾叫清軍躲貓貓的海盜,不知還會折騰大清多久。

歷史上倭患問題連續出了三個多世界 爲何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倭患 第8張

可是,自家海軍不給力,就算沒有倭寇,就算靠運氣熬走了越南海盜,待到鴉片戰爭打響,面對英軍的堅船利炮,那依然還是叫天天不靈。被轟開國門的清王朝,隨後陷入了落後捱打的深坑,更在十九世紀末的甲午戰爭裏,被昔日的“貿易伙伴”日本踩在腳下。

所以說,對方國情的變化,共同的貿易經濟利益,固然是和平的必要條件,但自強,纔是根本。沒有“倭寇”的大清朝,終爲漠視海權,付出了太多沉重的代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