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能不能統一天下,主要是天時地利人和,曹操在當時,很悲催,都不滿足條件。

曹操好色,人盡皆知,豈不知,曹操卻是一個懂得利用女人的人。

未能一統天下主要是因爲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並立的局面。也因爲地形,蜀國位於現在的四川,易守難攻,還有蜀國當時主公是劉備,與阿斗不能比,還有江東,一江之隔,也佔據天險,江東也出人才,可能上天就是要爲後人留下個激情澎湃的三國這段歷史吧。

曹操年少便胸有大志,雖然未必想做九五之尊,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必定是他的目標,同樣,曹操出身豪門,但同樣有濟世平天下的胸懷,他的很多詩句中表達了他對時局混亂,人民苦難的感慨。他從羣雄割據,諸侯混戰一開始,就有蕩平天下,統一中國的志向的,而不像劉璋,劉表等只想貪圖富貴,割據一方那種昏庸之輩。曹操立志統一天下,是有思想準備的。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網絡配圖

曹操起事,有他的班底,其中包括他的家族班底,既有曹氏,又有夏侯氏,其中誕生了如夏侯淳,夏侯淵,曹洪,曹仁,曹真等名將,也有如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出色的接班人,另外,曹操很注意收買人心,早期,甚至留禰衡不殺,因此獲得瞭如荀攸,荀彧,郭嘉,賈詡,司馬懿等才華超衆的謀士以及張遼,于禁,徐晃,張頜,樂進等名將追隨。也有典韋和許褚這樣的勇士效命。同樣,他也收羅了各行各業的人才,如王傑,陳琳,孔融等文人才子,韓浩,棗詆等屯田管理人才,也有程昱,滿寵,鍾繇等地方管理人才。

曹操軍事方面可謂是天才,羣雄並立初期,曹操的人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軍隊又是最團結的,從關東反董卓聯盟開始,他的部隊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後在戰勝袁紹和遠征烏桓後,他練就了一支縱橫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隊。至此曹操可以說在北方已經無人能敵。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沒能統一天下呢?某不才,以下淺見薄始,供諸位指正。

首先:曹操戰勝烏桓後,志得意滿。視天下英雄如無物。因此他並沒有仔細規劃統一戰略。同樣,他麾下的謀士,唯一有陽謀遠見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賈詡,荀彧,荀攸都不能給曹操一個完美的戰略框架。

戰勝烏丸,平定遼東後,曹操的實力和聲望達到了一個高峯。這個時候,他是繼續謙恭養望,積蓄實力,還是橫行無忌,惟我獨尊呢?很明顯,曹操選擇了後者。本來曹操是以東漢中興之臣的面目出現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來是站在正義的一面,弔民伐罪,討伐不臣,和之前的權臣何進,董卓,袁紹都不一樣,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歸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個中國,尤其是取得中國當時最富饒,最核心的地區後。按理說應該是佔得天時,但實際不然,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臺,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橫行朝野,三國演義有記載,說曹操目中無天子,經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萬歲”“,惹得關二爺要一刀把他幹掉,雖然是演義,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事實,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在天下還未統一,人心還未穩定的情況下,擁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爲,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愛國自詡的儒家士大夫們的憤怒,同樣,閹人之後的曹操,其家族雖然豪富,雖然自詡爲漢開國元勳曹參的後人,但實際遠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楊家那麼具有威望。在門第家世思想非常濃厚的東漢末年,這是很難得到士大夫和世家們的支持的。因此曹操雖然擁有強大武力,但政治基礎並不雄厚。這是他的致命傷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樣蓄養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積糧,緩稱王”,繼續勢力,收取民心。穩定自己的陣營。而後以繼續“尊天子而伐不從”,以王師征伐劉表,劉備,孫權,劉璋,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其二,曹操是一個性格乖張的人,曹操大多數時候都愛才如命,禮賢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較狷介,從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的人,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這一切都讓他很難成爲一個統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認爲是刻薄寡恩,鷹視豺聲的贏政,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從未有過殺戮無辜的情況,也沒有隨意殺害臣下和侍僕。但曹操不同,曹操經常偏離正軌,經常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包括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這都不是一個雄主應該的做的,而更像一個遊俠兒。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他的決策。這對他的統一大業是有致命影響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張鬆因爲其被曹操輕視(曹操個人喜好所致,張鬆其貌不揚,曹操不喜,因而輕慢之)而懷恨在心,力勸劉璋與曹操爲敵,且成了劉備內應。成爲曹操的統一大業的絆腳石。。

其三,曹操作戰方向的錯誤,曹操在平定烏桓後,我認爲他應該西向消滅關西馬超,韓遂等西涼勢力。馬超韓遂雖然勇猛,西涼軍雖然彪悍,但絕非曹操的對手,因此曹操應該首先統一北方。在北方,他的軍隊是具有絕對優勢的,他的將領們也善於陸戰。收拾西涼後,再南下漢中,西蜀,如果善用韜略,必定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平定了大半個中國。以西,南,東三個方向對劉表,孫權形成夾擊之勢。劉表新喪,內部不穩,劉備雖然想鳩佔鵲巢,但強龍難壓地頭蛇。劉琮及蔡氏審時度勢,必定投降曹操。這時候劉備如喪家之犬,不但諸葛亮不會輔佐他,徐庶都很難說。要麼繼續南逃東吳,要麼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孫權孤掌難鳴,不可能再有一戰之決心。不用打,很快就會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將廣,糧草充裕,並且可以從三個方向進攻,東吳兵少,雖然善於水戰,但長期來看,必敗無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東吳士人很難抗拒。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後世有人經常把赤壁之戰當作曹操的滑鐵盧,但事實並非如此,曹操不能統一天下,不是一兩個赤壁就能決定的。曹操一生,身經百戰,勝仗固然多,敗的也不少,經常是丟盔卸甲,根據地丟了,甚至連命都差點沒了,這個時候曹操都挺過來了。但是由於曹操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策略,連續的勝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稱相,橫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後又在吞併荊州以後貿然以傾國之兵力南下,妄圖以石擊卵,一戰平定長江以南,統一天下。但是曹操軍隊不習水戰,結果在孫劉的夾擊之下,一敗塗地,損失慘重。讓劉備緩過氣來,先圖荊州,後並西蜀,三國並立之勢形成,劉備勢力同時發展壯大,東吳也沒有了懼怕之心。曹操在兩者的夾擊下,已經無力迴天,很難再有統一天下的大好局勢。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能不能統一天下,主要是天時地利人和,曹操在當時,很悲催,都不滿足條件。

曹操好色,人盡皆知,豈不知,曹操卻是一個懂得利用女人的人。

未能一統天下主要是因爲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並立的局面。也因爲地形,蜀國位於現在的四川,易守難攻,還有蜀國當時主公是劉備,與阿斗不能比,還有江東,一江之隔,也佔據天險,江東也出人才,可能上天就是要爲後人留下個激情澎湃的三國這段歷史吧。

曹操年少便胸有大志,雖然未必想做九五之尊,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必定是他的目標,同樣,曹操出身豪門,但同樣有濟世平天下的胸懷,他的很多詩句中表達了他對時局混亂,人民苦難的感慨。他從羣雄割據,諸侯混戰一開始,就有蕩平天下,統一中國的志向的,而不像劉璋,劉表等只想貪圖富貴,割據一方那種昏庸之輩。曹操立志統一天下,是有思想準備的。

曹操起事,有他的班底,其中包括他的家族班底,既有曹氏,又有夏侯氏,其中誕生了如夏侯淳,夏侯淵,曹洪,曹仁,曹真等名將,也有如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出色的接班人,另外,曹操很注意收買人心,早期,甚至留禰衡不殺,因此獲得瞭如荀攸,荀彧,郭嘉,賈詡,司馬懿等才華超衆的謀士以及張遼,于禁,徐晃,張頜,樂進等名將追隨。也有典韋和許褚這樣的勇士效命。同樣,他也收羅了各行各業的人才,如王傑,陳琳,孔融等文人才子,韓浩,棗詆等屯田管理人才,也有程昱,滿寵,鍾繇等地方管理人才。

曹操軍事方面可謂是天才,羣雄並立初期,曹操的人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軍隊又是最團結的,從關東反董卓聯盟開始,他的部隊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後在戰勝袁紹和遠征烏桓後,他練就了一支縱橫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隊。至此曹操可以說在北方已經無人能敵。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第4張

網絡配圖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沒能統一天下呢?某不才,以下淺見薄始,供諸位指正。

首先:曹操戰勝烏桓後,志得意滿。視天下英雄如無物。因此他並沒有仔細規劃統一戰略。同樣,他麾下的謀士,唯一有陽謀遠見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賈詡,荀彧,荀攸都不能給曹操一個完美的戰略框架。

戰勝烏丸,平定遼東後,曹操的實力和聲望達到了一個高峯。這個時候,他是繼續謙恭養望,積蓄實力,還是橫行無忌,惟我獨尊呢?很明顯,曹操選擇了後者。本來曹操是以東漢中興之臣的面目出現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來是站在正義的一面,弔民伐罪,討伐不臣,和之前的權臣何進,董卓,袁紹都不一樣,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歸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個中國,尤其是取得中國當時最富饒,最核心的地區後。按理說應該是佔得天時,但實際不然,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臺,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橫行朝野,三國演義有記載,說曹操目中無天子,經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萬歲”“,惹得關二爺要一刀把他幹掉,雖然是演義,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事實,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在天下還未統一,人心還未穩定的情況下,擁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爲,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愛國自詡的儒家士大夫們的憤怒,同樣,閹人之後的曹操,其家族雖然豪富,雖然自詡爲漢開國元勳曹參的後人,但實際遠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楊家那麼具有威望。在門第家世思想非常濃厚的東漢末年,這是很難得到士大夫和世家們的支持的。因此曹操雖然擁有強大武力,但政治基礎並不雄厚。這是他的致命傷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樣蓄養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積糧,緩稱王”,繼續勢力,收取民心。穩定自己的陣營。而後以繼續“尊天子而伐不從”,以王師征伐劉表,劉備,孫權,劉璋,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第5張

網絡配圖

其二,曹操是一個性格乖張的人,曹操大多數時候都愛才如命,禮賢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較狷介,從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的人,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這一切都讓他很難成爲一個統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認爲是刻薄寡恩,鷹視豺聲的贏政,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從未有過殺戮無辜的情況,也沒有隨意殺害臣下和侍僕。但曹操不同,曹操經常偏離正軌,經常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包括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這都不是一個雄主應該的做的,而更像一個遊俠兒。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他的決策。這對他的統一大業是有致命影響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張鬆因爲其被曹操輕視(曹操個人喜好所致,張鬆其貌不揚,曹操不喜,因而輕慢之)而懷恨在心,力勸劉璋與曹操爲敵,且成了劉備內應。成爲曹操的統一大業的絆腳石。。

其三,曹操作戰方向的錯誤,曹操在平定烏桓後,我認爲他應該西向消滅關西馬超,韓遂等西涼勢力。馬超韓遂雖然勇猛,西涼軍雖然彪悍,但絕非曹操的對手,因此曹操應該首先統一北方。在北方,他的軍隊是具有絕對優勢的,他的將領們也善於陸戰。收拾西涼後,再南下漢中,西蜀,如果善用韜略,必定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平定了大半個中國。以西,南,東三個方向對劉表,孫權形成夾擊之勢。劉表新喪,內部不穩,劉備雖然想鳩佔鵲巢,但強龍難壓地頭蛇。劉琮及蔡氏審時度勢,必定投降曹操。這時候劉備如喪家之犬,不但諸葛亮不會輔佐他,徐庶都很難說。要麼繼續南逃東吳,要麼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孫權孤掌難鳴,不可能再有一戰之決心。不用打,很快就會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將廣,糧草充裕,並且可以從三個方向進攻,東吳兵少,雖然善於水戰,但長期來看,必敗無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東吳士人很難抗拒。

曹操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是因爲太好色嗎? 第6張

網絡配圖

後世有人經常把赤壁之戰當作曹操的滑鐵盧,但事實並非如此,曹操不能統一天下,不是一兩個赤壁就能決定的。曹操一生,身經百戰,勝仗固然多,敗的也不少,經常是丟盔卸甲,根據地丟了,甚至連命都差點沒了,這個時候曹操都挺過來了。但是由於曹操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策略,連續的勝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稱相,橫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後又在吞併荊州以後貿然以傾國之兵力南下,妄圖以石擊卵,一戰平定長江以南,統一天下。但是曹操軍隊不習水戰,結果在孫劉的夾擊之下,一敗塗地,損失慘重。讓劉備緩過氣來,先圖荊州,後並西蜀,三國並立之勢形成,劉備勢力同時發展壯大,東吳也沒有了懼怕之心。曹操在兩者的夾擊下,已經無力迴天,很難再有統一天下的大好局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