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前言

春秋戰國時期,關於秦爲何能夠吞併六國、統一中國,《過秦論》中是這樣記載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大意就是說在秦始皇統治的時期,他大力發展六世遺留的功業,用武力來統治六國,吞併西周東周,消滅諸侯國,最終登上帝位統一天下,同時秦始皇用刑罰奴役天下百姓,威風震懾四海。

通過賈誼的這段描述,可見秦統一中國時的強盛姿態。秦歷經七代君主,用一百餘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朝。秦朝這麼強大,爲何需要一百餘年才完成統一大業呢?好不容易統一後的強秦,爲何又會在短短數年間就滅亡了呢?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地理劣勢

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爲附庸國,得到位於今甘肅天水的封地,此時的秦國,國家弱小,加上沒有爵位,又位於戎、狄之間,一直被中原所鄙視,認爲秦國與戎狄等蠻夷無異。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爲西陲大夫,再次被賜原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殺,時任秦國國君的秦襄公因救周有功,得到周平王賞識,於公元前770被封諸侯,賜予岐山以西之地,秦國也藉此機會,正式成爲周朝的諸侯國。此時的岐山以西,名義上雖爲秦國封地,可實際上還被戎族把持,因此,從成爲諸侯國的那天起,老秦人就開始了艱難的東進逐戎。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2張

在老秦人的不懈鬥爭下,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國終於在關中站穩腳步,“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雖然稱霸了西戎,但並非滅亡了戎族,因爲在之後的日子裏,戎族依然糾纏着秦國,不肯鬆口,其中戎族的義渠更是與秦國纏鬥了兩百年之久。儘管如此,在秦穆公時期,秦國依舊參與了中原稱霸,成爲了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

時至戰國初期,魏國連連攻打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使得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但也因爲參與中原稱霸的變故,使得秦國的土地難以擴張,始終缺乏如晉國和楚國那樣有利的戰略縱深地位。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3張

資源劣勢

秦國所據的關中地區,並非什麼好地方。在《後漢書·西羌傳》記載:“ 平王之末,周遂凌遲,戎逼諸夏 。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說當時的關中地區幾乎都有戎狄勢力。其中戎狄勢力也分爲以下幾類:

第一類,以犬戎爲代表,他們居無定所,以“取周賂”爲目的,而且經常對關中的農區進行掠奪和侵擾,對關中地區的破壞力較強。第二類,以義渠戎爲代表,他們通常零散居住在關中周圍,有相對固定的活動範圍,而且多數宜農或農牧兼營,對關中地區的破壞程度較小。第三類,就是一些久居關中的戎姓方國,他們與秦保持着同步的社會發展,與農耕民族沒有太大差異。

三類戎族各據一方,以至於關中地區局勢錯綜複雜,且支離破碎,嚴重阻礙了當地發展。加之秦襄公對西戎發動的戰爭持續了八十餘年,更使得關中地區的耕地和資源遭到破壞。直到後來秦國稱霸西戎後,老秦人考慮到地區發展,爲了將這些被破壞的土地改變爲可農耕的土地,又進行一番艱苦努力,最終才使得秦國農業繼續發展,向更高層次進行跨越。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4張

稱霸西戎後,秦國農業這纔得到了重大發展。一方面,從岐周到豐鎬的廣大地區,人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代表着當時農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大量周朝餘民留居關中,爲秦國農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加上戎狄被壓制,不敢輕易來犯,春秋戰國時期又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溫暖期,使得關中農業蓬勃發展,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農業生產水平這才趕上了東方那些以農業爲主的國家。

雖然農業得以發展,但秦國基本國情尚未改變,“人不稱土”一直掣肘着秦國發展,直到秦孝公時期開始實行利民政策,利用豐厚待遇使得三晉人民大量涌入,這才解決了秦國勞動力不足的難題,並使得秦國農業在戰國時期快速發展,最終“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人才劣勢

秦國久居西陲之地,加之周圍戎族遍佈,長此以往,也養成了秦國彪悍善戰的民風。要知道,當時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正是歷史變革的時代。而時代的變革,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才。正如梁啓超所說:“衰周之際,兼併最烈。時君之求才,載飢載渴,又不徒獎勵本國人才而已,且專吸他國者而利用之。”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5張

正當東方各諸侯國開始按照孔子教育模式培育人才時,秦國則顯得很被動。國民兇猛善鬥,但國中不出賢能之才,再加上秦國地處西陲,長期被列國鄙視,正因如此,六國願意到秦效力的士子,太少了。

秦無賢才,想要稱霸中原,難度可想而知。尤其是魏國變法後稱霸天下,任用吳起打壓秦國,基本把秦國鎖死在了關中隴右。時至孝公時期,求賢才入秦,這才改變秦國人才匱乏的現狀,與此同時,自孝公起,秦國也正式走向了“奮六世之餘烈”的道路。

秦國打壓本地豪強,賞罰分明,大力引進六國人才,使得大量外國人才流入秦國,爲秦的發展和強大發揮了重要作用。秦孝公任用商鞅,商鞅不辱使命,一番商鞅變法,爲秦國發展強大奠定堅實基礎。秦惠文王時期任用張儀,用連橫破了六國的合縱,同時讓名將司馬錯力主南征巴蜀,吞併天府之國,闢地千里,一舉控制了長江上游,獲得大量國土和耕地資源,爲後世秦軍東出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6張

此時的秦國,自秦孝公起,歷經近三十年,才使得秦國做到了與齊楚魏等強國平起平坐。而真正影響秦國統一六國的則當屬秦昭襄王時期。

秦昭襄王任用範睢,而範睢則採取“遠交近攻”策略,一方面對遠離秦國的國家實行和親聯姻,如齊國,另一方面則對鄰國積極進攻,不斷侵佔鄰國國土,擴張國家版圖。與此同時,在這個時期,秦國還走出了殺神白起。白起軍功卓越,爲秦立下了汗馬功勞。

伊闕之戰,斬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華陽之戰,斬三晉聯軍十五萬;徑城之戰,斬韓軍五萬;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秦昭襄王時期,重用殺神白起,消滅了六國大量有生力量,使得戰國後期,秦國版圖迅速擴張,山東六國再無抵抗秦軍的力量。在秦昭襄王執政的四十年裏,秦國消滅了六國的有生力量,坐擁半壁天下。此時距離秦孝公變法圖強,已近一百年。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7張

時至秦王政時期,任用呂不韋和蒙恬等人才,成爲秦國強盛的社會保障,爲最後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創造了“人和”的有利條件。奮六世之餘烈後的秦王嬴政,最終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裏,滅亡六國,統一中國。

自秦孝公變法圖強,歷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直到最後的秦始皇,歷經七代國君,歷時一百三十年左右,方纔統一中國。細數前面四代國君,除了武王在位時期較短,剩下的三位國君用了近一百年的時間,幫助秦國擺脫羸弱,有了與六國稱霸中原的實力。在這樣長期的鋪墊下,也使嬴政最終能夠在短短十年裏,橫掃六合,稱霸天下,建立秦朝。

強秦爲何短命

對於秦朝爲何短命的問題,賈誼在《過秦論》也發表了他的看法,“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麼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呢?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8張

首先秦始皇派遣軍隊三徵百越之地,並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同時又讓蒙恬在秦朝疆域的北方修築長城,驅逐匈奴。緊接着,秦始皇爲了鞏固中央集權,對王朝內部也進行了一系列變革措施,這些措施在今日看來,仍然覺得有些過於瘋狂。秦始皇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傳統,焚書坑儒,殺害六國豪傑。與此同時,他爲了削弱六國舊勢力的反抗力量,收繳天下兵器,並集中在咸陽銷燬,熔鑄成十二銅像。接着,秦始皇憑藉關中地勢,又命精兵良將固守,這樣一來,“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此時的秦始皇非常清楚,自周天子衰微以來,各諸侯國紛紛稱王,欲要中原爭霸,普通百姓怨聲載道,早就盼望着能有安定日子,如今他一統天下,結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讓疲憊的軍民過上了穩定的生活,誰都會擁戴他。只可惜,他在稱帝統一後,仍然以治理秦國的方式來治理天下,顯然是不合理的。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9張

秦朝沿襲秦國舊制,法律嚴苛,讓百姓不堪重負。此外,爲了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秦始皇大量開展基建工作,使得百姓徭役過重,苦不堪言。修建阿房宮,北築長城,三徵百越之地時修建的靈渠,還有以咸陽爲中心,修建通往全國的馳道等。這些工程都是大工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據統計,秦朝時期動用的勞役人數高達七十萬,而後勤保障人數更是數以十倍。要想維持這些龐大的勞役人數,秦始皇就必須用嚴苛的法令來管制,從而完成這些工程。

但僅是這些,秦朝還不至於迅速滅亡,秦二世胡亥及趙高的一系列舉措,纔是秦朝大廈傾倒的必要因素。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途經沙丘突然發病,臨死之前,秦始皇下詔讓公子扶蘇回咸陽主持國政,可趙高卻陽奉陰違,誘使李斯一同篡改了遺詔。

當秦始皇病死沙丘後,趙高趕緊和李斯聯起手來,逼迫扶蘇自殺,並趁勢打壓蒙氏家族,還配合胡亥殘殺兄弟姐妹,最終幫助胡亥成爲逆襲,成爲了秦二世。

當七代國君百餘年的功業落在胡亥手中的那一刻,似乎就已經昭示着秦朝的滅亡之途。秦二世即位之後,趙高掌實權,殘暴統治的帷幕正緩緩升起。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10張

秦二世胡亥若是能夠讓人們休養生息,秦朝或許能夠趨於穩定,可他太過昏庸,在對秦朝的統治上,不僅變本加厲地重修阿房宮,而且還使用更嚴峻的刑罰,造成更多的殺戮。對於朝中大臣,他也毫不留情,就連丞相李斯也最終遭具五刑(即五種刑罰處死)而死。

一時之間,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平民百姓,人人自危,不得安寧。尤其是常年的無償勞役使得農民的賦稅負擔日益加重,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這次大澤鄉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政權,並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但秦二世不以爲然,認爲沒有發兵的必要,對於那些說陳勝起義是造反的,他更是以“非所宜言”罪將其定罪。(“非所宜言”罪,就是說了不應該說的話,這種罪名是一種典型的封建專制刑法,秦朝後來雖然滅亡了,但後來的很多朝代都繼續沿用了這種罪名來維護君主專制制度。)

事實上,除了激進的農民起義運動,以項羽、劉邦等昔日六國舊貴族的復國運動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呈現分裂之勢的秦朝,正在這場起義漩渦中,漸漸淪陷。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心腹逼迫自殺,趙高立子嬰爲秦王。五天後,子嬰殺趙高,然而爲時已晚。秦王子嬰元年(前207年)十月,劉邦攻入關中,子嬰見大勢已去,投降劉邦,正式宣佈了秦朝的滅亡。再後來,項羽入咸陽,殺子嬰,一場大火終究將整個大秦埋葬。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11張

秦朝滅亡的後世影響

回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雖位居西陲,但輩出明君,東出橫強,最終橫掃六國,建立起多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在王朝建立以後,秦始皇這位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正努力解決着偌大帝國存在的舊問題,廢除分封制,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但在解決着這些舊問題的同時,封建帝制又涌現出了不少新的問題,如相權問題等。無論如何,秦朝的建立和覆滅,都是最寶貴的歷史經驗,後代的封建帝王在執政上,都是在秦制的基礎上,不斷糾正、不斷驗證。

秦雖亡,但秦制未亡。

秦朝歷經百年才統一中國,爲何短短二世便成了過去式? 第12張

結語

秦國的緩慢崛起,因其先天條件上的不足,慶幸的是歷代出明君,歷代有賢才猛將,歷經七代國君才橫掃六合統一中國。而秦的迅速滅亡,則因帝制初建,律法嚴苛,百姓惶恐,加之工程浩大,百姓徭役太重,苦不堪言。除此之外,後世昏庸的君主和亂政的奸臣,也導致朝局震盪,最終逼得百姓反目,揭竿而起。

作爲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秦朝就像是中國封建帝制的幽靈,誘使着後世王朝不斷探索和改進,希望做到“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