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到底熱到了什麼程度?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到底熱到了什麼程度?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中國歷史上最熱夏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古代各類關於“酷暑”的記載裏,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夏天”的乾隆八年(1743)的夏天,着實叫後人“看着都熱”。

那年的中國,熱到什麼地步?就連身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Gaubil,Antoine),都在給朋友的書信裏連連叫苦:“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這樣的高溫。”作爲一個天文學家,宋君榮還用當時的“拉謀氏溫度表”,對北京的天氣進行了測繪記錄。中國國家氣象局古氣候研究室更對這些“測繪數據”進行了換算——這年七月北京的平均氣溫,高達40度。其中最爲酷熱的7月25日,溫度也飆升到了44.4度。

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到底熱到了什麼程度?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這個高溫記錄,是近三百年裏中國夏季北方高溫的“最高紀錄”,至少沒有“後來者”打破。

與這恐怖記錄對應的,是更爲恐怖的“熱災”景象。以宋君榮的嘆息說,僅在北京城裏,從7月14日到25日的十一天裏,就熱死了一萬一千多人。雖然京城裏幾乎所有的街道,都在發放冰塊和解暑藥品,但“死者躺在道路或街上”依然成了常見景象。

而在中國同時期的史料裏,這場“熱災”可不止侷限在京城裏,其酷熱程度也是觸目驚心:同時期的山西“道路行人皆有斃者”。也就是人在街上走着,可能就會突然熱死。天津地區“土石皆焦……人皆熱死”。保定府“天氣亢旱”。青城縣“大旱千里……樹木向西南輒多死”。也就是連樹都給活活烤死。石家莊一帶更是“日中鉛錫銷化”。可以說,當時的山東、河北、山西、天津、京畿各地,都幾乎要被“熱瘋了”。

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到底熱到了什麼程度?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第2張

可以說,這是自清朝建國後,從未遇到過的“極端天氣”。亦堪稱兩千年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極少見的“極端天氣”。

雖然沒有空調風扇,但清代的納涼技術,已經很發達。京城裏的冰塊常年儲備充足,各式“風扇”也技術成熟。對於達官顯貴們來說,天氣再極端,也不過是“熱一點”的事兒。但對於乾隆皇帝就不同了,他當時的心情,簡直和天氣一樣燥熱——這是一場關乎大清江山穩定的大災。

首先就是個“人心”問題,在古人意識裏,但凡出現天災,就意味着上天在“示警”。乾隆皇帝也在詔書裏坦言“想因朕躬之缺失與用人行政之失宜”。謠言也隨之氾濫,好些大臣還見縫插針,把責任甩給自雍正年間起的各類“新政”,甚至建議乾隆“恢復陋規銀兩”。如此火上澆油,自然把乾隆氣的不輕,大罵這幫人“悖理上道”。

但對於此時乾隆來說,比這些“謠言”威脅更大的,卻是與“酷熱”一同襲來的恐怖旱災。

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到底熱到了什麼程度?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第3張

這場“極端高溫”帶來的破壞,不止是各地“熱死”的民衆,更是襲擊京畿的罕見大旱:酷熱僅僅持續了一個夏天,但旱災卻從乾隆八年夏天折騰到次年五月,範圍波及京畿以及直隸各縣,幾乎就是大清朝的“心臟”地帶。大批災民流離失所,蜂擁進入北京。稍微有個閃失,特別是一旦激出民變和瘟疫,這“康乾盛世”時代的大清朝,就將遭受重重一擊。

幸運的是,此時的清王朝,剛剛經過雍正帝十三年鐵腕改革,不但吏治正空前廉潔高效,國庫儲備也十分充足。之前應對“熱災”時,就是有條不紊:清王朝不但拿出了大量冰塊藥品,還拿出了一萬兩白銀髮給九門,專用對抗酷暑。這才叫一度人心惶惶的京城,迅速穩定下來。而面對接下來的旱災,此時的乾隆皇帝,也並非多年後的“十全老人”模樣,還是個十分務實的青年帝王,迅速未雨綢繆。

於是,在旱災剛剛爆發時,乾隆帝就已經調撥了四十萬石米糧,用於京城接下來的救災。各地的受災州縣,也迅速進行“勘災”,所有受災州縣的人口,要按照“極貧”“次貧”造冊登記,然後進行“普賑”。京城以及直隸、通州等地,也廣設粥廠,用以安置各地流民。爲了防止爆發瘟疫,是年十一月,還對各地的“粥廠”“飯廠”進行疏散隔離。

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到底熱到了什麼程度?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第4張

但即使這樣,到了高溫過去的乾隆八年秋天,京畿地區的流民也是人滿爲患。於是清王朝也啓動了景州土城工程,招募流民前往做工,以這種“以工代賑”的模式,儘可能減輕京城流民壓力。值得一提的是,爲了防止以往災害中出現的“冒領”“哄搶”等鬧劇,清王朝這次還“憑票管理”:官府頒佈《散賑條規》,所有的災民按照年齡性別籍貫領取票證,然後去飯廠“憑票支領”。所以哪怕災民爆棚,賑濟依然有條不紊。

到了次年,清王朝更以“地方官勸導”“官借牧費”“出借麥種”等方式,幫助這些災民重返家園。捎帶手還重拳狠砸,一面大量供應市場米糧,叫不少藉機哄擡米價的奸商破產,一面法辦了一批趁火打劫的牙商。對於各級官員也嚴厲督查。憑着這一番冷靜應對,到了次年,大部分的災民都平安回家,生產開始恢復,一場中國古代史上空前的“極端天氣災害”,大清就這樣有驚無險扛過去。

所以也就不奇怪,爲什麼如此酷熱的一年,在清代的歷史記錄裏,卻沒有太多“存在感”。因爲,由於清王朝的正確應對和當時尚且雄厚的國力,這場“酷熱”,並未給清王朝“傷筋動骨”。客觀來說,這一年的乾隆帝,乃至大清王朝,也確實爲後世留下了一場“抗災典範”——只要能夠以最冷靜的應對和最堅決的執行,消除一切天災裏的“人禍”。即使是極端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可以降到最低。