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戰國秦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其實是人才比拼的戰場,戰國初期,魏國之所以能夠登上超級大國的地位,靠的是“李悝”在經濟方面進行的改革,靠的是吳起在軍事變法中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後來,秦國完成了由衰轉盛的轉折點,靠的也是商鞅在秦國的改革。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趙國能夠成爲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擺脫不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的功勞;燕國能夠發動樂毅伐齊,也是燕昭王變法改革的效果;齊國之所以一直能夠以大國自居,其中是田忌、鄒忌、孫臏等人的支持,所以,整個戰國時代其實就是人才比拼的戰場。

但是,在戰國時代的人才圈子裏卻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就是大部分的人才,都有一個比較相似的經歷——在遊歷一個國家而沒有找到入仕機會時,幾乎都選擇了進入秦國。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2張

比如說,商鞅,商鞅在最開始時選擇的是進入魏國,並且,他也得到了當時魏國丞相公叔痤的賞識,只不過公叔痤在當時已經年老,失去了在魏國朝堂上的話語權,魏惠王對於他推薦的人沒有任何興趣。後來,商鞅在公叔痤去世之後,選擇了跟隨景監進入秦國,隨後,用驚世變法改寫了戰國時代的格局。

又比如說,張儀和范雎,張儀在真正成名之前去過魏國,也去過楚國,但是,最終讓他成名的還是秦國,范雎在魏國曾經遭受過非人的待遇,後來,也是因爲秦昭襄王的賞識才名動天下。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3張

再比如說,戰國末年的尉繚子,尉繚子也是魏國人,但後來也選擇了進入秦國,並且在大秦帝國橫空出世之後,尉繚子被評爲秦國朝堂上的文臣之首,這些人的經歷都比較相似,在他國而無法功成名就時,他們幾乎都選擇了進入秦國。

戰國時代,秦國吸引天下人才

那麼,秦國對於這些人才到底有着哪些吸引力呢?爲什麼他們在後續的選擇過程中都選擇了秦國呢?或許張儀範雎等人還好理解,畢竟他們那個時代,秦國已經有了強大起來的跡象,可是,商鞅的時代秦國卻是整個戰國七雄中最爲弱小的國家,那麼商鞅又是爲何而選擇了秦國呢?本篇文章重大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在吸引人才方面到底有着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4張

戰國七雄,秦國曆史底蘊最差

其實秦國的歷史底蘊,是讓商鞅做出最終選擇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通過對比戰國時代各國的發展歷史來看,秦國其實是歷史底蘊最差的國家,除了秦國之外,齊國雖然經過了權力更迭,不再是最初的姜氏家族掌權,但是它的行政、經濟、軍事等各項國家體系和系統都是沿用的姜氏齊國時候的方針,國內的環境沒有大的改變。

韓、趙、魏三國雖然是新興的諸侯國,但是,他們在建立諸侯國之前是老牌諸侯國晉國的家臣,並且在晉國國內掌權已久,也不算是真正的新興國家,而燕國和楚國更不用說了,燕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並且從未像齊國那樣經歷過權力更迭,一直都是一個家族在掌握着國家權力;可以說,燕國是整個戰國時代歷史底蘊最爲深厚的國家,也是傳承最爲久遠的國家。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5張

秦國是東周開國諸侯,經過打拼才站穩腳

楚國則是在周成王時被分封爲諸侯國的,後來因爲發展方式比較叛逆,在春秋時代自立爲王,它的歷史同樣深厚,而相對於這些國家,秦國早就顯得年輕很多,它是東周的開國諸侯,是因爲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分封的諸侯國。

而且周平王在當初分封時,並沒有給予秦國先祖實際的領土,而是給予了一個承諾,說只要秦國能夠將西方的失地收復回來,那麼,那些土地都將成爲秦國的領地,所以,此後秦國又陷入了長期的南征北戰當中,經歷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站穩腳跟,因此,秦國其實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制度根基。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6張

這也是,爲什麼在秦孝公之前,很難找到秦國發展風格的原因,秦孝公之前的時段,秦國的制度或者是政治風格,是比較多變的,在秦穆公時比較類似於王道,學習的應該是周朝的傳統,後來到了秦獻公的時候,實施的是以戰養戰的政策,表現出來的態度也比較強硬。

秦國思想束縛比較淺,有利於變法

所以說,它沒有一個真正發展的核心根基,這也就說明,這個國家是比較容易進行改變的,它沒有制度方面的思想束縛,也沒有政策方面的行爲束縛,在進行變法和改革時,人們是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措施的。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7張

尤其是像商鞅這一類人,他們治理國家的根本就在於變法,既然是變法就會涉及到很多舊有制度的改變,這樣的方式對於一些思想束縛比較深的人,是很難接受的,就像是燕國,燕國因爲歷史底蘊太過深厚,他們對於周王朝的統治制度或者對於王道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崇拜,在這樣的國家內部,想要改變王道政策幾乎等同於癡人說夢。

而對於秦國來講,因爲歷史底蘊沒有那麼深厚,沒有賴以生存的制度和政策,也就不存在着思想和行爲上的束縛,改變起來就比較容易。這是商鞅會選擇秦國的一個關鍵。

商鞅之前,秦國並沒有進行過變法

沒有進行過變法,就意味着秦國如同一張白紙,比較好描繪,也比較容易讓國君接受真正的改變。其實進行過變法的國家,往往會被困在固定模式中,難以走出來,就比如說魏國,魏惠王時代爲什麼對商鞅沒有絲毫興趣呢?

魏國經歷過變法,再次推行新的變法,難上加難

就是因爲魏國被困在了一種固定的模式當中,首先,魏惠王認爲魏國已經進行過一場變法了,國家實力比較強,至少在當時那個時代裏,魏國依舊擁有戰國時代最大的話語權,也是中原地區最爲強盛的國家,雖然不需要第二場變法,那麼依靠變法來立足的商鞅,就得不到君主的賞識和支持。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8張

其次,因爲魏國進行過變法,在魏國人民的印象當中,如同與“李悝”或者吳起那樣的變法,纔是比較容易讓魏國強盛起來的,所以,在這個時段裏,商鞅如果想要推行一種新的變法必定會受到魏國民衆的抵制,推行起來的困難非常之大。

所以,相比之下沒有進行過任何一場變法的秦國,則更加容易接受新的變法措施,並且在此基礎上秦國,還沒有嚴重的思想束縛和歷史束縛,商鞅的舞臺就變得更加廣闊了。

秦國對人才需求量大

秦國對於人才的需求量是比其他國家更大的,這與秦國的政治制度可能有直接關係,因爲在秦國的制度裏,君主的集權是一個關鍵,也就是說,君主在國家決策方面遇到的阻礙會很少,而且因爲新制度、新政策在秦國的推行,秦國急需要真正具有才華的人出來主持局面。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9張

所以,當時的秦國非常需要各個方面的人才,而且這樣的局面持續了好幾代人,在秦孝公時代裏,秦國是最爲弱小的國家,要想強盛起來,要想在那個弱肉強食時代裏生存下來,秦國就必須開拓新的道路和途徑。

當此之時,對於人才的需求力度自然是最大的,而那些能人異士進入秦國的發展舞臺自然比進入其他國家要大。後來,又因爲秦國的強盛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滿,尤其是在蘇秦提出了合縱政策之後,秦國所面對的外部壓力比之之前更大。

秦國的強大需要外來人才支撐

這個時候更加需要外來人才的支撐,來讓秦國打破這個僵局,所以,這個時候,張儀入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提出的連橫政策從內部瓦解了合作,讓秦國和齊國達成了同盟關係,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合縱的力量。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10張

後來,爲了將這種優勢發揮下去,秦國必然需要新政策的支持,當此之時,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恰恰是張儀連橫政策的一種延伸,自然而然的,范雎在秦國也就有了一席之地。所以,其實秦國在各個階段對於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真正具有才華的人在秦國有着一定的發展機會。

而其他國家就不同了,因爲沒有新政策的推行,沒有國家體系的改變,它們能夠提供的機會很少,現在也一樣,一些企業如果一直按照舊有的模式推行,那麼他們提供的就業崗位其實是很少的,而一些要進行創新和改革的企業,因爲新體系和新模式的推行必然會創造新一批的就業崗位。

秦國的制度有利於人才的引進

秦國在進行商鞅變法之後,對於人才的政策是比較優惠的,也就是說,真正具有才華的人,在秦國的發展都比較能夠得到利益,因爲秦國其實沒有了制度方面的阻攔,而像是楚國這樣的國家,因爲國內製度的問題,國家權力幾乎掌握在貴族手裏。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11張

實際上,在戰國時代只有進行了徹底變化的秦國,在貴族問題上受害較小,而其他的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貴族的阻攔,而無法進行純粹的君主決策,而既然貴族掌握着部分的國家權力,他們就必定佔有着朝堂上的諸多職位,不然貴族的實力沒有辦法得到延續,家族的力量也沒有辦法得到保證。

因此,整個朝堂上能夠面向人才的職位並不多,而秦國則不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基本上隔除了貴族對於君主決策的影響,秦國能夠提供的職位其實很多,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行政軍事等各個方面,這就給外來人才提供了很大的機會,其實這就是一種實力上的吸引。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12張

就像戰國初期的魏國一樣,當時的魏國是最爲強大的國家,它的都城大梁就是一個天然的人才聚集地,因爲強盛的國家自然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進入強大國家的人才自然也就更多,後來進行了商鞅變法的秦國也是如此,因爲國家實力的提升讓一些能人異士更能夠看到潛在價值,所以他們必然會選擇進入秦國發展。

結尾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很多人才在遊歷其他國家而沒有尋找機會時,進入秦國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秦國的歷史底蘊沒有那麼深厚,這對發展有弊端,但是也有好處,至少讓秦國人沒有很大的思想束縛,在接受新方法新政策的時候比較容易,變法推行起來也就比其它的國家更加簡單一些。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13張

這或許也是秦國能夠進行徹底變法的一個原因,其實,有時候思想上的束縛,比經濟等方面的束縛要更加可怕,人們如果接受不了一種思想,就必定會產生壓迫的感覺,而有壓迫就會有反抗。

秦王朝滅亡與其歷史底蘊不深厚有關

事實上,秦王朝建立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滅亡,也有歷史底蘊不深厚的原因,當秦國還是一個諸侯國時,面對的是沒有太大思想束縛的秦國子民,而當它成爲一個王朝之後,臣民就是來自天下各地的,在這些人當中有的人習慣了吏治,有的人習慣了王道。

而秦王朝卻沒有經過一個喘息的機會,就一股腦地將法治政策進行推廣,自然會讓人們受到制度上的壓迫,也就會導致不滿,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這種不滿就會爆發出來,也就導致了後來的起義。

戰國時期的秦國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當時的人才爲何大部分都去秦國 第14張

除此之外,隨着秦國變法的推進,它的實力變得越來越強盛,能夠提供的機會更多,吸引人才的能力自然也就變得更加強大了。這告訴我們,一個強盛的國家想要吸引來更多的人才必定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爲基礎,又有足夠吸引人的地方,有足夠精彩和新穎的發展方向,而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新鮮血液,也是進行進一步改革創新的關鍵。

這其實就是一個良性循環,而國家的發展必然不能失去這種良性循環,不然就會變得固步自封、墨守成規,最終導致國家的落後,也導致發展的停滯,這也是那個時間段的歷史帶給我們最有價值的啓發之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