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皇太極不止一次與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都拒絕了

皇太極不止一次與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都拒絕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皇太極和談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皇太極曾不止一次主動提出與明朝進行和談,但是最終都沒有達成任何和談的成果,究其原因是崇禎帝對於面子過於看重,最終沒能避免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最終導致了滅國的悲劇。

朝貢與馬市貿易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女真人阿哈出對明朝進行朝貢,明朝建立了建州衛。之後的幾年時間,明朝陸續在東北地區設立了一百三十多個衛所,這些衛所的成立後,明朝大量任命了本地女真人爲指揮使、指揮同知等職務。這些部落首領通過嚮明朝進貢以當地特產馬、貂鼠皮、海青、阿膠、殊角(海象牙)等來換取明朝豐厚的賞賜。同時他們被允許通過以帶貨的形式,將貢品之外的商品出售到京城的市場。

皇太極不止一次與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都拒絕了

朝貢貿易的巨大利益驅動下,朝貢的次數和人數規模不斷擴大,明朝不得不對朝貢貿易做出了限制。

相對於朝貢貿易,平民之間的馬市貿易則顯得更爲重要。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女真人提出了開設馬市的申請,馬市的設立增加了生產生活物資的互通有無,女真的農業生產工具鐵器和耕牛的獲取基本通過馬市來獲取。

明朝利用羈縻政策控制邊疆藩屬部落或衛所。通過適當的剿和撫來安定邊疆的。羈縻政策一直貫穿明朝始末,明初朝廷對女真各部也採用了羈縻政策。努爾哈赤祖父和父親死後,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致使明朝對女真羈縻政策的失敗。

皇太極的議和

明天啓六年(公元1626年),也就是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駕崩,皇太極即位。當時由於戰爭,朝貢和馬市的斷絕後,後金面臨着巨大的社會危機,所以皇太極在軍事佔優的情況下,第一次嚮明朝提出了議和的建議。

時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國中銀兩雖多,無外貿易,是以銀賤而諸物騰貴。良馬,銀三百兩。牛一,銀百兩。蟒緞一,銀百五十兩。布匹一,銀九兩。盜賊繁興,偷竊牛馬,或行劫殺。

皇太極不止一次與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都拒絕了 第2張

時任寧遠巡撫的袁崇煥派出使團前往瀋陽,在瀋陽明朝使團受到厚待,返回後使團帶回皇太極的書信。書信中皇太極表達了願意議和的意願,但是這封書信如石牛入海並沒有任何迴音。一個月後,皇太極派出方吉納、溫塔石出使,袁崇煥回信提出和談條件爲退回被後金所佔的城池,其實袁崇煥知道皇太極其實不會讓步,所以和談無疾而終。

屢蒙書教,知崇敬明帝,停息干戈,撫養國民之意......往事七宗,汗仍抱爲長恨,我焉能聽之忍之。追國往事,窮究其因,乃我邊境小人,與汗之不良諸申人,口舌相爭,……遼東潘陽界內人民,尚不能保,寧問糗糧足與否?汗怨已雪,而心滿意足。惟我皇帝,難消受耳。今若修好,城池如何退出。……汗更有以教我乎?在此特候復書。”

皇太極不止一次與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都拒絕了 第3張

這次和談爲雙方底線的一次試探,後金積蓄恢復因戰爭而中斷的馬市交易,而袁崇煥方面和談只不過是一個緩兵的藉口而已。

和談的另一次機會

天啓帝駕崩後,皇太極也希望派出使團,前往北京弔唁,順便開啓新一輪的和談,可是卻被明朝拒絕。

就在袁崇煥被重新啓用後,皇太極再次嚮明朝拋出橄欖枝,提出以大淩河和三岔河爲界,雙方就可罷兵,共享太平。

若真誠和好,則以大淩河爲爾界,三岔河爲我界,此兩處之間,留爲空地,......我願罷兵,共享太平,乃出於至誠。爾等亦直誠言之。我等雙方母得頭頂皇天而施詭計也。

皇太極不止一次與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都拒絕了 第4張

兩個多月後,袁崇煥以遼東遼東人思念先人爲藉口拒絕了皇太極的議和請求,並且這次議和的建議並沒有上報明朝廷。感覺受到侮辱的皇太極這次直接採取了軍事行動,繞道蒙古兵臨北京城下,這次議和不成導致的己巳之變,成了袁崇煥的之死的導火索。

遼東人西來,而其填基均在於彼,我強壓其思念先骨之情,可乎?亦不合衆意。止有受而不可言,故未奏帝知之。

最後的機會

隨着戰事的發展,崇禎皇帝收復遼東的夢想越來越渺茫。崇禎十四年,遼東大雪,皇太極再次提出了議和的請求,崇禎皇帝態度猶豫。有了袁崇煥的前車之鑑,兵部尚書陳新甲小心翼翼地試探崇禎皇帝的口風,在得到崇禎的首肯後,和談有了進展。

每歲貴國饋黃金萬兩,白金百萬兩,我國饋人蔘千斤、貂皮千張;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爲貴國界,以塔山爲我國界,連山適中之地,兩國於此互市

可是就在一切進展順利之時,陳新甲的一個疏忽,讓明朝原本祕密進行的和談成果,以塘報的形式公諸天下。惱羞成怒的崇禎最終讓陳新甲成了替罪羊,原本進行中的和談胎死腹中。

這是一次最接近成功的和談,卻因爲崇禎帝的不作爲,而前功盡棄。

皇太極不止一次與崇禎和談 崇禎爲什麼都拒絕了 第5張

和談爲何難?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看,明與清(後金)有不少和談的機會,爲什麼都功虧一簣呢?個人認爲其原因有三:

第一:崇禎朝沒有缺乏高拱、張居正這樣的政治家。

“隆慶和議”是明朝少有的通過和談解決的政治問題,俺答封貢的達成,正是因爲背後有高拱、張居正這樣的政治家。反觀皇太極的訴求與俺答汗相似,最初都比較簡單,恢復互市,滿足百姓的生活需求是他們的出發點。可惜的是崇禎朝無人能有張居正這樣的魄力。

第二:崇禎的性格

崇禎錯失了很多機會,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但是同時他也是一位費力不討好的皇帝。崇禎帝剛愎自用的性格,決定了他並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沒有擔當,怕承擔責任,讓他首鼠兩端,瞻前顧後,如果他能抓住任何一次機會,明朝的結局可能就會改變。

第三:朝堂上的爭鬥

崇禎朝不乏名將,卻都不得善終,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無原則的朝堂鬥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