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從準格爾旗所在地薛家灣鎮一路向北,奔着黃河而去。擡頭仰望天空,又高有遠,湛藍清澈,四周視野遼闊、曠野平川,而且越是往北走,景色是越豐富。透過玉米地、豆田和茂密的柳樹林,可以看到狹長如飄帶一般的黃沙,沒錯!這就是庫布齊沙漠。在蒙古語當中,庫不齊的意思就是“弓上的弦”。庫不齊沙漠東西大概有400公里,南北寬度大概幾十公里,若你是上帝的視角,那就像是一根弓弦,只不過稍微粗一些。而那張弓就是流經沙漠西、北、東三面的九曲黃河。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西寬東窄的庫布齊沙漠延伸至準格爾旗北部,已經到達終點,黃河把它攔在在了“幾”字形大拐彎之內,不許東行。穿過沙漠,黃河也就不遠了,我們的目的地十二連城已是近在咫尺。

中國叫作十二連城的古代遺址不下四五處,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都有,多是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遺留。2010年秋天,我和許暉西遊崤函古道,曾在潼關附近經過一處名爲十二連城的古蹟,雖然那時我們未能停車遊覽,但十二連城這個名字卻長久駐留於心,總想找個充裕的時間悠悠然走上一趟。“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想得久了,幾乎成爲心病。十二連城,我太喜歡這個名字了,甚至默讀一遍,都會生出豪邁之感。在我的想象中,十二連城早已褪去慘烈的沙場氣息,符號化爲一個純粹的審美對象,就像漢唐受降城一樣,變成了邊塞詩中的一個經典意象。2012年秋天,在陰山以北金色草原深處,我見到了夢寐已久的漢代受降城。如今,同樣是秋天,在陰山以南的準格爾旗,浩瀚沙漠與滾滾河水之間,屬於內蒙古的十二連城就要出現了。

在十二連城鄉政府所在地柴登,我們停車休息片刻。一個修建不久的巨大廣場南端,當地政府用水泥堆砌了一道宏偉的“古城牆”,灰色,粗拙,一層摞着一層;城門擠擠挨挨,城樓巍峨高聳,直抵頂上的雲朵之間;城外則是波濤洶涌,浪花飛卷,似乎要灌進城去。顯然,設計者想在一個平面上,表現出十二連城的壯觀景象。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2張

從柴登繼續北行,大約10公里外,黃河拐了一個劇烈的小彎折之後,由北向南奔流了大約五六公里,又一個轉身,向東南方闊步而去。十二連城遺址就在黃河轉身處南岸臺地上,日日俯瞰東去的流水。

遺址區內散落着好幾個小小的村落,彼此相距不遠。在一個村莊的入口,有一個小小的廣場,廣場周圍散佈着商店、戲臺,似乎是村裏的活動中心;廣場北頭,有人在晾曬剛剛收穫的糧食,幾條小狗旁若無人追逐打鬧;另一邊,一頭肥豬和一條黑狗趴在柳樹下,互不干涉;幾米開外,一條黃狗躺在樹蔭下呼呼大睡,任我們的車從它旁邊經過,竟然連眼皮都沒擡一下。

十二連城腳下的黃河是準格爾旗與北面托克托縣的天然界限,今年雨水充足,水勢浩大。站在黃河南岸北望,原野平曠如毯,一直鋪展到遠處的陰山腳下。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3張

一位老人正在河岸高高的臺地上放羊,扶着比他高出一頭的羊鏟。羊呢?到河邊去了,從幾乎直立的陡坡爬下去,喝水,啃食,或者三五一羣,懶洋洋趴在河灘上曬太陽。一隻羊正在陡坡上吃草,瞥見我把相機對準它,三步並作兩步溜了下去。羊是攀爬的高手,它知道我沒膽量跟下去。

我們身後,一片葵花田仍然金黃耀眼。田邊的荒草早已枯萎,一座泥土堆築的小廟佇立草叢中,背對河水,裏面供着一尊神。神是泥做的,殘破不堪,已辨不出模樣,旁邊木製的牌位上寫着“供奉青龍之神位”。在中國的神話譜系中,青龍之神身份十分複雜,有的資料上說,青龍作爲“天神護衛”,資歷久遠,常運用於軍容軍列,成爲行軍打仗的保護神。《禮記·曲禮上》記載:“行(即行軍)。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道教興盛後,青龍進一步人格化,被稱作“東鬥星君”,愈發神通廣大,管的也多。放羊的老人不知道青龍神到底要管多少事,但他們這裏的青龍神職責明確——天旱了送雨,水多時抗洪。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4張

青龍之神或許並不稱職,它沒能憑藉神力把此地改造成魚米之鄉,浩瀚的庫布齊沙漠也仍然傲慢地躺在南方不遠處。同樣,它也沒能阻擋黃河大水對南岸臺地的衝擊。放羊老人站在臺地邊緣手指北岸,目測大約幾百米開外,有一片稀疏的樹林。“以前,河道在那裏,後來改到這兒了。”我們腳下的土地,就在十二連城遺址保護區內。如果黃河持續不斷地衝刷下去,終有一天,會把十二連城的北緣變成河道的一部分。

老人姓高,已經七十多歲了,從小就住在十二連城附近。他的話,大半我都聽不懂,聽懂的部分,也是斷斷續續。比如,這片古城遺址面積廣大,向南可一直延伸到沙漠邊緣。又比如,自從十二連城被劃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遺址區內就不允許掘土建房了。現在,那些村莊裏的年輕人大多離家遠行,留守村裏的都是老人、小孩。問及十二連城的歷史,他不出所料地提到了楊家將和“十二寡婦徵西”。在本地廣泛流傳的一個傳說中,楊門的十二位寡婦曾在此地各守一城,抗擊並最終擊敗了西夏大軍。不過,這個傳說經不起任何推敲,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給這處遺址增添了一絲傳奇性。在考古學家的描述中,這處古城遺址被命名爲“隋唐勝州遺址”。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5張

2006年,十二連城城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遺址上所立石碑,上刻一段二百餘字短文,爲十二連城做了官方描述:

隋唐勝州榆林城俗稱十二連城。於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修築,是在漢代雲中郡沙南縣城廢址上重建的。唐代北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頻繁,勝州成爲通往山後草原的交通樞紐。遼代建國初,於黃河東岸另建東勝州,此城遂廢。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增置左、右東勝衛,右衛在黃河西岸,舊址應在這裏。現存五個相連的城圈,靠東邊是漢城殘留部分,西北角是明代的衛城,主要部分是唐代城址。城外是漢至唐代的墓葬區,歷年出土不少珍貴文物。

文字最末警告:爲了保護好文物,今後不準在城牆取土,不準私挖古墓,否則後果自負。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6張

石碑旁邊,一段殘餘城牆臨河而立,若非上面的夯土痕跡,恐怕無人看出它曾是一座古城的一部分。

我看過的一幅《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古城遺址平面圖》上,這座古城整體呈長方形,夯築的城牆,周長4387米。城內偏東部,又築一條南北貫通的城牆,將整座城分爲東西兩部分。研究者稱,西城爲市肆坊區,東城則分佈官署和寺廟。傳說中被十二位寡婦擊敗的西夏,並非與此城毫無關係,西夏確曾佔據此處,並沿用隋唐勝州城址,幾乎沒做大的改動。到了明代,修築東勝右衛時,則選址於隋唐勝州城的西北角,此城面積較小,周長不過1390米,而中間又築南北向的城牆一道,分東勝右衛爲東西兩部。我們與放羊老人聊天的那片葵花田,即是東勝右衛的所在。整個遺址區內最古老的部分——漢代雲中郡沙南縣城垣,恰在東勝右衛正南,面積似乎更爲狹小。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7張

多年前在十二連城進行的考古發掘,不僅理清了各時代城址的相互關係,還出土了許多文物,涉及漢、隋、唐、元、明等多個時代。媒體及網絡上最常提及的,是在此地出土的兩件晚唐時代的文物——綠釉陶質小狗和白釉瓷質小山羊。

顯然,十二連城的鼎盛期在隋唐時代,尤其是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首次北巡即駕臨十二連城,可謂十二連城歷史上最風光的時刻。楊廣此次北巡,歷時150天,其中在榆林郡就待了54天。此年,隋朝剛剛將州一級全都改爲郡,而榆林郡的治所即在十二連城。自六月戊子(十一日)至八月壬午(六日),楊廣應該都是在黃河南岸的這座城中度過。據《隋書》所載,楊廣在榆林郡的事蹟,主要包括如下幾項:接受東突厥啓民可汗以及吐谷渾、高昌使節的朝見;觀漁於河,宴請百官;殺光祿大夫賀若弼、禮部尚書宇文弼、太常卿高熲等人;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即渾河),一旬而罷,死者十有五六,也就是說,死了至少六七十萬人。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8張

這次北巡,楊廣處理的事情的確不少,與啓民可汗的會面是其中極重要的一件。楊廣尚未抵達榆林郡,啓民可汗就遣使請求親自入塞迎接,楊廣不許。十餘日後,楊廣到了十二連城,又過十天,啓民可汗來朝,並上表請求變服,楊廣又不許,理由是“先王建國,夷夏殊風,君子教民,不求變俗”。隨後,楊廣賜啓民可汗路車、乘馬、鼓吹、幡旗,贊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時,贊禮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官職),位在諸侯王之上,可謂禮遇備至。八月壬午(六日)楊廣自十二連城出發,親倖啓民可汗牙帳(所在有爭議,或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右中旗的灰騰樑地區)。啓民可汗跪伏於地,舉杯爲楊廣祝壽,態度極爲恭謹,令楊廣十分高興,他對在場的高麗使者說:“回去告訴你們的王,快點兒來朝見,不然,我和啓民就要到你們的土地上去巡視了。”

楊廣與啓民可汗之間的親密關係,實際上是雙方各有所求的政治同盟。啓民可汗希望得隋朝的保護,楊廣則是要利用啓民可汗這面旗幟,安撫諸藩,經營漠北,這一點,在他對高麗使者所講話中顯露無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楊廣居留十二連城數十日,又特意選在此地接見啓民可汗等人,也表明了他對此地的重視,以及十二連城在隋朝北部軍事戰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9張

還有人從這件事上看出了另外的“玄機”。我在網絡上翻檢資料時,偶見一篇考證木蘭籍貫的文章,作者通過列舉一系列證據,得出結論,千古絕唱《木蘭詩》中的主人公木蘭,其籍貫就在準格爾旗,準確點說,在十二連城。此文所有證據的核心或曰起點,在於《木蘭詩》中的一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作者認爲,這幾句詩中的“天子”和“可汗”不是一個人,是兩個人,而且是兩個協同作戰,最終取得大勝的人;在中國歷史上,能把這兩個人湊在一起的時代,只有隋代——他們就是隋煬帝楊廣和啓民可汗。以此論斷爲基礎,作者最終斷定,木蘭是隋時的突厥人,住在十二連城,在這裏出生、長大成人,在這裏“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代父出征,榮歸故里。

老實說,我真希望此文的考證是可靠的,那樣,我所熱愛的十二連城又多了一層浪漫與傳奇。可惜,十二連城終歸是中原天子的城,天子不許突厥人變服易俗,只希望他們待在草原上。“天子”與“可汗”只能是一個人,也就是大多數學者所認爲的某位北魏皇帝,《木蘭詩》中二者同時出現,不過是出於詩歌語言的需要。其實,只需變換一下角度,事實立刻變得清晰——就算木蘭得勝歸來朝見時,隋煬帝楊廣真的與啓民可汗同時在場,赫赫皇威之下,哪裏有啓民可汗說話的份兒!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10張

十二連城是一座堅硬的城,不曾閃現木蘭的婀娜身姿,別處是否有過,同樣很難說。用歷史邏輯去套文學敘事,本身就是個笑話。

我們從十二連城中部穿過,走向最南面的城牆遺址。空曠的田野上,玉米正在成熟,黍子已經收割完畢,偶有被農人遺漏的一兩棵,在田邊低垂着腦袋,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經過的村莊裏,破敗無人的院落隨處可見,庭中已是野草叢生。沒有人居住的房子,失去了生命的滋養,等待它的只剩下荒廢和坍塌。這樣的景象,我在各地已經見得太多。在我的老家河北大名,城鎮化也是亦步亦趨,幽靈一般,催促父老鄉親們搬家、上樓,告別舊生活,迎接新時代。我們的故鄉正在淪陷,萬劫不復。

南面的城牆十分完整,而且高大,爬上去,整片遺址盡收眼底,輪廓大致分明。城內不遠處有幾戶人家,房屋修葺得乾淨整齊,木製的窗櫺、門扇,圖案簡潔舒朗;院中有大楊樹,仍然蔥綠;院外有廁所、豬圈、車棚、菜園;一隻公雞似乎記錯了時辰,正午時分放聲高歌,然後傳來大人呵斥孩子的聲音……

十二連城現在在哪裏?十二連城有什麼歷史傳說和故事? 第11張

城牆外的田野上,一個稻草人半躺在地,似乎已睡去多時。我把它扶起來,站穩,拍了幾張照片,背景是城牆。在相機屏幕上翻看照片,那稻草人如鬼魅一般,張開雙臂,在對我笑。它不是在笑。它的臉上光禿禿的,沒有眼睛,沒有鼻子,沒有嘴巴,笑不出來。據說海邊的漁民,用稻草人爲死去的親人招魂。可是我的稻草人是爲誰招魂呢?十二連城?死去的院落?還是我們終將淪陷的故鄉?

離開十二連城,我們在柴登一家燉魚館吃飯。老闆很誠實,說附近打着“黃河鯉魚”招牌的,根本不是黃河裏的魚。以前黃河裏能打到魚,現在打不到了。以前他住在十二連城附近,現在不是了。他在柴登,在財政局對面開了飯館,想掙政府的錢,沒想過要回去。就算想,也回不去了,因爲十二連城裏的村莊都要拆遷。有錢的老闆投了大錢,要在那裏搞旅遊開發。搞成什麼樣子,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