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成皋之戰是什麼意思?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成皋之戰是什麼意思?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皋之戰是什麼意思?成皋之戰,始於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於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即後來的漢高祖)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劉邦及其謀臣武將注意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的配合,將正面相持、翼側迂迴和敵後騷擾等策略加以巧妙運用,調動、疲憊、削弱直至戰勝強敵項羽,從而成爲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典範。

成皋之戰是什麼意思?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

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秦王朝反動統治後,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急劇的變化,這就是起義軍首領項羽和劉邦爲爭奪統治權而展開長期戰爭,歷史由此進入了楚漢相爭時期。 楚漢戰爭初期,劉邦處於劣勢地位。但他富有政治遠見,注意爭取民心,招攬軍政人才,因而在政治上據有主動地位。 在軍事活動方面,劉邦方面善於運用謀略,巧妙利用矛盾,做到示形隱真,乘項羽東進鎮壓田榮反楚之際,暗渡陳倉,佔領戰略要地關中地區。爾後又聯絡諸侯軍56萬襲佔彭城,端了項羽的老窩,成爲項羽強有力的對手。

然而在襲佔彭城之後,劉邦滿足於表面上的勝利,置酒作樂,疏於戒備。而項羽一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即親率精兵3萬從齊地趕回,乘漢軍毫無戒備的時機,發起進攻,奪回彭城。漢軍潰不成軍,僅帶騎兵數十名狼狽逃脫,自己的父親和妻子呂雉也成了項羽的階下之囚。

彭城之戰使漢軍主力遭到殲滅性的打擊,楚軍乘勝實施戰略追擊,一些原來追隨劉邦的諸侯這時見風使舵,紛紛背漢投楚,形勢對劉邦來說殊爲嚴峻。不過劉邦畢竟是一位強者,爲了扭轉不利的戰局,改變楚強漢弱的態勢,他果斷採納謀士張良等人的正確建議,在政治上爭取同項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韓信,團結內部力量;在軍事上制定據關中爲根本,以正面堅持爲主;敵後襲擾和南北兩翼牽制爲輔的對楚作戰方針,並一一予以實施。

漢二年(公元前205)四月彭城之戰,漢軍慘敗。五月,劉邦、韓信收拾殘部,退至滎陽(今滎陽東北)。滎陽西面的成皋,古稱虎牢。北臨河水(黃河),南傍嵩山。城東,汜水由嵩山間向北流入河水,歷來是屏障洛陽(今洛陽東),進而確保關中安全的軍事重鎮。其時,蕭何調發關中老弱及未成年者從軍,漢軍軍勢復振。韓信領兵迎擊楚軍追兵於京(今滎陽東南)、索(今滎陽)間,初步穩住陣腳。劉邦又以灌嬰爲騎兵將領,率郎中騎兵與楚軍騎兵激戰於榮陽東,阻遏楚軍攻勢。漢軍築甬道至河水,取敖倉(今滎陽東北)積粟食用,決心扼守榮陽、成皋,依託關中,與楚軍長期抗衡。在此之前,英布被漢使者隨何說動,舉兵反楚。項羽急遣項聲、龍且討伐英布,兵力受到很大牽制。六月劉邦返回漢都櫟陽(今陝西臨潼北),採取措施安定後方,並令丞相蕭何治理關中,負責補充兵員,供應糧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