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清史稿》的記載中,諸如“長治民張自富妻王氏一產三男”、“潞城民常通妻一產三男”的三胞胎案例記載多達195例,諸如“無極縣民袁文孝妻焦氏一胎產四子”、“臨淄縣民王氏婦一產四男”的四胞胎案例記載有11例;諸如“崇陽縣民某婦一產五男”、“平湖民黃某妻一產四女一男”的五胞胎案例記載有2例。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但是,這些於現今社會看來代表着“多子多福”、“家丁興旺”的喜慶之事,卻被列入了《災異志》中,被視爲了不祥之事。康熙年間,受命巡視臺灣的御史黃叔璥曾在其所著《臺海使槎錄》中,有着“一產三男爲不祥,將所產子縛於樹梢至死,並移居他處”的記載,基本代表了清代社會對待多胞胎的普遍態度。

在以農耕經濟佔據主導地位的清朝時期,人丁的多少直接決定了生產力,在此歷史背景之下,三胞胎乃至多胞胎爲何會被視爲災異,視爲不祥之事呢?其實,這正是歷史背景制約下的愚昧觀念,而且此等觀念由來已久。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第2張

對多胞胎歧視的最早批判

東漢所成《風俗通義》曾經對於東漢之前歧視乃至將多胞胎視爲不祥的社會觀念,進行過最早批判。在東漢之前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甚至於國家層面對多胞胎現象予以限制,制定“令民生二子者,與之餼;生三子者,與之乳母”的殘酷規定,甚至認爲此等規定直接導致了“人民繁息、卒滅強吳,雪會稽之恥,行霸於中國也”的積極效果。

東漢時期,社會風行“生子至於三,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舉之也”的荒唐觀念。有鑑於此,《風俗通義》用“女嬇生六子,皆爲諸侯”、“今人多生三子,子悉成長,父母完安”的具體事例予以了反駁,併發出了“豈有天所孕育而害其父母兄弟者哉”的靈魂叩問。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第3張

可就算如此,從統治階層到基層社會幾乎完全一致的“生三子者,以爲妨害父母”觀念,依然被傳承下來,形制禮樂崩壞之戰亂時期,甚至一度達到了“婦女一時生三男,不出三年,外國來伐;生三女,國有隱私”之多胞胎會導致滅國滅種的荒唐地步。

明清以降,民間對於皇家之“雙生帝王家,一子去而一子還”的武斷認定,又讓歧視乃至嚴重摒棄多胞胎的現象,再度風行乃至奉爲圭臬。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第4張

清代將多胞胎視爲不祥的根本原因所在

清朝建立以後,在“雙生爲陰”的思想引導下,將雙生子或多生子必有妖孽附體或不祥之兆的觀念,進行的更爲徹底。此等荒唐觀念的出現,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導致:

1、統治階層的負面表率

對於清朝皇室而言,生育雙胞胎或者多胞胎將直接影響皇權分配,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皇后身上,這種影響更爲直接。試想如果中宮皇后生育了雙胞胎皇子,同爲嫡出,皇位傳承該如何進行?除此之外,雙胞胎或多胞胎的生育將會大大提升生母的生育危險係數。於是,“雙生帝王家,一子去而一子還”變成了統治階層不得已而爲之的選擇。

在統治階層的負面表率之下,民間對於雙生或多生的消極應對態度,則更爲明顯,更爲直接。康熙年間,臺灣地區針對雙生子“縛於樹梢至死,並移居他處”的殘忍處理方式成爲普遍現象。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第5張

清代後宮妃嬪形象

2、畸形胎兒的出現,加深了歧視思想

在《清史稿·災異志》的記載中,諸如“一產鮎魚,魚頭蛇身;一產獼猴,手爪俱備”、“清河民家生子無首,兩目在乳,口在臍,殆形天類”等畸形胎兒的記載,也不在少數。在雙生或多生的情況中,更大概率出現的畸形胎兒,也似乎直接坐實了“多生必有妖”的愚昧觀念。

3、歷史背景的嚴重製約

清代時期醫療條件和醫療資源的嚴重匱乏,應對普通生育尚且有着諸多難產風險,應對多生情況,基本能夠斷定生母極高的難產係數。也就是說,多生情況的出現,基本代表着生母的離世,如此情況下,將多生視爲災異也屬情理之中。

另外,在生活條件極低、物資供應嚴重匱乏的清朝時期,生母哺育一子尚且經常出現奶水不足或者因飢餓、疾病等客觀原因造成的早夭;多生情況的出現,基本可以判定嬰兒的未來歸屬。在這種客觀原因的制約下,人們只能尋找一個心理安慰、尋找一個鬼神寄託將多生的嬰兒處理。

清史記載“一胎多胞”爲不詳之兆,爲什麼清朝的多胞胎受歧視? 第6張

後記

在客觀歷史背影的制約下,這種對於雙生或者多生情況的歧視乃至偏激對待態度,雖然情有可原,但從國家層面予以的負面表率,偏激文人予以的荒唐風俗傳承乃至對畸形胎兒、早夭胎兒的錯誤認識,導致太多值得慶賀之雙生、多生情況變成了一幕幕悲劇,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