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秦國和趙國,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在此戰中,趙軍主力被秦軍全殲,作爲一對死敵,秦國爲何不乘勢滅了趙國呢,這裏給大家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探討一下緣由,希望對有興趣的讀者能給出一定的諮質與啓發。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長平之戰的過程。

春秋戰國時代,是天下分裂的550年,尤其到了戰國中後期,七大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戰爭的性質已經由相對低烈度的戰爭,發展到頻繁的滅國大戰。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圖1

戰國時期趙國的真正崛起始於戰國中後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只是成功的軍事改革,趙國的政治改革基本上停滯不前,趙武靈王在人生巔峯之際竟然死於沙丘之變,隨後趙國陷入了政治上的混亂。再看秦國,在范雎入秦後開啓了統一天下的宏大進程。趙國作爲戰國中後期秦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也是秦帝國統一天下最大的絆腳石,雙方必將決出一個生死。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取韓國野王(今天的沁陽),韓國的上黨成爲了一塊飛地。韓王驚恐之下願將上黨郡獻於秦國,但上黨郡守馮亭及百姓不願降秦,馮亭願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獻於趙國,最終趙王同意接受上黨。

前260年,秦軍攻取上黨後,於四月開始在長平地區向趙軍發動進攻,趙軍在老將廉頗率領下初戰不利後開始在丹河以東築起營壘進行防禦。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第2張

圖2

首鼠兩端的趙孝成王,在前線不利情況下,提出向秦國議和,虞卿提出與秦議和等於與虎謀皮,不如攜帶重金與楚魏等國結好,三國聯合,實力可勝秦國,如此一來秦國自然知難而退,這絕對是高明中的高明,可惜趙王昏聵,仍然聽信樓昌建議派鄭朱赴秦議和,秦王果然藉機離間趙魏楚,使得之後的長平之戰,變成秦趙之間的終極對決。

趙王議和不成,惱羞成怒聽信秦國間諜散發的流言,用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替代廉頗,趙括率二十萬大軍馳援長平。趙括爲主將的消息傳到秦國,秦昭襄王連夜將前線主帥王齕祕密換成名將白起。前線趙軍總兵力高達50萬,趙括年輕氣盛,一到前線就將之前廉頗制定的防禦戰術全盤否定,秦將白起在與趙軍的前幾次作戰中故意驕敵,使得趙括一步步的放鬆戒備,更加驕傲地認爲秦軍不過如此。

最後一次進攻下,秦軍大敗,趙括下令45萬大軍傾巢而出,這在用兵上是大忌。白起在長平地區利用山形預先設置了埋伏,當45萬趙軍進入伏擊圈後,派出2.5萬秦軍切斷趙軍退路,再派出5千騎兵造成趙軍混亂,45萬趙軍就這樣被糊里糊塗的全部包圍於長平山區。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第3張

圖3

對於白起來說,原本沒想到能包圍如此多趙軍,由於食量過大,竟然一時消化不了。秦昭襄王在得知白起將趙軍主力包圍於長平的消息後,下令河內郡15歲以上60歲以下男子全部開赴前線。至此,長平之戰參戰的秦軍總兵力約六十萬,這裏面還包括大量河內郡的成年男性。

趙軍被秦軍包圍近二個月,全軍斷糧46天,趙括親自率軍突圍被殺後,趙軍全軍向秦軍投降,此戰結果是45萬趙軍除約五萬人陣亡外,40萬趙軍投降後被白起坑殺。《史記·白起傳》記載“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非盡殺之,恐爲亂。”

前面對長平戰役進行了較多篇幅的敘述,問題來了,45萬趙軍是公認的趙國軍隊主力,既然主力被一次性消滅,爲何秦軍不順勢一舉滅了趙國呢?現在網上有主流看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就是說,秦軍經過長平一戰,損失太大,無力順勢一口吃下趙國,那麼事實是這樣的麼?

秦軍在長平之戰,損失到底大不大?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第4張

圖4

史書上記述趙軍參戰總兵力的45萬,除戰死者約5萬人外,被俘的是40萬,我們有理由認爲秦軍在二千多年前的那場宏大包圍戰中,死亡人數肯定是沒有5萬人的。對於長平包圍戰,有許多疑點,有人懷疑秦軍到底是怎麼一下子包圍這麼多人的,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秦軍的參戰總兵力。

但是從趙括敢於發動總攻看,表面上趙軍的兵力至少與秦軍相當,而我們推算包圍之初秦軍的總兵力應該少於趙軍兵力,秦軍之所以能以少包圍多,就在於白起在特定的地區設定了有利於設伏的包圍圈,秦軍各部隊組織有序,相反趙軍在趙括全線進攻的號角下,變得混亂不堪,知道淝水之戰怎麼回事麼,其實歷史經常會重複。

我們再來看一下趙括之死,趙括是直接死於衝鋒陷陣時的箭雨之下,秦軍之所以能封鎖住幾十萬趙軍的突圍,秦軍具有優勢殺傷力的弓箭及強弩應該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至於如何在一夜之間坑殺40萬人,這其實也好理解,餓了40多天的一支大軍,早就疲憊不堪,投降之後戰鬥意志完全崩潰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第5張

圖5

在這種情景下,幾十萬如狼似虎的秦軍士卒,坑殺40萬骨瘦如柴、手無寸鐵的趙軍,並不是難事,在屠殺過程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損失,總之那個夜晚,幾乎每名秦軍士卒身上都有血債吧。到這裏,我們大體可以分析出第一個結論,長平包圍戰,秦軍主力的傷亡並不大,既然如此又爲什麼不乘勢東進消滅趙國呢?其實在史書中有線索,下面我們再來分析第二個結論。

秦國將相不和,是秦軍沒有乘勢滅趙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時秦國的實權人物是范雎,軍隊戰神是白起,但是從秦國當時的政治體制,范雎的權力重於白起。秦國最高權力者是秦昭襄王,他也是當時的軍隊一把手,白起不過是他手中的頭號戰刀。這把戰刀怎麼使用,秦昭襄王說了算,范雎雖是文官,但治國能力非凡,在秦王眼中范雎分量更重。

在長平之戰後,秦軍仍然馬不停蹄的向趙國進軍,一路攻佔現在河北的武安,一路攻佔太原,可見當時秦軍完全有實力乘勢攻取趙國,並且他們也是這樣做的,但是這時范雎的反對聲音出現了。韓國與趙國此時面臨着亡國之危,他們派出使者攜帶重金賄賂范雎,原本范雎與白起之間就有矛盾,二人是一對政敵的關係。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第6張

圖6

范雎不想白起因軍功做大,就向秦王述說秦軍連年作戰疲憊,確實秦國在長平地區與趙軍相持三年,又激戰近半年,這時的韓國與趙國又同意割地求和,秦王覺得這樣更好,於是下令白起收兵,白起因此更加仇恨范雎了。這是我們提出的第二個結論,秦軍完全有能力繼續擴大戰果,甚至一舉滅亡趙,但將相不和導致最終秦趙之戰被叫停。

那麼到底秦軍在長平地區戰損多少,前面我們分析陣亡人數不應該超過五萬,白起怎麼說的呢?白起對秦王說過“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請注意,白起是不會對秦王說謊的,他說的傷亡者過半,有兩個含義,一是過半的裏面有受傷的,他並沒有說陣亡者過半,第二個他說的傷亡者過半是指秦軍士兵,秦國的兵員動員能力很是很強大的,士兵有損失,老百姓數量擺在那裏,還是可以有辦法補充進去的。

在古代作戰,武器殺傷力遠不及現代戰爭,只要不是那種潰敗,受傷人數應多於死亡人數。長平之戰,廉頗與秦軍對峙時,廉頗的兵力在25萬到30萬之間,那麼秦軍的兵力應該高不到哪裏去,趙括率援軍20萬抵達前線後,總兵力達到近50萬。可見,秦軍在戰神白起的率領下,是以少勝多,完勝趙括的50萬大軍。白起戰神這個名字不是白來的。

第三個觀點,秦軍無法乘勝滅趙,並非經長平之戰戰損嚴重,而是經濟上支撐不下去。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第7張

圖7

秦帝國的糧食主產區,在關中、在成都平原,韓國與趙國在戰爭中被秦國佔領的土地,秦國在無法完全消化前是不可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支撐力。古代戰爭是絕對的體力活,糧食消耗驚人,山西地區與秦國關中地區隔山隔河,能夠維持幾十萬大軍在長平苦戰三年已經非常不易,秦軍在無法消化山西地區的情況下,靠肩挑手槓運輸物資,再集中50萬大軍於一年後發動邯鄲戰役,卻最終以慘敗收場也說明這個問題。

從上面的三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秦軍經長平之戰後,沒有輕取趙國,並不是因爲長平之戰損失有多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將相不和以及大軍長年征戰,經濟損失確實過大,畢竟在戰國時代,騎兵尚無法大規模運用,在全靠步兵作戰的戰爭背景下,後勤保障壓力非常沉重。

結語:

長平之戰結束後 秦國爲什麼不趁機消滅趙國 第8張

圖8

從軍事角度來說,白起認爲應該趁熱打鐵,一勞永逸的降服勁敵趙國,一旦讓趙國緩過勁來,韓魏楚三國再回過神來,再搞一下聯合抗秦,對秦國來說確實比較麻煩,事實也確實是如此。

但是站在范雎遠交近攻的大戰略上來看,直接滅趙,跨度確實太大。不管怎麼說,長平之戰,也爲幾十年後秦始皇正式發動統一戰爭鋪平了道路。

參考文獻:《秦漢史》《東周列國志》《史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