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康熙後期各地出現嚴重的倉庫虧空事件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康熙後期各地出現嚴重的倉庫虧空事件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康熙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朝康熙後期爲何各地會出現嚴重的倉庫虧空事件?

康熙朝中後期地方糧食虧空的出現主要是吏治衰敗的結果,因爲當時的康熙其主要精力已經已經放在了自己爭奪皇位的事情上了,所以對於地方官員的管理就沒有那麼嚴格了,並且對於某些貪污的官員採取姑息養奸的方式,這就使得吏治越加腐敗,地方官員侵奪倉庫錢糧的事情增多。此時的地方官員在交接職務的時候對於倉庫等地方物資的清點交接只存在於紙面上,實際和紙面二者之間是相差很大的。有的地方虧空厲害,後來的解任官員不願承擔這個責任而不敢和現任官員交接工作,但是迫於上級的壓力不得不交接工作,這就使得虧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地方政府吏胥侵蝕和百姓歷年所欠下的賦稅,使得地方倉庫的虧空進一步加劇,這些情況直到康熙去世後雍正帝登基以後,纔對地方的這種情況進行了處理。

康熙後期各地出現嚴重的倉庫虧空事件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地方虧空的情況

在康熙朝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水至清則無魚”,地方高級官員如果太過清廉,會迫使他的下屬們尋求新的斂財方式,從而使貪腐更加隱蔽,財政問題也就更加突出。

地方的錢糧虧空一方面是和官員貪腐有很大的關係,但其源頭不在官員,而另有其他原因。因爲在清朝的地方上爲了防止出現災情後饑民流離失所,纔有着地方的義倉制度,也就是平時除了上繳國家的錢糧賦稅外,還會有一部分錢糧留下來保存以防止意外情況的出現,到時就可以使用貯存在地方州縣倉庫的的糧食賑濟災民。

在國家制度層面上這樣做防患於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爲這部分的錢糧存在賬目不清,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用新米來替換倉庫中的舊米,舊米的處置全在地方的州縣官,這就給了他們很好的操作空間,從中撈上一筆。

同時在官員交接的時候很多時候賬目對不上,就有地方官開始動這些義倉的主意,他們會想方設法從這些倉庫中轉移一部分到正式的的倉庫中用來彌補缺失的部分,先把職務交代了再說。至於離職後,他們是很少管這些缺失的倉庫錢糧彌補問題的。這就使得問題一代代的積累,到了康熙末期已經成爲了一個不得不重視的的大問題,可是依然沒有解決。

虧空的定切第義及彌補措施

根據清朝書籍《大清會典》中關於虧空的相關記載:

“錢糧徵解支放,各有款項,若爲公務移緩就急,謂之挪移;假公濟私,謂之侵盜;軍興公用,不得已而借用,謂之透支;藉端開銷,謂之冒破。”

我們按照上面的說法解釋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出現的地方虧空主要有四類其分別爲:因公挪移、假公侵盜、因公透支以及肆意侵蝕。其中出現在地方中比較多的就是假公濟侵盜和肆意侵蝕。清朝的地方官的俸祿是比較低的,在沒有實行養廉銀製度以前,一個七品的地方州縣官,一個月收入七品 才白銀45兩 糧食45斛 ,這些收入完全不夠知縣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他不得不想其他的辦法創收,這樣才能維持住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地方出現侵挪,虧空倉庫等等情況就很常見了。

至於虧空後的彌補問題,一旦被發現你在任期間出現嚴重虧空了的話,那麼首先會將其革職,然後追賠,根據你在任期間虧空的金錢數量進行追賠,或者按年定期分賠,或者拍賣查抄的你的家產,甚至會殃及你的親屬來替你賠錢。

康熙後期各地出現嚴重的倉庫虧空事件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綜上所述,在清朝的康熙年間,越往後這種情況就越嚴重,官員們在交接工作的時候東挪西補,就是因爲虧空查辦在當時並不嚴,康熙帝有時還帶有默許的意味,錢糧的的虧空問題在康熙朝始終無法解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