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那些皇家的專用字詞如“諭旨”都有什麼含義呢?

那些皇家的專用字詞如“諭旨”都有什麼含義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雖說“詔”“諭旨”一類東西離我們已是相當遙遠的事, 可我們今天仍能夠在古裝戲等一些地方見到它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詔”這種文種始創於秦始皇, 他之前稱“命”或“誥”或“誓”。“詔, 照也, 人暗不見事宜, 則有所犯, 以此照示之, 使詔然知所由也”, 意思很明白, 類乎現如今的命令與告示, 不過它屬於所謂的君命文種, 是君王專用的, 一般人用不得, 另外它也有一些現在見不到的用法, 譬如君王荒唐, 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 玩火燒身, 弄出下臺的危險, 不得已下個“罪己詔”;君王有喜事高興放些無關緊要的犯人有“赦詔”;賞賜臣子叫“恩詔”;君王準備上天國了留個“遺詔”等等。

那些皇家的專用字詞如“諭旨”都有什麼含義呢?

在古裝戲裏和“皇帝詔曰”一樣常見的還有“諭旨”, 後者有清一代皇帝通用, 宋官員奏準後擬旨叫“敕旨”, 元詔書別稱“聖旨”, 時下有的古裝戲不管什麼朝代都來個上諭“皇上有旨”, 那是編劇先生開我們的玩笑, 考我們歷史知識。“諭旨”合一塊說並不妥當, “諭”是皇帝直接發的命令或告示, “旨”與宋朝的“敕旨”相同, 爲臣子有所請而發。

大體說來, “命”、“誥”、“誓”、“詔”、“諭旨”是同一文種, 只是用的朝代不同。不過得看到, 這些名稱有的後來變化很大, 幾乎和原來的意思完全不一樣。譬如“誥命夫人”的“誥命”與這裏說的“誥”或“命”就不是一回事, “誥命”是一種世襲制度, 始於宋, 明成定製。究其緣起, 得追溯到漢初, 高祖劉邦分封功臣, 給他們“丹書鐵券”——把分封的內容用丹砂寫在鐵製的契券上, 爲示慎重, 防止假冒, 劉邦還將鐵券從中剖開, 與諸侯王各執一半, 諸侯王分封到的爵位和邑地是世襲的。唐人光大了鐵券制度, 鐵券的內容擴大到了保證生命安全方面, “卿恕九死, 子孫三死, 或犯常刑, 有司不得加責, ”這是《輟耕錄》所記吳越王錢鏐鐵券的內容。當時的皇帝似乎挺有那麼點幽默感, “九”、“三”爲約數, 極言其多, 這兒也就是免死, 倘若受封者愚蒙, 犯一次死罪在牆上給自己畫一劃, 那也好玩。

那些皇家的專用字詞如“諭旨”都有什麼含義呢? 第2張

“敕”這個字有點嚇人, 古裝戲和廟堂多見, 其實它原來僅是一般的訓誡, 魏晉以後才逐漸成爲皇帝大人的專用文種, 一般人只好用“誡”或“訓”, 如“家訓”、“誡子書”之類。“敕”的用途是訓誡臣下, 逮及有清一代, 這基本作用也沒有變, 但它的用途也有擴大的時候, 特別是唐宋兩朝。

還有一種文體是今人看書看戲常見的, 那就是“策 (冊) ”冊封冊封, 這是皇帝在重大人事方面有所興革時使用的。

上面講的是所謂下行文種, 臣子給皇帝上書的上行文主要有兩種, 一曰“奏”, 一曰“表”。“奏”源於商、周, 相當古老, 後來的“奏本”、“奏摺”、“題本”都是同一個東西。“奏本”與“題本”爲明代區分, 公事稱“題本”, 私事或循例奏報的事情叫“奏本”。“奏摺”創於清朝, 開始時是“小報告”, 即所謂密奏, 不同於一般的“奏”, 後來“打小報告”的多了, 弄得皇上分不清哪些是“小報告”哪些是“大報告”了, 乾脆把它們合一塊兒。“表者, 明也, 標也, 如物之標表。言標著事序, 使之明白, 以曉上主, 得盡其忠”, 看來開始時“表”的用途相當廣泛, 但凡論諫、勸請、陳乞、進獻、推薦、慶賀、彈劾、訟理、陳謝皆可用“表”。六朝以降, “表”逐漸定型爲賀書, 國家、皇帝有什麼喜事, 下面“表”便雪片般飛來。皇帝馬屁給人拍得最多, 自然也有討厭空話的時候, 明朝時乾脆將“表”的格式和用語都固定下來, 各地表文匯交禮部, 禮部弄個目錄給老人家過目就完了。

我們知道“詔”“諭旨”之類雖然帶着嚇人的王氣, 可它們大都不是國王本人的手筆, 它們是我們今天叫祕書的人寫的。先秦的祕書就是史官, 國王的言行、國家的大事由他們記錄, 國王的命令也由他們撰寫。當然他們只能算“兼職”祕書, 他們還幹着許多超出我們現在理解的祕書權限的事情。比如殷商信奉鬼神, 那時的史官是鬼神的代言人, 國王和卿士商定了什麼事情, 做之前要決疑於由史官掌管的龜、筮, 如果史官說兆頭不好, 國王再怎麼想幹, 事情也做不了。周以後敬鬼神而遠之, 但那時做史官的要提國策, 還得監察百官。嚴格意義的職業化的祕書及其機構形成於漢朝, 即尚書。尚書原爲管理皇帝文物的小官, 後來漸漸發展爲祕書機構, 叫尚書檯, 設令和僕射兩個類似現在正副祕書長的官, 負責詔書的起草、頒佈, 奏章的接受、審覈。東漢尚書的權力大得很, 朝臣要參與決策得加上“錄尚書事”的頭銜, 尚書檯 (辦公廳) 統管一切, 行政總樞 (國務院) 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