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錢山漾遺址:4000多年前先民如何織布絹

錢山漾遺址:4000多年前先民如何織布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織布講究線的經緯和紋理,在織布時通常都會席地而坐,腰間繫上捆綁帶,腳蹬織布機,這一方式延續至今,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在使用。那麼這一織布方式到底起於何時,是突然興起還是由幾千年演變而來?2016年,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60多件文物便能夠爲我們證明,更有專傢俱體講解遠古先民如何織布絹。

錢山漾遺址:4000多年前先民如何織布絹

網絡配圖

沿着吳興區潞村古村落的田間小道往北走,穿過一片桑地,錢山漾遺址映入眼簾。2016年5月12日,經過57天的考古勘探和試掘,專家們在此清理出土了60多件器物,包括陶器、石器等遺物和木頭、竹編等一批有機質遺物,其中,新出土的精美陶紡輪等器物,爲深入研究錢山漾遺址提供了更多的實物佐證。

錢山漾遺址位於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潞村,距今4400年至4200年,是人類絲綢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古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絹片、絲帶、絲線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絲織品。2015年6月,錢山漾遺址正式被命名爲“世界絲綢之源”。

過去幾十天,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丁品與隊友們在兩個總面積爲48平方米、深約1.5米的探區裏反覆發掘,試圖發現更多與絲綢紡織有關的考古資料。

結果沒有讓丁品失望,陶紡輪、纖維類物品、疑似桑樹的木條……發掘出來的60多件器物中,不少都與錢山漾時期的絲綢紡織有關。在室內研究基地,記者看到了本次發掘出來的所有“寶貝”。同其他出土器物一樣,兩枚陶紡輪都用密封袋包紮好並編了號,陶紡輪中間有孔,靠近邊緣位置刻有多條弧線,弧線內爲均勻點狀。“紡輪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紡織生產工具,雖然在其他更早的文化遺址中就發現過,但這次出土的陶紡輪花紋精美,富有特色,還是比較少見的。”作爲錢山漾遺址2005年第三次和2008年第四次發掘的領隊,丁品對這次試掘成果表示滿意。

錢山漾遺址:4000多年前先民如何織布絹 第2張

網絡配圖

所有出土器物都有序地排列在地上。角落裏,幾十塊木頭用清水浸泡着,“這些木頭也需要通過切片做樹種分析,進而判斷裏面是否有桑樹。”

此次野外發掘還收穫了不少竹編器物。經過專家比對,有一些做工甚至比現代農戶家的竹製品還要精美。據瞭解,上世紀50年代,錢山漾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共出土竹編200多件,出土的絹片、絲帶、絲線就是在一個竹籃裏發現的。“這次小範圍試掘也出土了10多件竹編器物,雖然沒有發現絹片等紡織物,但有些竹編器物有可能是繅絲過程中用來卷絲的工具。”

經過多次挖掘,用於伐桑枝的靴形石刀、陶紡輪、骨針、棕刷、綢片等相繼出土,這些物品證明,4000多年前的錢山漾人已有了較高的織布和絲綢製作技術。那麼,當時的浙江先民究竟是如何利用這些器物織布和絹?

錢山漾遺址:4000多年前先民如何織布絹 第3張

網絡配圖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錢山漾絲綢紡織綜合研究課題負責人趙豐表示,綜合數次發掘成果來看,錢山漾時期先民用的織機是原始腰機。“在距今5300至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過最爲完整的原始腰機織機構件,而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很多遺址中也曾多次發現腰機的織機構件,這就基本可以判斷,在錢山漾時期,不論是織布還是織絹用的也是原始腰機。”

於是,根據原始腰機的使用方法,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先民席地而坐,將整好經線的織機放在身上,把卷布軸系在腰上置於腹前,將麻線或者絲線來回穿梭編織,整個過程十分簡單。原始腰機的出現,使麻、葛與蠶絲等纖維被織成布、絹等紡織品。先民製作衣服的原料,在皮毛之外又添了新品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