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房遺愛謀反案是怎麼回事?高陽公主爲何被殺

房遺愛謀反案是怎麼回事?高陽公主爲何被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房遺愛謀反”事件指房遺愛(房玄齡次子)和妻子高陽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陰謀發動的宮廷政變。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藉此機會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

“房遺愛謀反”事件指房遺愛(房玄齡次子)和妻子高陽公主 (太宗第十八女)陰謀發動的宮廷政變。高陽公主驕傲專橫,曾與著名僧人辯機(玄奘高徒)私通,事發後,辯機被腰斬而死,高陽公主也受到太宗的責罵,並不許再進宮,高陽公主一直心中不平。高宗即位以後,高陽公主、房遺愛便聯絡與高宗不和的薛萬徹(娶高祖第十五女丹陽公主)、柴令武(駙馬、霍國公柴紹的次子,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髮動政變,廢掉高宗,擁立荊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爲帝,但是事不機密,計劃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藉此機會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

事件梗概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英主,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時人和後世無不稱道有加。然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再英武的帝王,也有自己的難處,太宗在位期間,久久陷於廢立太子的煩惱。

太宗皇后長孫氏生有三子,長子李承乾,八歲時被立爲太子;四子李泰,封魏王;九子李治,封晉王。太子李承乾長大後,放蕩不羈,經常做些荒唐無恥的事。侍從官于志寧、張玄素等經常規諫,但李承乾不但毫不悔改,還派遣親信紇幹承基去刺殺于志寧。幸好紇幹承基一時良心發現,不忍下手,于志寧才逃過一難。而四子魏王李泰多才多藝,深深得太宗喜愛,兩個兒子一比照,高低立分,太宗便起了廢立之心。

房遺愛謀反案是怎麼回事?高陽公主爲何被殺

李承乾知道後,大爲恐慌,便勾結漢王李元昌(唐太宗的七弟)、陳國公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蔡國公杜如晦之子)等人,預謀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皇位。剛好此時太宗第五子、齊州都督齊王李佑殺掉了李世民派去輔佐他的權萬紀,起兵作亂想爭奪皇位。英國公徐世勣前往徵繳,李佑兵敗被俘,李世民將他賜死於內省。李佑造反一事牽連出太子李承乾的親信紇幹承基(他是侯君集的女婿,也是齊王推薦給太子的),紇幹承基爲了求生,主動揭發了太子一夥的陰謀,這次計劃中的政變因而胎死腹中。太子李承乾被廢爲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參與者均被處死。

這時候,魏王李泰開始謀求太子位,太宗也有此意。但李泰爲人張揚,不知道收斂,引起國舅長孫無忌、宰相褚遂良等重臣的不滿。這些重臣提醒太宗說,若要立李泰爲太子,就必須先殺掉第九子李治,否則日後必然會引發奪位之爭。而朝臣均主張立李治爲太子,太宗認爲九子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心中猶豫不決,煩惱不堪下,竟然有一次抽刀欲自刺,幸好被長孫無忌等人抱住,奪下了佩刀。最終,太宗還是立第九子李治爲太子,將廢太子李承乾徙往象州(後封爲衡山郡王),降魏王李泰爲東萊郡王,徙往濮州軟禁,以消除隱患。

李治性格柔弱,太宗一直不能放心,隨時都要教誨他,李治吃飯時,太宗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你就常常有飯吃。”李治騎馬時,太宗說:“你知道馬的勞逸,不用盡它的氣力,你就常常能騎它。”李治乘船時,太宗則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猶水,君猶舟,不可不慎。”太宗臨終前,將太子鄭重託付給長孫無忌、褚遂良,要求二人“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太子李治即位爲唐高宗後。長孫無忌以元舅身份輔政,但很快就露出了種種弄權的跡象,甚至不惜製造冤案以剷除異己,吳王李恪便是其中的犧牲品。

吳王李恪爲太宗第三子,楊妃(隋朝公主)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太宗生前很喜歡李恪,常稱其“類己”,一度打算立其爲太子。長孫無忌因爲是長孫皇后的兄長,“固爭,以爲不可”。太宗知道長孫無忌的真實心意,他立即反對是因爲吳王不是長孫皇后所生。然而,太宗到了晚年,當時健在的開國功臣已經不多。長孫無忌兼有開國功臣和皇親國戚的雙重身份,威權日隆,已經有左右朝政之勢。像太宗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都無法擺脫當時局勢和環境的控制,在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雖然沒有被後宮所幹擾,卻不得不遵從重臣的意見。所謂“形勢比人強”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相當值得深思的歷史現象。

雖然太宗最後按長孫無忌的意願立晉王李治爲太子,但吳王李恪“名望素高,甚爲物情所向”(《舊唐書·卷七十六·吳王恪傳》),長孫無忌“深所忌嫉”,爲他立即利用“房遺愛謀反”事件誣陷吳王李恪參與謀反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女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的次子右衛中郎將房遺愛。房玄齡去世以後,長子房遺直繼承了樑國公爵位和財產。高陽公主覺得這對房遺愛不公平,於是多次找房遺直理論。李世民得知以後就訓斥了高陽公主。時過不久,皇宮裏失竊,衛率抓到了一個竊賊,並在贓物裏找到了一個寶枕。審訊之後,竊賊承認寶枕是從辯機和尚那裏偷來的,而進一步調查發現辯機和尚的這個寶枕來自於高陽公主。李世民得知公主私通和尚,很是生氣,就處死了辯機和尚。經過這些事情,高陽公主對李世民懷恨在心。李世民去世的時候,高陽公主都沒有落淚。

李世民死後,唐高宗李治繼位。高陽公主見李治比較軟弱,於是和房遺愛商議,一旦天下有變,就起兵造反,擁立荊王李元景爲皇帝(房遺愛之弟房遺則娶了李元景的女兒)。但是很快消息就泄露了,被長孫無忌得知。長孫無忌於是讓房遺愛和高陽公主下獄並判處死刑。參與他們計劃的人,包括荊王李元景(唐太宗的六弟),駙馬都尉柴令武(唐太宗的外甥、霍國公柴紹的次子),巴陵公主(唐太宗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萬徹(右武衛將軍、駙馬都尉)等人,皆被處死。薛萬徹爲唐初名將,曾率軍擊敗竇建德、劉黑闥、突厥、薛延陀、高句麗、吐谷渾等敵人,死前大喊:“薛萬徹大健兒,留爲國家效死力固好,豈得坐房遺愛殺之乎!”隨後引頸就戮。劊子手驚,第一刀沒砍準,薛萬徹大吼:“何不加力!”,連砍三刀才斬下首級。

長孫無忌趁機清除政敵。由於房玄齡在世時是長孫無忌的競爭對手,長孫無忌趁機清算了他的後人。房遺愛被處死後,其兄樑國公汴州刺史房遺直、三弟朝散大夫房遺則、四弟谷州刺史房遺義都被流放。被唐太宗譽爲“英果類我”的吳王李恪也被冤殺,李恪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和李恪同父母的唐太宗六子蜀王李愔被流放到巴州,貶爲庶人(後改封爲涪陵郡王,客死巴州)。唐高祖李淵的侄子,戰功卓著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太常卿、禮部尚書、特進)也被流放到象州,並在途中病死。後世史學家多認爲,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嫉賢妒能,“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舊唐書·卷六十·江夏王道宗傳》)。和房遺愛交往比較多的宰相宇文節(侍中、太子詹事)、安國公執失思力(駙馬都尉、左驍衛大將軍)、譙國公柴哲威(安西都護)、尚書奉御薛萬備等全部被流放。

房遺愛謀反案是怎麼回事?高陽公主爲何被殺 第2張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清除政敵的舉動對唐朝高層產生了重大影響,牽連了太多的宗室成員。皇親國戚裏堪用的人才如李恪、李道宗、薛萬徹、執失思力等人皆沒逃脫牽連,以至於後來武則天上臺開始殘害李唐宗室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站出來阻止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自己也最終被武則天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