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千字文的由來:梁武帝命人拓王羲之作品千字

千字文的由來:梁武帝命人拓王羲之作品千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晚上出現的《千字文》,讓人耳目一新。這部公元六世紀初刻印問世的《千字文》,是最早的兒童啓蒙識字課本,比唐代《三字經》和宋代《百家姓》還早。《千字文》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成爲千餘年來最暢銷的讀物之一。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用於啓蒙的識字課本,秦代出現的有《蒼頡篇》、《爰歷篇》,漢代則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國時代有《埤蒼》、《廣蒼》、《始學篇》等,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對後世產生了影響,其餘影響不大。《急就章》雖然是《蒼頡篇》之後較突出的小學之書,但由於流傳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其權威性到南北朝時已大不如前,而這一時期出現的一些啓蒙讀物如《庭誥》、《詁幼》之類,可讀性有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千字文》問世了。

梁武帝蕭衍是第一個發現王羲之的帝王,稱道其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據《樑史》記載,蕭衍爲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於是授命散騎常侍周興嗣,編纂成250句的四字韻語,這就是《千字文》。周興嗣爲此嘔心瀝血,竭盡全力,因一夜成書而用腦過度,次日已是鬢髮皆白了。據《獨異志》載:“歸而兩目俱喪,及死,開視之,心如掬燥泥。”爲了《千字文》,周興嗣做到了鞠躬盡瘁:鬢髮白了,眼睛瞎了,連心也碎了。他是死得其所,功德無量啊!

千字文的由來:梁武帝命人拓王羲之作品千字

《千字文》最大的優點是熔知識性、可讀性和教化性爲一爐,誦讀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轍押韻,琅琅上口,易誦易記。像這樣的精粹文化,中華民族應當永遠延續下去。

  相關軼事

  興嗣白髮

《樑史》記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爲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唐代的《尚書故實》對此事進行了藝術加工,該書說:梁武帝蕭衍一生戎馬倥傯,他很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由於當時尚沒有一本適合的啓蒙讀物,令一位名叫殷鐵石的文學侍從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干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一字一字地教學,但雜亂難記。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

於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講了自己的想法,說:卿家才思敏捷,爲朕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啓蒙讀物。周興嗣接受任務回到家後,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樂不可支,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聯串成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梁武帝讀後,拍案叫絕。即令送去刻印,刊之於世。周興嗣因出色地編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讚賞,將他提拔爲佐撰國史。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次日,已鬢髮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