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張飛遇刺背後的真正元兇:是被劉備算計的?

張飛遇刺背後的真正元兇:是被劉備算計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此前,我們只曉得勇士李逵是被哥哥宋江用毒酒害死,誰知猛將張飛也遭到了劉備的算計。世上的大哥啊,爲何都如此不厚道!可沒有了甘當“三姓兄奴”的愚弟,誰還會對你赤膽忠心,誰還會把你的巧言當真,誰還會在乎你那幾兩幾斤?

本文論證《三國演義》對張飛之死做了隱諱處理,以迎合擁劉反曹的正統觀念。實際上,張飛遇刺除了有“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的內因,還有缺點被他人惡意放縱的外因;除了有下屬範疆、張達的近身操刀,還有上司劉備和諸葛亮的遠程攻心,長期運作。劉備爲讓劉禪順利繼位並保持劉家天下的純正血統而過河拆橋,清除異姓兄弟關羽、張飛;諸葛兄弟則早有借力劉關張,自立諸葛王朝的異志。羅貫中虛構劉關張桃園結義的用意是,通過三姓共治寡頭政治的幻滅,反向爲後人提供破除“家天下”的解決之道。

張飛遇刺背後的真正元兇:是被劉備算計的?

網絡配圖

一、張飛結義的動機無爲,先佐炎漢,後忠劉備

自從上次寫了《劉備昧心參與剿殺關羽的五方行動》之後,就有讀者接連問我,既然劉備能害死關羽,他會放過張飛嗎?我回答說,現在已經有很多擁劉的讀者認爲我是人心惟危了,哪能繼續揭劉呢?他們卻說,姑息養奸纔會導致人心惟危呢!是啊,作爲一個獨立學者,堅持真理與發現真理同樣重要,我可從沒說過顏良文丑之間有什麼芥蒂,司馬父子之間有什麼不睦。《三國演義》不僅要揭示國家的分合規律,還要通過劉關張揭示人與國的分合關係:當國家分裂、民心渙散之時,劉關張反其道而行之,桃園結義,凝聚人和,便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功;三足鼎立之後,又由於劉備與關羽的政見分歧,劉要做中興皇帝,關仍想匡復東漢,人和散失,所以接連遭致失敗。作者認爲,人和只有一以貫之,持續改善,纔可能戰勝天時與地利,統一天下。

相對於劉備和關羽,張飛就沒有那麼鮮明的政治立場了。這大概也與其出生有關--“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既不像劉備早年喪父、家貧,也不像關羽除滅豪強、逃難,他結義、參軍純粹是出於“大丈夫應與國出力”的熱血與豪情。正因爲動機無爲,所以他並不想做江湖老大,甘願鞍前馬後做小弟(江湖上有錢人自立爲長,不序年齡不比能力的甚多),先佐漢,後忠劉,包括劉備在內的所有漢室宗親。例如他在劉備婉拒進位漢中王時勸道:“異姓之人,皆欲爲君,何況哥哥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是皇帝,有何不可!”

對於他姓逆臣,尤其是董卓、呂布和曹操等人,張飛則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假如三兄弟都像張飛這般靈活而又理性,或許不會出現裂痕,或許能走得更遠。

二、劉備以雪仇解除結義,先獲獨生,再博民心

張飛的思想轉變還是太過簡單了,以爲自己的子孫會永遠甘居人下,忠於劉姓;以爲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實際上從根源上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坐天下。因爲三姓之人既已化學合成爲一個人,比親兄弟還親,那麼他們的後輩就應同時享有皇位繼承權,只不過需要遵循立長不立幼,立賢不立愚的規矩罷了。而後來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表明他們的後代不會盲從前代的兄弟次序,一切憑年齡和實力說話。

劉備作爲首任兄長、既得利益者,當然不能接受這種看上去很美的取代“家天下”的寡頭政治,它會直接威脅到劉禪的繼承權和統治權,竟至破壞整個皇室宗派的單姓血統。不要說將來做天子,就是止步於漢中王、西蜀帝王,劉備也不想三姓共治,何況劉禪在所有親子與義子中又不具備任何競爭力。(此前他之所以願意結拜異姓兄弟,是爲了體現仁義、包容和開明的劉家新形象,騙取第一桶金。而羅貫中虛構這一事件的用意則是爲了提供一種破除家天下的解決方案,以悲劇的方式啓發後人。)

張飛遇刺背後的真正元兇:是被劉備算計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大哥畢竟比三弟有才,他早已想好了消解化學兄弟的化學方法--與“結義”相反的“雪仇”。先將兄弟暗中送給對手殺,再以雪仇的名義獲得獨生。只要說是爲了報仇,誰還會要求他們同年同月同日死呢?結義盟約自然解除。同時還贏得了朝野上下同仇敵愾的士氣與民心。這都是奪取天下必不可少的。正因爲報仇是假,奪天下是真,所以劉備在殺死所有仇人之後還要繼續進攻吳國。(他的戰略與諸葛亮相反,是先滅東吳,再統一全國。)劉備不愧是偉大的政治家,既能將兄弟結義提升至替天行道的輔國大義,又能將兄弟之仇演說成不共戴天的滅國公仇。且看他是如何製造兄仇的。

劉備的另一種才華是善於借力,當初結義是爲了借力羽、翼起飛,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沉重的翅膀並獲得兩重孝。那麼,該借何人之力呢?無需另請高明,非諸葛亮莫屬。第一,諸葛亮也有殺羽除飛的圖謀,志同道合,不會泄密;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和遠程戰,常在笑裏藏刀之後敷以悲傷的眼淚,乾淨利落;第三,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將陰謀陷害僞託成上天旨意,無人生疑。劉備親眼見到諸葛亮殺同僚龐統時就是這樣做的。

三、諸葛亮放縱張飛的偏才,先使其小成,再使其大敗

諸葛亮果然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只對着關羽和張飛的偏才和性格缺點溫柔拍打幾下,就讓他們死於非命了。  關羽的正纔是義,卻偏好逞勇,缺點則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

諸葛亮告訴我們,若想成全一個人,就幫助他發揮專長。諸葛亮給關羽鎮守華容道的機會,便讓他義滿天下;諸葛亮給張飛樹林中可埋伏軍馬的啓示,便讓他當陽橋頭一聲吼,勇退曹家百萬兵。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與由善性決定的正纔不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一旦放縱,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譬如,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員的勇名後就說:“知我者惟孔明也”。以爲自己真能威震華夏了。張飛在瓦口關接到孔明送來的三車成甕的美酒,計取張頜之後,就以爲自己獨得孔明之妙,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酒神加智神,愈加縱酒貪杯。這就是“欲使其亡,先使其狂;欲使其狂,先使其盲”的道理。現在很多成功人士仍喜歡別人吹捧他們的業餘愛好,以全才自居。

張飛遇刺背後的真正元兇:是被劉備算計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羅貫中與陳壽的觀點有所不同。陳壽認爲關羽和張飛是“以短取敗,理之常數也。”羅貫中則認爲他倆的失敗既有性格內因,也有被他人惡意誘導的外因。在羅貫中看來,關羽和張飛的偏才和個性原本是可愛的,甚至是有益的。關羽因爲好勇而“千里走單騎”,因爲剛矜而“土城約三事”;張飛因爲好智而“陸路取西川”,因爲粗暴而“鞭打督郵”(“義釋嚴顏”還說明他原本能做到暴中有恩),均成爲了千古美談。這說明個性本身沒有長短之分,太過了纔會變成缺點,變成取敗之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